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22年11月18日-19日,由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2022)暨中国农村发展学会2022年会”在北京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召开。11月18日,中国农村发展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会议听取了农发会秘书处所作的2022年工作汇报,并选举增补了理事和常务理事。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特殊且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正确认识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在城乡融合背景下考虑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要正确认识乡村社会本身正在转型,在理解乡村社会新特点下谋划乡村振兴的定位。要正确认识乡村发展资源及其转化,合理谋划乡村振兴的实现方案。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以“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设置一个主论坛和六个分论坛开展研讨。11月19日,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2022)如期举行。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农村发展学会监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副所长苑鹏研究员主持,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研究员和中国农业大学孙其信校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杜志雄研究员强调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到能否通过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确保国家总体现代化建设迅速推进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城乡融合的理念指导和目标追求框架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明确县域空间是城乡融合的具体场景,乡村振兴的三大重点任务(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是城乡融合的具体领域,具有长期发展效应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县乡村一体化是城乡融合的核心内容。孙其信校长强调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此次论坛承办单位,对中国农村发展学会的发展和相关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他指出,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推动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中国农大从体制机制层面有效部署,鼓励广大师生为地方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同样重视中国经验在国际上的传播交流。对于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孙其信校长认为一方面需要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使得更多具备条件的农民变成城市居民;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将城市的资源、服务、治理融入到乡村。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和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此次年会特别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教授和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研究员围绕“学习二十大精神,奋进新征程”进行了主旨发言,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进行了专门的阐释和解读。柯炳生教授指出“二十大”报告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文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三农”的论述,体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凝结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核心内容。结合“二十大”报告,柯炳生教授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好生产结构的问题;也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解决好生产能力的问题。魏后凯研究员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推进和推行建议”展开主旨发言。他强调,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由此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完整战略体系。魏后凯研究员具体阐释了“四强一高”的农业强国特点以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并从内涵、范围和着眼点三个方面解释了如何认识农业强国和农业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了建设农业强国6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在主论坛上,我国农村发展研究领域的数位著名专家学者紧扣论坛主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相关问题。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书记兼院长刘守英教授围绕“城乡中国格局下城乡融合实现的有效路径”主题,阐述了如何进行城乡融合以及如何进行乡村振兴问题。首先具体呈现了城乡中国格局的现状,从人、业、住、地四个维度分析了乡村困局,剖析了城乡融合的四大特征,即人口向郊区和乡村流动、城乡经济相互依存、城乡产业结构差异减少和城乡收入水平缩小。刘守英教授提出,城乡融合路径在于改变单向城市化和乡建两个极端思维,把城乡融合区域作为空间载体,以土地为核心的要素配置改革;乡村振兴路径在于促进农业工业化、进行土地配置重构、推动人的改变并构建村落新形态。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钱文荣教授以“未来中国谁来种地?——兼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为题进行了发言。从中国农户结构性分析展开,对大、中、小三种规模农户并存且以小农户为主的现状、各种规模的农户发展优势以及三种规模农户将长期共存并各行其是的未来状况进行了说明,并作出了未来20年老年、中年、青年农民代际将平稳更迭的判断。钱文荣教授认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难点在于综合成本控制难、耕地质量保障难、增值渠道实现难,导致小农户群体内外部合作及其载体的整合能力不足引致产业链重构困境。因此,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基本思路在于构建平台型企业领衔、基层党组织支撑的产业链一体化合作新体系。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研究员以“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为题进行了发言。姜长云研究员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入手,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城乡融合、城乡协调发展。接着,他阐述了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5个方面的机遇以及面临的巨大挑战。他强调,需要通过跳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做好产业稳量提质增效甚至减量提质增效的文章;走出片面追求模仿复制先进经验的误区,注意在发展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告别大而化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推动产业适地适度发展。注意推进产业融合带动城乡融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文化与产业融合。同时注重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的建设,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明庆忠作了题为“以文旅融合促共同富裕的云南经验”的主题演讲。明庆忠教授首先阐明了文旅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并以云南为例,具体说明了文旅融合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包括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和规划科学引领;找准特色产业和模式;盘活资产,提升效率,提升资源要素重新整合;发挥示范带动的作用等。文旅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包括:全民参与的动能机制、基层组织和乡村精英引导的核心机制、利益协同共享的关键机制、社区包容式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产业链互通互融的创新机制。最后,从资源创新利用路径、产业融合与转型路径、拓展多元功能路径进行了分析。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作了题为“城乡融合下的乡村建设——云南乡村建设实践”的主题演讲。李小云教授首先提出我国乡村衰落、城乡差距较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是主动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虽然是后发性但同时具备了赶超性,融入了一定的政治力量和民族力量推动发展。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要充分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因素。他强调,理解乡村的重要前提在于充分认识到乡村功能与乡村意义与过去的差异性。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还是要靠工业化、城市化,尤其要形成县、镇、乡空间的整体现代化。乡村振兴核心要点在于保障粮食、涵养生态、保留文化。李小云教授阐述了他在云南做乡村建设的四个要素条件:要有个有益于农民受益的新产业、农民主导的组织形态、要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是受益主体以及经营乡村的机制。最后,李小云教授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团队在云南参与乡村建设的具体案例,并诚挚地邀请与会的专家学者到云南进行实地参观指导。主论坛最后环节进行了农发会年会承办单位的交接仪式。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陆汉文教授作为2023年年会承办单位代表进行了发言。本次年会六个分论坛由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各专委会承办,分别以乡村规划的历史使命与专业化挑战、乡村人才振兴、数字乡村发展、高质量城镇化中的城郊经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与为农服务能力提升、国际农村发展的经验互鉴与启示为主题展开讨论。在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积极参与下,前期投稿环节共获130余篇征文,各专委会根据专家审定评议意见择优选取了交流论文在各分论坛进行专题报告。各分论坛围绕主题由领军学者、资深学者、年轻学者共同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讨交流。作为协办单位,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高校给予了此次论坛积极支持。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CIDGA)/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CISSCA)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基于其过去三十多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际发展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探索之上,于2017年成立的围绕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相关领域进行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新学科建设平台。面向国际前沿,秉持全球视野。*Fron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