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薪态 | “战疫不松劲,居家书香浓”征文活动圆满结束

在这个不平凡的假期里,在疫情的影响下,大家毫不松懈,认真阅读各类书籍,积极地分享自己的点滴感想。此次的征文活动中,小薪共收到来稿20篇,其中入围决赛的有10篇。经过一段时间的角逐,于5月5日完成了对每篇来稿的阅读量统计。


评选结果如下:






一等奖:

历史学 2018级 桂语琪


二等奖:

社会学 2017级 马鑫宇

文物与博物馆学 2017级 杨洋

历史学类 2019级 杨灵巧


三等奖:

社会学 研究生2019级 王文欣

文物与博物馆学 2017级 陈婳

历史学类 2019级 金春玉

历史学 2018级 张嘉倚

社会工作 2017级 杜梦萍

历史学 2017级 任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的佳作吧!



吊诡的大变局时代

——评《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作者:桂语琪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这篇文章意义隽永。本文的亮点在于把传统的士、知识分子、边缘知识分子这三个概念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使读者知道在社会重心转移的情况下知识人的身份的过渡,民族主义运动对其过渡的影响以及近代中国士人的勇气与魄力。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波诡云谲,各种思想风起云涌,各种人物此起彼伏,所以罗志田先生在书中经常使用“吊诡”一词来描绘这一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百态。针对这一时期的思想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充满藩篱,罗先生便试图冲破这一藩篱,而他也的确做到了。葛兆光曾评论罗志田先生“重绘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地图”,虽然本书存在一些问题,但也确实为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不可否认它是一本优秀的学术专著。



超越道德自抑的驱力

——《现代性与大屠杀》中的“距离”观



作者:马鑫宇


鲍曼和米格拉姆都深刻地分析了距离的作用。笔者认为距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在于为弱势群体获得社会资源提出了可行的进路。鲍曼强调了距离增长对群体隔离的作用,与之相反,距离缩短可以增进群体之间的理解与认同,然而,距离的缩短并不是无限制的,要注意不同群体的交往范围,进而更好地运用距离。从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尽可能让弱势群体进入到普通群体的社会生活之中,增进两者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将其安置在城市的角落;另一方面,政府的宣传政策中应该适当对弱势群体倾斜,给予他们更多的报道,借助发达的互联网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弱势群体,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获取社会资源。



国·源

——《中华文明的形成》书评



作者:杨洋


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作者认为,不同于西方文明受到生产技术革命与贸易商业促进的影响而产生质的变革,中国文明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文明发展具有强烈的连续性,这一连续体现在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宗法制度、文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作为独立于西方文明发展方式的中国文明发展形态,中国的文明形成形态因为和诸多地区的重合性而具备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世界代表性。作者同时建议往后对有一般实用性的社会科学的原理进行探讨时,应将之放在中国史实中进行考验。


不论如何,中国以其复杂的社会发展历程和绵延连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一种印刻中国符号的文明发展进程。往后对于中国文明形成史的深入研究,也必将对世界文明形成史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东晋公式:1+2+3=6

——读《东晋门阀政治》有感



作者:杨灵巧


东晋各大门阀在发展的过程中谋思层出不穷,东风压倒西风是家常便饭,争军权,争政柄,争家族名望,争玄学人才,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家族兴旺。一般的兴旺不是士族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士族都是追求极致完美的,哪怕是家族历史有不见光的桓氏,也为了最高门阀的地位拼搏,从低到高,一步步积累实力,最终得偿所愿,攀登巅峰。这种极致的追求看似与名流清谈玄学之风相悖,但实则殊途同归。


我认为这一时期的玄学实质是士族门阀为自己披.上的华美外衣,借此为家族突出地位正名,追求的不是超脱,而是超群。与此同时,在这一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晋政治是波谲云诡的,京口的掌权人不断上台又下马,各个重镇“守门人”也是变了又变,最高门阀起起又浮浮,但是门阀政治这一局面却恒稳,各个士族的互相牵制,北方虎视眈眈,维持了这一阶段变与不变的平衡。这一阶段也是人才辈出的时期,士族的兴旺离不开家族子弟的才华,而一旦家族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就暗示了家族衰败的未来。纵观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出现是“时也,势也,英才也”的结晶。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完美映证了东晋门阀政治。



消费的“神话学”世界

——评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作者:王文欣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层次的审视,他提出人们不再仅仅消费物品本身,而是注重消费“物”背后代表的符号意义。且他认为整个社会已经由生产主导型转变为消费主导型,最终成了以“符号”为代表的消费社会,鲍德里亚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文章通过超级市场中“物”的系列消费及广告所诱导人的无意识消费和展现的超真实景象,得出如今的消费神话是通过物背后一系列隐藏的象征意义来控制人类,直至使之成为消费物的傀儡,从而揭示出如同“神话”般的消费异化世界背后所蕴含的奴役与统治本性。并且对作者提出的物品预先假设死亡的论断做出了经验性的延伸。


开创探索,指引明灯


作者:陈婳


在新博物馆定义的基础上,单霁翔先生将传统博物馆,有明确规划与界限的成为“馆舍天地”,这也是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常规形制。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了K.林奇(K.Lvnch)所提出的“大千世界”的概念:“原本先栖身于一隅,也许自觉为其乐无穷;当进入这‘大千世界’,更能感觉到自己‘任重而道远’”。对于这种转变,有下述三个阐释:


第一,博物馆将从“保护文物藏品”延伸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更为广泛。


第二,博物馆文化的展示空间从馆舍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地上到地下,从国内到国外,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置于博物馆的广义范畴来认识,体现出外向的、多维的,以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和时代精神。


第三,博物馆类型进行充分发展,旧址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百花齐放、共生共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历史回眸,斟酌得失



作者:金春玉


先生在叙述汉代经济制度一节中谈到:“我们此刻要讨论历史制度,全该注意当时的历史传统与当时人的历史意见,作为主要之参考。不该把我们的时代意见来抹杀当时的历史意见。这才是正办呀!”我认为这是我们研究历史所必备的一项原则,我们处在和历史不同的时代,有着主观的能动性,看待事物不免印上了时代的烙印,殊不知,历史是历史,现在是现在,怎可用现代的眼光去品评历史,有些人自认为掌握了历史,批评这个皇帝,责问那个制度,怎会想到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制度的制定或许正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再者说,一个制度的制定与实行,并不取决于个人,而且由于个人的种种私心,总还有些主观因素在影响着制度的,君臣奸贤亦难辨。例如,王荆公推行免疫法,司马温公反对尤甚,结果任用蔡京,恢复差役法,后来蔡京主张新法,搞垮了宋朝,害得王安石遭后世辱骂。所以,我认为,历史之实终究难辨,但是在讨论历史的过程中总还有真知灼见迸发,毕竟历史的研究是做为现在和未来的参考意见,历史的失,我们要避免重蹈覆辙;历史的得,我们要借鉴,总不能全面否定历史的制度吧。这里借用钱穆先生的一段话:“我们硬要说中国历史要不得,中国社会须彻底地改造,把政治制度和革命推翻的口号混淆在一起。我们并不根据历史事实,而空嚷要打倒。其实这问题已转了身。”



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困局

——评《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作者:张嘉倚


在外交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人民,在根深蒂固的“夷夏”观念下对西方诸国采取鄙夷与敌视的态度。在广州反入城斗争中,人民甚至违背清政府命令也要据西方于门外的原因在茅海建先生看来是“夷夏”观念下极度的仇外情绪。这种情绪一是来自于文化观念,也就是一直自恃的“天朝上国”地位,二是来自于现实生活——鸦片战争中英军的暴行和屡屡发生的中外冲突。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民没有能够形成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也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国际观念,没有冷静地分析利弊当然也就看不到西方入侵的真正目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求人民形成近现代的思想观念,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清政府作为整个国家的统治机构,在外交上却也表现出愚昧守旧,不得不说是令人遗憾的。



界限

——读《日益亲近》有感



作者:杜梦萍


所谓“贴标签”不只是有对弱势人群贴的不好的标签,同样有对一些优秀的人群贴上的“神化”的标签。我们理所当然认为亚隆作为人本主义疗法的心理学大师,必然对每个个案都是手到擒来,可从书中亚隆的日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没有所谓的神一样存在的大师,有的只是一位普通且真实的人。他和所有人一样,也有自己的价值观,也会批判,也有喜恶和坏情绪,也有虚荣的时候,也会因为对来访者产生移情而感到困惑……


“现在的治疗进行得毫无目的和章法,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即使作为大师,也会和来访者一样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脆弱无助的时刻。所以,这20个月,究竟是谁在改变谁?谁在治疗谁?谁又治愈了谁?无法说清。


重现近代商人的政治面象


作者:任笛


五四运动的面象是多面的,作者在本书中选择了民族主义运动这一视角切入,对五卅亦是如此。余英时认为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政治演变的重要原动力。近世的商人一是利用民族主义的口号和旗帜来作为营销手段牟利,但是当民族主义的浪潮发展到与获取私利相冲突的阶段的时候,商人“爱国”的面貌就会发生变化。五卅运动时期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商人一开始较为配合,因为只是限制其进口,已经在库的货物可以在登记的情况下售卖。然而这样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势必会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产生变形。其中一大原因是主要执行者是学生,怀有高昂的理想主义并时常较为激进。在检查货物的过程中时常会因为过分追求“民族主义”和脱离实际,主义先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19年的苏州焚毁日货案。而罢市常常市店员、工人等基层员工的计划和要求,商人被迫做出这样的决定,但时常会出现偷偷营业的现象,不过一般这样的行为属于私下的恶行竞争,会遭到同行的抗议。而在抵货运动中积极响应的往往是本身生产和销售的就是国货,所以他们的民族主义爱国情怀也是建立在自己可以从中获利的基础之上的。





以上就是入围的十篇书评啦!这些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落笔,每个字都透露着作者对书籍的深入思考,小薪真的是为作者们充满灵气的文笔折腰。“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多思考,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收获满满。


本次的征文活动到此就结束啦!小薪在这里谢过每一位来稿的同学,希望明年的活动中,能够再次看见你们的作品,也希望能够看见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谢谢大家的支持!


END


文案 | 安婷

编辑 | 王月



往期链接:

薪态 | “生活家”宿舍,你pick哪一个?

薪意 | 庆祝国际博物馆日:“疾风见劲草,博文展鸿知”线上活动等你参与

薪意 | 动若脱兔挑战令

薪意 | 用社发院明信片,寄出心中的思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