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IDGA】讲座回顾丨发展人类学讲堂第一讲“人类学遭遇发展”

陆继霞 CIDGA 2023-10-24

1月26日晚,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主办的“发展人类学讲堂”2022年第一讲(总第1讲)通过线上形式举行。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潘天舒教授受邀作了题为“人类学遭遇发展”的主题讲座。

作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发展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对本次讲座的背景进行了介绍。他指出,百余年的历史证明,人类学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尤其是有差异的文化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当前,中国正处于既要向外扩展又要内部深化的转型关键时期,正如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德国等一样,肯定是和英国原发性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的。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的现代化、认识中国的发展实践,我们非常需要新的知识生产、需要创新,而发展人类学恰好为此可以提供一个适合的理论视角。

潘天舒教授从自身与发展的“遭遇”及在哈佛大学的博士研究经历开始,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与“发展人类学”结缘的。在1995年他在哈佛读研之初,“人类学与发展的遭遇”(ant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 encounter)就是一门引发他对人类学学科植根性和前瞻性思考的关键课程。2002年以后,他在美国乔治敦大学任教期间,有机会在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SAIS)的国际发展系兼职讲授发展人类学课程,为很多来自国际组织的学生授课,这些都成为促使其撰写一本关于发展人类学专著的原初动力。2006年到复旦大学后,潘教授不定期开设了发展人类学课程,后来又出版了《发展人类学概论》《发展人类学十二讲》等专著。

潘天舒教授在讲座中提到,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学术市场的紧张,很多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都很难在学术领域里就业,然而人类学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优势,又让有志于从事发展实践工作的人类学者得到青睐,得以在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发展署等国际组织就业,在国际开发和项目援助过程中的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以从事国际发展工作为主的应用人类学家还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如WAPA)。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美国的学界尤其是人类学界都接受这样一种划分,即发展人类学与“针对发展的人类学”这两种角度是相互矛盾的,甚至来自两个不同领域的学者都相互很少交往。或许由于应用人类学最早曾于殖民时期介入发展领域,有“污点”,所以作为应用人类学特色的发展人类学并未得到美国人类学主流的重视。但事实上,做理论上的探索与应用实践并非一定要分开的。潘教授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母亲邓纳姆的博士论文研究《逆境求生》和美国莫瑞教授在海地的研究为例,阐释了应用人类学家进行田野实践的同时,在理论上也是有深度思考的。

而“针对发展的人类学”后现代的味道浓厚,其研究对象以发展领域的项目、组织甚至是发展人类学家或发展的专家为主,重在通过规范的民族志写作进行批判,其代表人物就是埃斯科瓦尔和弗格森两位人类学家,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的影响力非常大,都是从事发展研究的高被引的作者。弗格森在莱索托的研究基础上撰写的《反政治机器》和埃斯科瓦尔的《遭遇发展》可以说是“针对发展的人类学”的代表作。此外,斯科特也是充满批判精神的一位社会科学家,其《弱者的武器》用人类学的方法揭示了非正式的权力关系是如何在地方层面得以展示的,而《国家的视角》则通过自上而下的视角阐释了反对决策者对现代主义的高度崇拜的主张。正因为此,斯科特也成为了美国人类学年会经常被批评和讨论的对象。

潘天舒教授最后强调,基于哈佛经验(文化长存和健康伙伴),处在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时段下的人类学者,如果有强烈的人文情怀、严谨的专业精神和缜密的批判思维,善于运用行动者的方式赋予发展一个新的内涵,是有可能填平应用实践与经验校验之间的沟壑的。梅伯里—路易斯和凯博文两位学者所领导的跨学科和跨界团队就是很好的范例。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到费孝通先生和前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的富有传奇性的职业生涯,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要人类学家不放弃自己做学问的兴趣,同时脚踏实地,完全可以在象牙塔外大显身手,造福社会。作为具备“学以致用”传统的中国学者,运用发展人类学的知识在实践当中,可以有效避免西方学者纠结于“发展人类学”和“针对发展的人类学”二元论的后现代尴尬。很好的例证就是李小云等一些老师多年来在扶贫和乡村振兴问题等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这既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在践行费孝通先生“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宣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受援国转为援助国,正在崛起,未来“一带一路”领域也需要有更新的研究和研究范式,值得期待。当谈到对中国青年学者的期冀时,潘天舒教授称,希望青年学者能够有所担当,在扶贫等领域出现更多发展人类学的“无名英雄”。

本次讲座由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陆继霞主持,300余名校内外师生在线参与讲座并进行了讨论。



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CIDGA)/

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CISSCA)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基于其过去三十多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际发展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探索之上,于2017年成立的围绕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相关领域进行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新学科建设平台。面向国际前沿,秉持全球视野。*Frontier research with global vision*

Established in 2017, CIDGA/CISSCA is 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at brings  together multidisciplinary fields arou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global agriculture based on decades of the university's explorations on both bring-in and going-out development researches and talents fostering.

编辑:赵天阳

【CIDGA-World Development特刊研讨会】高质量可持续性:从中国故事到全球发展

【CIDGA发展人类学讲堂】第1讲:人类学遭遇发展

【CIDGA】论文征集 | 经验世界、学科方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第二届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论坛

【CIDGA】我院参与主办的首届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论坛闭幕

【CIDGA发展知识讲坛】气候治理的全球思考、本地行动

【CIDGA发展知识讲坛】全球发展挑战、国际合作与全球农业治理

【CIDGA发展知识讲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全球农业治理

【CIDGA发展知识讲坛】气候变化、生态服务与全球环境治理

【CIDGA发展知识讲坛】墨西哥国际发展合作:经验与启示

【CIDGA发展知识讲坛】处于十字路口的国际发展合作:后疫情时代的反思

【CIDGA发展知识讲坛】肖瑛: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反身性视角

【CIDGA发展知识讲坛】国家治理与大国兴衰:以近代国家崛起为例

【CIDGA发展知识讲坛】杨雪冬:全球发展与治理的当下境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