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GA]我校“中非 1+1”留学生实地调研总结报告会顺利举行,中坦农业与减贫合作项目为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2021年7月20日,我校“中非 1+1”留学生实地调研总结报告会在线上召开。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处处长冯伟哲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副处长刘哲博士,国际发展与全球学院副院长唐丽霞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教授、“小技术大丰收”项目在地协调人Ernest Mkongo先生,参与实地调研的6位“中非 1+1”项目留学生Steven Seme、Salma Yahya Shehe、John Kitumbi、Julieth Frank Gasper、Sharon Sweetbert Kishenyi、Chona Msafiri Mahushi与其他项目的留学生、留学生导师以及全球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国际发展与全球学院副院长唐丽霞教授主持。唐教授介绍了本次实地调研的背景情况: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留学生滞留在非洲,不能来华进行学习,对项目执行效果提出巨大挑战。因此,为积极推动滞留海外留学生培养工作,切实提升他们社会实践与研究能力,从6月开始,国内导师就针对留学生的背景为他们提供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上的专业指导。2021年7月5日-9日,在国际处、研究生院等学校相关部门领导下,国际发展与全球学院通过中坦“小技术大丰收” 合作项目,组织邀请了 6 位滞留留学生在坦桑尼亚参加了为期 5 天的实地田野调查活动。目前,随着活动的正式收官,报告会邀请了参与本次实践调研的各方一同在线上进行经验总结,积极探索后疫情时代留学生培养模式。
图为留学生一行在莫罗戈罗省地区专员办公室门前合影留念
图为留学生一行在“小技术 大丰收”首个示范村Peapea村合影
6位“中非 1+1”项目留学生分别在会议中分享了他们在此次实地调研中的体会。他们通过5天来在坦桑尼亚实地考察项目实施情况,普遍认为当地农户通过采用中国技术使得单位面积的产值提升,玉米的产量从每英亩3-5袋增加到10-20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当地的粮食安全,使得农户的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升。当地农户对中国技术的认可度较高,不但表现为正在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其他诸如向日葵等作物的种植上,也有很多其他非示范村村民主动学习并应用该项技术,因此大家普遍也对项目扩大推广范围表示期待。
图为Kitete村示范户村民向留学生一行展示他收获的玉米
Julieth Frank Gasper在分享中从性别角度切入,认为女性农民在获得农业收入方面仍不同程度经历不平等现象,并希望看到女性在这个项目中获得更多的优先权。Sharon Sweetbert Kishenyi等留学生也提到玉米价格波动、秋粘虫肆虐、资金不足等问题对玉米的产量产生的影响。
图为留学生一行与Kikundi 村示范户在玉米试验地实地考察玉米种植情况
在讨论环节,留学生们对项目的执行框架、可持续性、后续推广等方面做了深入讨论,“小技术,大丰收”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科技部、商务部、比尔·盖茨基金会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坦桑尼亚各级政府、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和苏科因农业大学)以及村级的农业推广专员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未来项目的实施也会在可持续性上有新的探索。
图为留学生群体参与Mtego Wasimba村示范户讨论
最后,樊胜根教授在结尾致辞中立足于他在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期间对于非洲农业的了解对“小技术,大丰收”项目提供了观点和建议。
通过此次实践交流,各方有效评估了国际留学生培养的新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可行性。通过6位国际留学生的报告分享可以看出,首先因新冠疫情等客观因素被迫滞留海外的留学生可以通过“线上教学+线下实践”的方式继续完成项目培养工作;其次,线下在地实践的方式不但切实提升了留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研究能力,也同时有效帮助留学生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非合作的具体实践,这对双方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续,我校还计划陆续邀请其他国家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留学生培养现状,助力留学生培养方式创新。
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CID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