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路程以上的图书馆,是远方
点击下方关注我,每日一篇原创日更。读书、书评、历史、心理、写作,在成长的路上,与你们畅聊三百六十五天。
作者:沈好好
排版:沈好好
摄影:沈好好
正文字数:1858
早年间上网刷微博,大V们引用过博尔赫斯的一句诗:“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这句话下面的配图是世界各地的图书馆,让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之情。
最近有一本书被我放入了书架——杨素秋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是社会纪实作品。虽然还未正式阅读,到底还是会读的,世界上有些书是偶然邂逅,有些书是命中注定,就好比一些书当中的句子、段落你还未曾阅读已然出现在你的生命中,很多年后某一个平平无奇的午后你翻开曾经努力尝试过,挣扎过后最终被放弃放在角落积灰尘的书籍。
时隔多年,你再次打开它,这一回你觉得读下去如有神助。你的经历变得厚重了,一本厚书就变薄了。
借此,也想要谈一下之前没有机会,但是一直想要发表的关于对图书馆的个人见解。一般图书馆或者书店、书店咖啡厅等,若是距离住处较远,总之但凡不如你每天所去的食堂那么近,不适宜作为读书人士用来长期读书的场所。且极容易助涨一个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习惯。
如果只是作为拍照、打卡,打发时间或者和朋友约会则不在此次谈论的范围之内。
言归正传,上面所说的是地理位置的元素,然而图书馆对于距离图书馆远的人也存在意义,并且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一个人哪怕一年到头只是主动去一次图书馆,也可以于那种氛围之下被熏陶、影响。
朋友们,要是你们不相信,可以找个空闲去一趟,亲自感受一下。
若是一个人非常幸运家就住在图书馆附近,实在是令人歆羡的。如果我有幸变成这个幸运儿,那么我每周前往图书馆的次数至少是两趟。
纵观过去那些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日子里,身处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当中,我往往会以图书馆为坐标,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那是一种很亲切,但又无法诉诸文字的感受,你明明什么都拿不走,但是你收获了一份宁静,时间久了,你就会自发地屏蔽周围的一切,进入阅读的状态里。什么都可能失去,唯有知识你吸收进去了,就是你的,谁也抢不走。
我记得,前几年,城市的发展还没像现在这么便利,但是那个时候图书馆正常闭馆之后,旁边也有24小时自助阅读室,可以满足一些人的阅读、学习需求。
图书馆是拥有魔力的地方,将许许多多完全不认识的人聚集到一处,除了不能保证你所踏入的每所图书馆、每家书店都有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但是能保证一个热爱阅读的人能够在浩瀚的书海里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我前几年,去过不少图书馆,有小型图书馆,也有大型图书馆,还有小型书屋,大多都是非常安静的环境,毫不夸张地说,一根针掉在地上恐怕都能听见针落地的声音。
写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再一次想起了十五岁那年,周五放学,我在回家之前去学校附近书店二楼读书,此时小板凳上早已经座无虚席。
我找了一本法布尔的《昆虫记》,站在一处靠窗的位置翻页阅读。旁边的小男孩戴着眼镜,坐在小板凳上捧着书认真仔细地阅读。
那是寻常的一个傍晚时分。而我此刻隐约又听到了那天翻动书页的哗啦声。
时代日新月异,多年前和朋友一起逛街,穿过地下人行道,无意间看到有一处正在建造24小时城市书屋,那时因为工作挤占我大部分时间,我只剩下一个周日只能偶尔去图书馆读书。
看到城市书屋那一刻,我仿佛已经预见了未来的人们将会很幸福,逛街的时候还能顺带看书。
这个想法一度被自己掐灭,现在我却觉得人有时需要那种天真,这个世界上才会有更多懂得品味幸福的人。
如果说那个时候城市书屋是我对城市的向往,那么当下,我们又碰上了好时候。如今,我们若因为距离原因,抽不出空去图书馆,那么不妨在网上借阅。
别的地区我暂时不太清楚,但是浙江的读者朋友可以在浙里办免费借阅馆内图书,大约是从2020年就开启了这项服务。截至目前,仅需要支付邮费。
有时,我们看中了一本书网上也没有电子版权的情况下,特别想要读,不妨尝试用这个渠道。
此外,还想要分享去年偶然间看到的一个浙江台一个采访片段,当地图书馆的老读者,他年龄大概80岁左右,多年来经常去那家图书馆,而被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熟知,去年被报道的时候,他又出版了一本书。
在那一刻我真心觉得,一个人终身学习是值得敬佩的。那么换言之,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心中有微弱的希冀,请不要因为周围的杂音干扰到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不妨遵从你内心的声音,去追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小时路程以上的图书馆,于为生计不断奔波忙碌,被时间追着跑的普通人而言是远方。
不过,当一个人逐渐模糊了视线,看不清脚下的路的时候,请多给自己几个“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探索与感受图书馆之美。
这种美,在图书馆之内,也在图书馆之外,于每一本被作家用心书写,被译者用心翻译,被编者用心校对的书籍当中。
经典的作品里有一种穿透生命的力量与质感,那些生机勃勃的文字,无一不在引人向上。
小小沈同学,全名沈好好(原笔名:一口牙)。
95后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