查看原文
其他

向怡然丨当五个研究生读完100本经典

走南闯北的社长 行业研习 2024-02-27

从刚开始读书算起,距今已有一年半时间,前段时间整理读书报告时,猛然发现自己写了好几篇报告,累积起来也有了几万字,虽然大部分质量欠佳,但回望时仍有一些小成就感。对于这段阅读旅程,我想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开始,怎样坚持,收获什么。

1 开端:沉下心来

万事开头难。读书也是一样,特别是读一些大部头的书,一些难懂的书。有的书因年代、语言的问题很难懂,翻来覆去也没搞懂作者在讲什么,一个个陌生的概念让人头皮发麻。在阅读中,碰到读不懂的书,是常事。我们也需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它。总而言之,先试着读,囫囵吞枣也好,要紧的是有读下去的耐心和毅力。

想要沉下心来读硬书,除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外界环境的营造也同样重要。尤其要注意学习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分离,起初我也尝试过在宿舍读书,事实是完全静不下心来,周围的干扰太多,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一张安静的书桌和周围同样沉思的同学能够帮你更好地维持专注的状态,保持桌面的简洁也会有所帮助。将空间分离出来,就更容易形成习惯,我们之所以在宿舍学不下去,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这个空间里休息、娱乐。

读书最关键的是状态的维持。需要维持的是一心一意的状态,不受打扰、沉浸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阅读的效果才是最好的,是所谓读进去了。想象一下读武侠小说、玄幻小说时废寝忘食的自己,经典不同于闲书,虽然很困难,但我们要尽力朝那个方向去靠。如果读经典时的状态和我们做自己钟爱之事时的状态一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那种情形下的收获无疑是最大的。

曾在书里读到:读书务必专心致志,分散10%的注意力,剩下的不是90%,可能只有30%。频繁被打断的负面影响要比想象中大得多。在充斥着大量信息流的今天,静心很难,自制也很难,但恰恰也是对我们的考验与磨砺。

2 过程:再回顾与参照系

阅读是一种输入,思考和写作则是输出,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不想、不写,就成了“学而不思”。输入与输出是训练的两个重要部分,输出时的思考和写作是对知识的再次回顾。对书籍主旨的把握,对作者观点的凝练,对论述逻辑和全书脉络的梳理,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

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回顾。就我个人而言,我会快速阅读并在书本上划线,如果有迸发的想法,我会及时记录在原文旁边。一本书读完后,回过头翻看划线的部分,尝试做每一段话的总结概括,最好能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最后记录到excel表格上。这样一来,就方便去找关联,浓缩文字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训练。

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太过纠结。有可能是翻译得不好,也可能是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要在“为难自己”和“放过自己”之间做好平衡。

每批书读书报告的撰写是重新回顾的好方式。林老师时常提醒我们,在报告中要多作对比,比较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看法。再放大些,甚至是联系不同学科领域,这一点我现在仍做得不好。比较尤其重要,事物是多元的,单一认识容易导致狭隘,倾听不同的见解,思维就不会太过局限,遇事不至于偏激,明白事情不是只有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认识。

在写报告的初期,我们免不了去复述原书的内容,做原文的搬运工,我认为是正常的,写作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即使是重申作者的观点,也要以自己的方式讲出来,尽量讲清楚、讲明白,让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也能大致了解。一开始是讲述原书的内容,渐渐地,我们也可以尝试做总结、做评价,按自己的逻辑去组织文章,把原书当作材料,最后甚至是自己发表见解。提出新东西是难的,但也可以刻意去试一试,给自己增加点难度。

读书会和读书报告是团队和老师为我们提供的平台和机会,如何利用好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态度。开读书会时的分享,可以训练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将输入的东西讲出来,也是帮助自己加深印象,如果能让人家听懂、有启发,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把读书会和读书报告当作强制性任务,的确也是在推动读书,但如果自身主动积极去应对,想必不会那么痛苦,收获也更大。

一同读书的伙伴是读书过程中的参照系。读书的旅程并不孤独,有和你并肩前行的同学。对读书方法的探讨,对同一本书内容的交流,都是帮助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碰上同样喜欢的内容时的感觉就同分享一首好歌、一部好电影时一样,对喜爱段落的摘录、分享也融进了我的读书旅程里。

3 结尾:成长,亦虚亦实

一年半的读书时光说快也快,我不止一次想过“读书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呢?”之前的一次交流会上,一位同学谈到读书给他的改变是“遇事能想,开口能说,提笔能写”,我也曾在书里读到“阅读让人思维敏捷。”对我来说,读完书最大的感受是很俗套的几个字,也是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反复见到的几个字:开拓视野。

《我们的孩子》里谈到“有人用数据认识世界,但大多数人通过故事来了解生活。”读经典不完全是在读故事,但书籍确实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窗口。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学生,我们的社会经历比较缺乏,少了游历世界的机会,还想要认识世界便可诉诸书籍。

原来还有如此多未知的事情、值得探索的事情:瑞士的高山居民如何协商使用共同的草场?社会困境会使人产生痛苦的精神反应?为什么说中国是伦理社会?乡村里的礼物交换、人情往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危急时刻我们会觉得时间变慢?等等。世界真的不只有身边的这一小块,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实焦虑,在领略了更大的世界之后,我们会走得更加坦然。

拓宽视野听了很多次,但只有亲身实践后才有真的体会。读经典还能促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的提升,有人可能会认为这都很虚,其实有时候虚亦是实,虚意味着它可以弥散到方方面面,被运用到多处。

越到后期就越发现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安静的角落,沉浸到书的世界里,暂时远离了琐事,珍惜这片刻的安宁。读书关乎个人成长,是自己的事,读没读,有没有好好读,本人是唯一主导。林老师常说“投入了时间就要好好对待。”时间是最宝贵的,浪费未免可惜。

在家庭的支持鼓励下,儿时读了一些故事书,之后便进入了阅读的空窗期,何其有幸在研究生阶段又拾起了书本。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延续读书的习惯,以书为友,与书同行。 



相关阅读

吴赟丨当四个研究生读完100本经典

周诗琳丨当三个研究生读完100本经典

刘鑫月丨当两个研究生读完100本经典

郑金英丨当一个研究生读完100本经典

胡可欣丨为什么研究生要阅读经典?

陶丽娟丨那些经典,是带我们去看世界的路

陈静丨为什么要紧紧抓住读书的机会?


行业研习社独家稿件

作者:向怡然,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

编辑:丝瓜笑皓

行业研习社|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关于行业研习社

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投稿,分享你的行业评论,行业故事和行业体会。
邮箱:hangyeyanxi@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怡然丨当五个研究生读完100本经典

走南闯北的社长 行业研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