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设计师到厨子,从伦敦到喜洲,这2个姑娘经历了什么?|LC驻地生活家

LCMedia 喜林苑LindenCentre
2024-08-30
欢迎订阅©喜林苑LindenCentre

梭罗曾说:“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生活的方式就有这样的多。”我们身处在一个圆当中,当从R1转换到Rx,生活维度会变得更为立体,思想也会随之更富有弹性。
“驻地生活家”企划邀请来自全球的跨界创作者来到大理,置身于非日常的多元空间中,体验另一种生活,并与当地社区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在地感悟。让经验在碰撞之间,擦出闪亮的火花。

Chinese Laundry
宫沛然 x 任桐桐

编者按:

桐桐和沛沛是伦敦“Chinese Laundry”餐厅的创始人。她们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设计出身,毕业后两年在一个偶然的决定下,跨界去做了厨师。没想到竟一炮打响,被英国家喻户晓的食评家Giles Coren定位为“英国第一家潮流人士聚集的中餐店”。

最近一个月,她们来到云南喜洲进行驻地和探索。每天都跟着当地人上山下海,做在地饮食的田野考察。她们就像海绵一样打开自己,真诚地吸纳这里的一切。今天,她们来聊聊自己是如何从设计师变成厨子,又为何从伦敦来到喜洲



LC驻地生活家

vol.5


Chinese Laundry创始人
沛沛(左)和桐桐(右)

图文素材|任桐桐
采访编辑|俞泓嘉


在过去交通不便利、资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或许会以一道菜去认识一个菜系,或者以一个地域去认识一个人。然而在当今社会,像我这种在湖北出生,11岁搬到北京,18岁到上海,21岁开始在伦敦生活的中国公民,有着复杂身份认同的人和食物实在太多。

我们只想做诚实的食物,做忠于自我本真的人。

1 / 学设计的我们,怎么去做厨子了?


我和沛沛是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念书时认识的。我们的学校很小,她在七楼的时装女装系,我在二楼的设计产品系。两人在合租房子后没有翻脸,自然就成了好朋友。从皇艺毕业后,我和她分别创办了自己的首饰品牌和服装品牌。

决定开餐厅是我们在毕业两年后一个偶然的决定。我们上学的时候会一起做饭,毕业后也时不时邀请朋友到我们的厂房工作室吃饭。食物特别之处在于,它和人亲密接触的整个过程是骗不了人的。好不好,吃进去就知道了。

好吃的食物有分享快乐的魔力,我俩很享受把记忆中的味道分享给国外的友人们,看到他们也爱吃我们从小吃到大的食物,真的很开心。

Chinese Laundry出品的饺子

就这样,从一开始决定去市场摆摊,不知不觉演变成了开一个餐厅的宏大计划。

2014年,我和沛沛开始筹备餐厅。我们埋头写了两个星期的商业计划书,研究各种潜在对手店家的客户群;蹲在这些店门口数客人、观察他们的人群属性;联系中介找房子,考食物安全证照、酒照,一步步地按照我们天真的计划认真执行。

2015年10月,Chinese Laundry在伦敦市中心北边 Islington的商业街上开业了。

Chinese Laundry,伦敦Islington

无知给了我们很多勇气:从来没有在商业厨房工作过的两个人,竟然虎头虎脑地在没有任何资源和人脉的地方开了餐厅,并且心无畏惧。

工作中的桐桐(左)和沛沛(右)

还记得研一的时候,我导师问我:“你来伦敦后,觉得这里和中国哪里最不一样?”这个问题很大,当时21岁的我回答她:我还不知道。

这是个老实的回答。因为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告诉我的中国,我看到和听到的建国后的中国,以及90年代的湖北地级市、千禧年后的北京和上海,这些都不足以让当时的我意识到我来自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联系过我的导师,因为我没有继续从事设计行业,觉得辜负了她对我的期望。直到三年前,我给她写了封邮件,回答了她当年的问题:“我觉得两个地方最大的不同,是食物和食物背后的文化。”

Chinese Laundry出品

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完全丢掉自己设计师的身份:餐厅的每个摆设和细节我们都是精心策划过,每做一次活动我们也都会做一张海报。每个人都会有多重身份,而这些身份我们会一直携带着。


Chinese Laundry活动海报设计

餐厅开业后,我邀请我的导师来吃饭。吃完后她说她很为我骄傲,我很开心。


2 / 我们的餐厅出圈了!


开业第一周没有多少客人。从没有在商业厨房里工作过的我,傻傻地以为每天售卖的食物一定要是新鲜准备的。结果食物当天卖光后,发现要熬夜准备第二天的,接着卖光又要熬夜做第三天的,竟没想过可以一次准备两到三天的。其实以现在的冷藏技术,食品安全储存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周的一天,由于太过疲惫,我没有注意到油温烧得过高。在下锅二次煸炸一块羊肉的时候,烫了自己满脸伤,但第二天还是带着伤,坚持进了厨房。

工作中的桐桐(左)和沛沛(右)

直到第五周,店里进来一个奇怪的客人。他问了当时在前台的沛沛很多问题。跟着一周后,一个摄影师进来拍了我们的餐厅。再过了一周,我记得很清楚,周日上午11点,店门口突然排起了长队,由于准备不充分,厨房下午两点就卖光了所有食物,不得不提早结束营业。

个朋友发来张照片,我们才知道那位奇怪的客人是英国人人熟知的食评家Giles Coren。他在《星期日泰晤士報》的专栏点评了我们餐厅,给我们定位成“英国第一家潮流人士聚集的中餐店”。其实我们不喜欢他给Chinese Laundry贴的这个标签,但食评家总有着莫名其妙的强大影响力。


Giles Coren在《泰晤士报》上的探店报道

慢慢地,Chinese Laundry被更多人熟知,餐厅也越来越忙碌。进来的客人也不再会问我们有没有炒饭或者鸡丝炒面(伦敦传统中餐店会提供的菜品)。

餐厅刚开业时我们经验不足,多多少少会有服务或产品问题,我们每天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直到一年后,大家推荐给朋友的时候会说:“这家中餐厅提供的食物和你想象中的会不一样,但一定会是好的惊喜。

Chinese Laundry出品

3 / 餐厅意外着火,开始游击生涯


2017年2月,我们位于Islington Upper Street的餐厅半夜着火了,详情请见《没想到在伦敦开餐厅需要芭蕉扇和打狗棒|Chinese Laundry暂停营业的这一年》。

4月,东伦敦一家咖啡店的老板得知我们店着火,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问我们是否愿意去他店里做一晚POP UP(快闪店)。我们见面之后,喜欢他的店也喜欢他的为人,就接受了他的好意。

那晚我们自嘲自己的餐厅刚刚经历了火灾,就做了个CRYING NIGHT全辣菜单POP UP。


CRYING NIGHT POP UP

17年年底,有一群流浪占屋者偷偷搬进了我们餐厅,占据时间长达两个月。我们因此无法在保险期限内开工修复餐厅,这让我们失去了保险公司重新赔付开业所需资金的机会。2018年春天我们只好卖掉了餐厅剩余的租期。

Chinese Laundry x Anglo Thai合作

从此我们便做起了游击餐厅,去朋友们的餐厅驻场,在wine bar、咖啡店策划短期的活动等等,也有了很多和厨师朋友们合作的机会。最开心的莫过于我们喜欢和尊敬的餐厅老板和厨师会经常光顾,并衷心地说他们喜欢我们的食物。

Chinese Laundry x Peg London合作

没有稳定的经营场所,也就意味着没有稳定的团队。作为厨师事事亲力亲为的我们学到了很多,但这也意味着只要有工作,我们就不允许自己有生病和休假的机会。

Chinese Laundry x XU London合作

2020年2月,在东南伦敦最后一次的短期餐厅结束后,我们决定回国休假一阵子。在席卷全球的新冠大流行传到英国前结束了最后的营业,也算幸运。
 

4 / 中餐?西餐?


生活在中国,我们不会去特意探讨“中餐”的定义,因为每个地方因地制宜,有各自最舒服自在的吃法。但在海外但我们,常常被迫去思考和辩论什么是“中餐”

由于种种移民历史,大部分西方人所认知的“中餐”是扭曲的。别人听说我们之前在伦敦做厨师,就会问我们开的是什么餐厅?想了很久,我觉得我们担不起给“中餐“正名的大任,我们的本意就是分享自己喜欢的味道。

《Gentlewoman》报道Chinese Laundry的蓑衣黄瓜

在伦敦时,我们记忆中的味道对于本地人可能相对更加“中国”;回到家乡,我们分享的味道也许会更“西方”吧,毕竟我们三分之一的人生在伦敦度过。

有时我们也会把刚刚尝到过、适合搭配起来的口感和味道结合起来,因为英国也有属于本地的独特食材。所有经过我们味蕾的东西会被记录下来,进入大脑中的数据库。在有必要的时候,进行味觉和口感的配对组合。对于食物的烹饪方法,我们会尽量采取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方法,不论中西。

Chinese Laundry出品

一个曾在伦敦和我们共事过的厨师,在Ebay上找到了一本70年代出版的书,叫《Secrets of Chinese Cooking》,作者是廖翠凤与林相如(林语堂的妻子和小女儿)。这本书从中国文化体系的角度讲述中餐烹饪,不失真也不浮躁,也不乏科学的辩证思考与论证。

廖翠凤和女儿们

这几年,伦敦的厨师朋友们也一直想让我们出一本中餐食谱。我们常说中餐的烹饪是没有度量的,不够精确、欠缺标准化。西方厨房的确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我们也一度想要借鉴西方厨房的一些方法来系统化地梳理中餐,但后来我们发现这个想法过于天真。

Chinese Laundry出品

中国地大物博,城市到乡村的烹饪习惯也各异,许多智慧都藏在老一辈人的感觉和经验里。中餐的烹饪有属于自己的体系,这次回国让我们认识到中餐的体系值得被尊重,我们需要慢慢寻找适合的方式来科学归纳。

于是多走,多看,多吃,成为我们这一年的首要目的。


4 / 我们从伦敦来到了喜洲!


回国后,我们先来到了云南,分别走过昆明、建水、腾冲、迪庆、大理。事先我们没有了解太多,到了就逛当地的菜市场。一路所见到的食材,有些是我们曾以为中国没有的;有些则是从未品尝过的新鲜食材——从土地到口中仅过了几个小时,保留了食材本身的简单美味。

本地话叫“zhēn”的食材

每到一个菜场,我们都觉得:如果伦敦的厨师们来到这里、看到这些处理食物的方法一定会拍案叫绝。

老品种豆角(上)茴香糯米饭(下


喜林苑「驻地生活家」企划的邀请,我们在11月12日来到了喜洲。这里离自然很近,当地人也很淳朴,是个让人有归属感的村庄。吃到一颗好的土鸡蛋,一颗鲜甜的蔬菜,一块豆香十足的豆腐,都让我们无比快乐。

喜洲走地鸡

要知道在伦敦,好的食材已经成了中产阶级对生活的终极向往。一盒(六颗)好的鸡蛋大约合人民币22元,但很多英国人却不知道这些食材从何而来,失去了和自然与土地的连接。

喜洲的人们不会过于关注人与自然以外的事情,和他们的交流简单又真诚。短短的几周内,我们就认识了不少当地人。

比如开小卖部的杨哥,他对茶和酒颇有研究,还会在业余时做葫芦。我们谈天谈地、谈哲学、谈做饭,他好奇心十足也豪爽真挚,过着不卑不亢的美好生活。

杨哥带我们上山吃烧烤


再比如河矣城村的段大哥,他每过几天就会上山去打山泉水回来酿酒。他请我们到他湿地边的阳台上喝茶,带我们看了他正在酿造的谷子酒。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做好现在的手艺,一直做下去,不断精进,让我们心生敬意。

段大哥在自家酿酒桶前


我们在喜洲,尽可能地与当地人交朋友,努力融入、倾听、观察和理解。不带任何预判,像海绵一样打开自己,真实地体验这里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和大家聊聊我们在喜洲的田野调查(关于庙内烹饪、吃席和路祭)以及食物见闻的流水账。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Chinese Laundry x 喜林苑 
圣诞创意餐桌,敬请期待

咨询详情,请致电:19187766424
或添加喜林苑餐厅客服微信




点亮“在看” Ta会知道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喜林苑LindenCentre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