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AI 这一年
AI 产品榜 有 10000 + AI 产品,我玩过的 AI 产品没有 1000 也有 800。2023 年已经过了 99.5%,花 5 分钟聊一下这一年 AI 产品的体会以及几点判断。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主要区别是移动。有了新的设备,可以随身携带,这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场景。譬如:一个位置信息,微信靠附近的人奠定了江湖地位、滴滴打车便捷了出行。
那现在 AI 的出现改变了什么呢?好像是挺万能的样子,啥都能干,但你要他干点啥,好像又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果我们能明确哪些发生了变化,就有可能更好地确定 AI 在哪些场景中能发挥出价值。
AI 带来了的 3 个变化。
生产效率:有提升,但期待中的 AI 生产力效率革命并没有到来。还是原来的那个样子,有场景的依然有场景,手握用户的依然手握用户,没有场景的依然还在用大模型这个锤子到处找钉子,也出了一个高级外包,叫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
AI 并没有产生新的数据维度,但加强了数据处理的能力,从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因此有明显体感的大部分是,B 端的效率提升 譬如 营销生图 等,而 C 端就相对无所适从了,这个 Prompt 到底要怎么写呀。
交互方式:从点触交互到自然语言交互,结果是降低了用户与应用的交互门槛,同时意味着交互效率的提升。
大部分 toB 产品要多难用,就有多难用,而且是越迭代越难用,自然语言交互有很大空间。
C 端产品普遍比 B 端产品体验要好,操作超过 3 步叫难用,抖音只需要 1 步,就是打开它。超过 3 步的重要功能有很大的空间。
用户预期,用户预期与模型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了 AI 落地的根本矛盾。
万能的 ChatGPT MAU 连续多月持续保持在 2.5 亿左右,离传统超级应用差距 5-8 倍,是因为把用户预期拔得太高,又没有具体场景导致的。
我们把 AI 当人看,却没把自己当人看,跟对人生另一半的预期一样,如果对 TA 的预期太高了,是不会快乐的。要帮助用户愉快的使用 AI,应该帮 TA 定义清楚使用场景,仅仅摆一个对话框在那里,是一种很傲慢的做法。
关于 AI 能力的边界,在做产品时,如果 AI 能力上限都满足不了你的需求,那就是在耍流氓。
关于套壳,脱掉衣服大家都一样。意味着 AI 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把 AI 融入产品,然后解决用户问题的能力,甚至可能 AI 能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大部分能力,而是是极少部分。
判断:
由于 AI 改变的是以上几点,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