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笨蛋”做公益,竟然也能到这个地步
我重新做公益快三年了,这三年我自己干的事情,真的很一般:
我自己写过几十个项目书,全部扑街;
打过上百个CSR电话,一个款都没有劝募到;
推动的项目有十多个,没有一个是可持续能复制的。
......
团队的伙伴经常吐槽我让大家瞎干活,但纵然是在我这么笨的人的带领下,团队还是取得了我们自己未曾想到过的成绩。
因此,我今天想讲一讲最近两个月,我碰到的三个事情,给各位公益伙伴听,让大家知道我们是如何发展的。
第一个事情,在四月份的时候,我一个户外拓展公司负责人的朋友,突然受到他一个老朋友的委托,想让他帮助运营一个街道级的公益组织孵化平台。
他一开始有点犹豫,甚至是拒绝的,觉得自己是做商业的,公益的事哪做得过来。后来又有些心动,是觉得世间万事,哪一件不可以去试试呢?我们在户外拓展、企业内训时,经常和人家讲要跨界创新,为什么当“跨界创新”轮到我们自己身上时,反而就抗拒和排斥了呢?
最后,他还是承接下来了,现在已经入驻并开始提供服务了。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就让我们新共益团队的成员,去做了一些分享和交流。
交流之后,我想到了“融合”这个词汇,我就和这个朋友说,他没有必要把我们当成他的经验先行者,他完全可以把我们的团队,当成他的团队。我们也会把他的公益业务,当成我们的公益业务来对待和处理。当然,我们也会毫不客气地,把他商业团队的能量,当成我们策划公益活动时的重要合作伙伴。
从他的角度来说,是他融合了我们,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是我们融合了他们。而这融合的前提,是双方继续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比起把一个团队拆解成不同的小团队,不如在社会上把各种互相信任的团队,融合在一起,有机地发展。
前几年,很多人喜欢讲跨界创新。有时候我就在想,心中有界,万物都有界;心中无界了,万物才可能融合无间。自然界是一个个生态系统,人世间也是一个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间的各个物种,其实就是一种共界的融合关系。
我前两天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了公益资产运营。要想把公益资产运营好,也需要以融合无间的思维来对待。只有把我,变成了我们,只有把我们之间的内外分别心,都逐一去除,融合才可能真正做到位。界线之心与分别之心,最经常体现的方式,就是所谓“我的”。
第二个事情,是有个基金会要跟我的伙伴合作一个项目,我去了他们基金会的办公室,他们的办公室很大,空座位很多,历史也很悠久,工作人员也是按照他们基金会以前的方式开展工作。
我这人有个坏习惯,到哪里就把哪里当成自己的地方。把它当成自己的机构,自己的场地,自己的团队,去运营、去打理、去促进公益生产力的提升。
我跟基金会的合作,只不过是双方的一个想法而已,但是我到了哪儿,就直接给自己的团队,自行安排了座位,我还开始“协调”基金会的工作成员,一起去做些事情,我还直接对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自己的想法,并且直接当自己是负责人,安排他们去工作。
其实,这家基金会压根没有说要授权我做什么,也没有任何纸面资料让我去做什么,而我也不觉得我做公益需要任何人授权,我想做就去做。
但基金会的伙伴,也没有反对我们,一起将事情积极推动起来了。这个融合就非常顺利和无边的开始了。我相信我们跟这家基金会的融合会非常顺利,我也会将所拥有的资源,无条件的分享给他们。
这三年,我拜访过不少组织,表达过想要积极合作的意愿。他们总是问我要做什么,如果我说我没有目的,我只想帮你,在我看来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很多人会更加警惕地看着我,觉得我暗藏着更大的阴谋和更坏的居心。
他们总觉得钱一定要进入自己注册的机构,或者自己绝对控制的机构账号,事情和业绩一定要冠上自己的名字,或者自己嫡系团队的名字,出门在外一定要说清自己属于谁,诸如此类。
而这一切我都不需要,我现在所掌握的机构和项目,只不过是因为那些合作机构实在太麻烦了,我才选择自己去掌握推动。
第三个事情,有一家我们深度合作了多年的基金会,其团队对我们总是有一些疑虑。他们总担心我们在利用他们来给自己谋利益,或者利用他们来转移风险。
其实恰恰相反,我们一直是在想帮助他们成就伟大,一直在想把他们的风险转嫁到我们身上,帮助他们成就,因为我相信这家基金会能做出好的成就,实现他的公益使命就能达成我的追求。
但他们的确在具体行动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隔阂和不信任。这种不信任阻碍了我们协助这家基金会能量的发挥,导致一直没有展现出其真实拥有的能量。纵然被误解和打击,我依然在积极努力地为这家基金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依然将他的事情,当做我自己的事情在做。
好在真的是日久见人心,因为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最终是以你真正的行为及行为的成果来评估。当伙伴们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我们确实是在真心地想要融合无间地为解决事情本身而去,而不想在里面分什么内外,要什么名分的时候,这样的基于道义和信任而产生的融合,才会逐步形成风气。
当然,要融合伙伴,首先要献出自己,舍得自己。要得到伙伴信任,首先自己要无条件信任伙伴。要鼓励伙伴开放,首先要自己开放。要让伙伴免除风险的担忧,首先要自己主动担当起风险。要把伙伴服务好,首先要自己主动去做最难最乱最脏最累的活儿。这样融合才可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合作中得以发生。
我分享上述三个事情,是希望跟我们有共同使命的伙伴了解:我们的确以“无我利他”的思想,在推动公益使命,我本人也的确能力乏善可陈,但是因为这些有同样精神伙伴的加入,我们开始逐渐形成一个公益生态系统的群落。
我们也诚挚希望有同样精神理念,并且有实干精神的伙伴一起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持续推动我们的使命,推动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
最后,新共益变革了招募伙伴的模式,我们今天正式向行业内以公益行业为志业的伙伴发出邀请。
我们没有为大家准备任何岗位,所有岗位根据你的喜好、天赋、技能而制定,只要你所做的事情有助于我们推动更多人加入公益行业的使命,我们也没办法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但是,我们提供做公益所需要的所有“工具”,帮助你在行业大展拳脚。我们也全然支持你的使命落地实践。并且我们绝对提供跟你公益成果相适应的报酬,而且没有上限的。
扫码加入新共益使命团队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页面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