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景芳:面对应试教育焦虑,我做出这样的选择

晴妈 童行学院 2019-11-30


虽然作为父母,我们不需要通过考试才能上岗。但漫漫育儿路,免不了要经历几场严峻的“考试”。对于很多学龄前孩子的家长而言,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体制内的学校,跟自己当年一样接受应试教育,还是把心一横,跳出体制,选择体制外的私立学校甚至是创新学校,让孩子有更全面的发展,这无疑是一场举足轻重的“大考”。


今天,作为一名儿童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4岁女儿的妈妈,景芳想跟你聊聊自己对教育,尤其是对这场“大考”的想法和选择。


本文的所有照片,都出自2018年童行暑期夏令营


女儿已经四岁了,作为一个妈妈,我也和其他父母一样,要考虑孩子未来的选择方向。弥漫在网络和周围父母群体里的是,从小学就开始的各种压力和择校困扰,这份焦虑即使不去主动找,也会从各种渠道渗透过来。


我和很多父母一样,第一个面临的重要选择,是“体制内”或“体制外”的考量。所谓“体制内”,就是以高考为出口的学校,以公立学校为主,“体制外”是各类创新学校和出国导向的私立学校。


以高考为导向的学校,仍然有很大应试压力,做题和考试依然是学习生活的主流;以出国为导向的学校,内容趣味多元化,但是学费高昂,报名也时常有国籍限制;很多创新学校理念先进,以人为本,但是与主流升学体系不太融合。


身为父母,该如何替孩子选择?选择一种路径之后,又该如何推动孩子?


从我个人而言,我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获得什么?


童行夏令营之走进自然


教育的两种职能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回顾一点对教育系统的反思。


实际上,应试教育系统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些问题很久以前就有人指出来了。从我们上学的时候开始,就提倡用素质教育作为解决之道。这些年各种前沿理论进入中国,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倡议更是层出不穷。教育改革喊了一年又一年,到现在也得有二十多年了。


但为什么教育系统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们还是为了考试疲于奔命?


对这些问题,一种流行的视角是从官僚机构作风,或是从社会文化价值角度进行批判。但这种批判实际上不合适,因为教育部门多年来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包括禁止低龄择校、减负、降低考试难度、增加自主招生、推行走班制度,等等等等。


但为什么教育面临的问题还是几十年如一日?教育改革主张和落地实践之间的鸿沟,为什么一直都那么大,难以弥合呢?

 

其实,我们之所以看到教育改革主张和落地实践之间巨大的错差,是因为我们经常混淆教育的两种职能。


所有的新式教育主张,第一目标都是培养。是从人的理想出发,谈论我们期望孩子获得怎样的能力、怎样的人格。对孩子的培养目标都是以世界为舞台,以终生为目标。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系统,负担的第一功能往往并不是培养,而是选拔。选拔实际上并不涉及教育理想,而是一种资源分配。以选拔为第一目标的教育系统,最核心的设计思路必须是清晰可辨的选拔标准,通常也就是量化标准。


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维度,例如团队合作、领导力与大局观、幸福感和兴趣,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为了杜绝徇私舞弊,最好是清清楚楚的数字标准;而为了获得数字标准,最好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以选拔为目标的教育系统设置,基本排除掉大部分人生理想。


我第一次理解这个事情,是大学三年级在一堂课上。当时我骑车到北大,旁听哲学系的《理想国》,老师在课上说到高考,说“高考非常合理,没什么不合理的,高考就是测智商,考语数外就是测一个人基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按智力选拔,非常合理”。


那个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很有可能这就是基本面:升学系统不在乎培养什么,只在乎怎么选拔出资优个体;因此无论怎样呼吁教育对人综合素质的重视,这个系统都不可能发生彻底改变。


事实看上去确实如此。无论怎样变革入学和分班制度,谈“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口号,都无法改变应试导向和题海风貌。即使表面改了,也不改实质。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禁令,都改不了中小学仍然掐尖培养的现实。


以“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期望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合ta的心灵成长;以“选拔”为目标的教育,期望用可操作的手段,挑出排名最靠前的孩子。这两个目标根本是不同的,这是教育改革难以推行的内在原因。

 

童行夏令营之分工合作


资源稀缺的影响


那么国外的教育呢?是不是理想化的天堂?


实际上,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也肩负着强烈的选拔目标。想要进入常春藤,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虽然有艺术、体育、科学等多种特殊通道,但都需要各个领域成绩的拼杀。


有一些国家的教育更平等、更宽松,不掐尖,选拔考试的激烈程度要小很多,教育创新也理想主义得多,例如芬兰,那是怎么做到的?


在很多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相当高。比如,芬兰每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87.0%(世行的教育统计数据),整体高等教育水平较为平均,职业教育也质量较高。芬兰中小学教育也以均等为特色,不同学校的孩子进入不同高校,不会面临出路的天壤之别。因此选拔机制不突出,有更多空间培养自由发展的孩子。


而中国呢?全国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人口只有12%,本科以上学历更是稀缺。尽管近年高校扩张显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4%,但是其中一半以上仍是高职院校,而中国的高职院校在质量方面不敢恭维。


此外大学质量严重不均,优质大学仍然十分稀少。教育经费大量投向头部高校,为了推出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于是马太效应更强,高校资源和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所有孩子都在争抢极少量进入优质高校的名额机会,选拔机制异常强烈。


这就是教育系统的现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中小学学习呈现争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公立教育体系整体变得自由、多元、培养心灵,就是很难很难的事。


与此同时,想让父母勇敢踏出离开应试体系的一步,也是很难的事。父母们不是不知道应试教育太辛苦,但父母敢走一条不在乎考试与选拔、不在乎升学的路吗?


绝大多数父母是不敢的。毕竟只有很少的家庭财大气粗、能花钱买资源,多数家庭只能期待孩子被选拔进入好的资源环境。


平心而论,我是理解所有焦虑的父母的。

 

童行夏令营之小组讨论


问题在哪里


如果就此接受现实,遵从应试的逻辑,有什么问题呢?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真实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


选拔系统的成功之道,在于精确符合设定的标准。而真实世界的成功之道,则在于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里,自己找出要走的路。


如果说选拔的世界是标准跑道,看谁先冲过终点,那么真实世界就是荒原和荆棘丛,看谁能在乱石中摸索出自己的轨迹。选拔的跑道看肌肉素质,真实世界比拼的则是极为不同的另一些素质:观察环境、总结规律、洞察大局、与人协作、抗击风险、勇敢闯荡。


在真实世界里,当我们选择进一个企业时,我们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这个企业面试什么题,更多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是什么,适合不适合这个企业的业务。


当我们做项目时,我们不仅要填上所有项目表格,更重要的是协调团队分工、协调各方资源、协调上下关系。


当我们做产品时,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百分百正确答案的产品,如果有人知道,他自己就去赚得盆满钵满了。


当我们做市场时,市场规律总是隐藏在万千纷乱的数据背后,瞬息万变,谁能有慧眼发现哪怕一点点规律,就能以导师的身份接受顶礼膜拜。


当我们做宣传时,不再有命题作文,有的人似乎有妙语连珠和强力说服的魔法,总是能令人瞩目,收获万千关注。


所有这些需要的是什么呢?


  • 是了解自我的能力

  • 是协调他人的能力

  • 是创造新鲜的能力

  • 是洞察世事的能力

  • 是思辨表达的能力

  • 更是领导团队和把握大局的能力


这些能在量化选拔考核中体现出来吗?不能,它们没有一个能用量化考试来评估。量化考试甚至会压制某些素质——在确定的答案照耀下,独立创新和另辟蹊径都是傻瓜行为。


这就造成了教育最大的两难——升学系统和人生系统注定的错差:升学系统不在乎的,恰恰是对于人生成就最为重要的。


于是我们的人生被切割为两段:先用十几年学习通过考试,然后从头开始学习应对人生。

 

童行夏令营之接触自然


出路在哪里


那应该怎么办呢?一方面,考试选拔的现状改不了;另一方面,人生最重要的能力考试教不了。那是不是进入了一个无解的境地?


回到自身对教育的期许。我一直在心里想,自己心中期望的教育是什么样。


作为普通父母,我也和多数父母一样,还是要让孩子走普通的公立升学路线,毕竟没什么条件选择国际学校,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彻底创新,完全不考虑升学。


但这就一定意味着陷入题海不可自拔吗?

意味着从此只在乎分数、不在乎孩子的个性成长吗?

是不是进了应试之门就一定要同样焦虑呢?


我想,这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底限有关吧。我真的问过自己:你能接受自己的小孩考到哪里呢?我和先生是清北毕业,但我们也知道,现在北京的孩子考清北比我们那个时候困难太多了,几乎不敢期待孩子同样能上清北。


那么能不能接受孩子上一个很普通的大学,在某个其他城市,连985,211都算不上?想了很久,我觉得我能接受。我期望孩子获得基本的高等教育,但是真的能接受非常普通的学校。


那我对孩子完全不做任何期许吗?也不是的。我其实对她的期许是更长久的: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期望她自立、有喜欢的事情、有自我追求的路径,能闯出自己的小天地,充实而幸福。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心目中,如果小孩发现自己的热情在于广告创意,而从一个小编辑开始兢兢业业锻炼,我觉得挺好。愿意做个手工皂品牌,或是能在创业公司谋一个技术职位,也挺好。做财务,做摄影,也都可以的。关键是有内在动力、有坚韧的心和清醒判断的头脑。我希望她能独立探索人生之路。


对于她的成长,我关心和在意的问题是:她能做到独立自主吗?


未来的商业和技术变化太快,方向在哪里呢?

她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吗?

如果并非出身名校,她能在自己选择的职业中获得发展和上升空间吗?

她能找到人生的幸福吗?

她能拥有审慎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吗?


这些疑问,考试体系给不了答案。无论她以后考试成绩好不好,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考试体系负责选拔,但不负责人生的培养。


那么,这些该去哪里寻找呢?想了很久,我发现,出路只能在于课外教育。未来的校内教育很难见到真正的改革。那怎么办?只有诉诸补充教育。


如果校内教育注定只是应对选拔,那我希望校外教育能满足对人成长的诉求。


童行夏令营之深入探讨


我希望有一套完整而可信赖的校外教育体系,能恰好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


我希望它是系统性的、科学合理的、有多种内容搭配,成为一座成长性的开放学校。


我希望这样的校外教育,能帮助孩子发现内心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有没有内在兴趣,对最终的结果影响极大,但如何才能让孩子发现兴趣呢?上一个兴趣班就要很多时间精力。如果孩子能广泛接触各个领域,了解真实世界如何运作,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自我推动,那该有多好。


我希望这样的校外教育,能帮助孩子获得大局观。视野广博的孩子看事情更有洞察,而且能在更大范围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我希望这样的校外教育,能帮助孩子思维更清晰。考试体系给人形成的思维定势是猜测正确答案,然而现实生活中多数问题没有确定答案。我希望能有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学习辨析观点、表达观点、聆听观点,形成有逻辑有判断的思维。


我希望这样的校外教育,能帮助孩子创造新事物。学校考试把各种各样的特立独行判为不正确,而我希望有一个空间,不仅不禁止天马行空的想法,还能帮孩子把想法转化为实际可行的创造,长大后轻松产出爆款创意。


我希望这样的校外教育,能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学校里很少需要合作,然而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几乎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我希望孩子能够有机会在团队中锻炼,锻炼分工合作,共同为了目标而努力。


所有这些,都是我在日常工作中耳闻目睹、认为最最重要的部分。这些素质需要长时间、系统性培养和锻炼,然而目前,这样的教育几乎只能依靠家庭提供。


如果有理想的课外教育,我希望是一座课外学院,补充学校教育的缺失。目前很多课外学习班仍然应试,那只是辅助教育,不是补充教育。补充教育应当做应试教育不做、但又对人生至关重要的部分。这才是真正的补充教育。

 

童行夏令营之自我表达


理想的教育在哪里


那么存在这样一套补充教育系统吗?


原本不存在,但是我们想让它存在。


我闭上眼睛想象,我的小孩们,希望让他们进入什么样的课堂呢?最好是一个有趣的、能接触到各行各业精彩人生的地方;最好是一个开放、包容、引领性的空间,让孩子进行科学和艺术探索、做自己的创造,接触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


想来想去,好吧,那就建一个吧。


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决定建起一套系统性、提升孩子综合素养的通识教育体系——我们称之为“童行学院”。


童行学院是满足我们教育理想的所在。在大势很难改变、校内教育仍然以应试为核心的形势下,我们理解父母为了孩子考试成绩焦虑的心情,但我们相信,孩子的人生仅仅有考试是不够的。无论是考上名校的学霸,还是成绩不够理想的普通孩子,在面对人生的时候,都需要拥有考试以外的能力素质,才能让人生马拉松跑得长远。


考试最多只能帮人生一半,那另一半助力该去哪里找呢?


我们希望童行学院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生加油站。


未来的童行学院,将会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综合性通识教育学院。


我们在这里会提供完整的科学、人文、艺术课程体系,从三岁到十二岁,从启蒙到进阶,覆盖通识知识体系各个领域,给孩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开阔的知识视野。


我们在这里重视对孩子一生有益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以线上课程的引导,和线下课程的实践,共同打造让孩子身心成长的空间。


我们尤为重视那些基础性的思维能力——在成人世界中,有时候被称为核心算法。例如一个人的思辨精神、科学思维,一个人的艺术审美和创造力,一个人的认知框架和大局观,一个人的行动力和创业精神。这些是人头脑运作的底层算法,此后获得的知识是在这些地基之上的层层叠加。

 

童行夏令营之科学探索



12

郝景芳

第 74 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

作家、经济学家、两个孩子的妈妈

儿童通识教育品牌童行学院创始人

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2017年财富杂志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领袖


本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晴妈说

公众号ID:qingmashuo


童行学院的整体架构将会在十月发布,到时候会有更完整的架构说。在这国庆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先向大家推荐我们的十一亲子营。


今年的国庆假期,童行为不同的家庭量身定制了3期各有特色,又各有侧重的亲子活动。时间有长有短,内容有动有静,距离有远有近,风格有自然有田园……总有一款适合你。


01、搭建想象


和童行一起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富龙度假小镇的中国境内的第一家常设砖享乐园—“Bricklive Center砖享乐园”,用乐高积木一步一步亲手“承办”属于自己的奥运会,了解“奥运”的历史与文化,体会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追求更好的精神。

 

崇礼还有清爽宜人的秋季美景、大快口舌的北地美食、共享天伦的亲子游戏,希望在几天的假期中,既能全家共享秋光,又能带娃一起亲近自然、快乐游戏。


02、乡野徜徉


或者来一个拥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享有“民间故宫”美誉的—培田放下工作的压力,放缓紧张的节奏,呼吸自然空气,体会“从前车马慢”的悠然时光。


也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截然不同于城市环境的氛围,沉浸在田园生活中,去观察和思考多种生活方式;为他们种下一颗种子:听从内心的声音,建立自己小小的生活哲学。


03、穿越童话


又或者,我们来一个秋色盎然的美丽地方——吉林万科松花湖度假区,一起经历奥兹国的故事,一起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戏剧的氛围里开启智慧、给予善良、表现勇气、建立友谊,去探索和展示自己的“绿野仙踪”。


让我们一起在想象的恣意驰骋中,发现那个真实的自我;在美好的时节里,体会亲子之间的温情;在一段戏剧经历中注入爱的温度,将童话般的旅程收藏进记忆的宝库。


具体详情,请戳👉童行十一亲子营 | 穿越童话,搭建想象,乡野徜徉,总有一款适合你了解


这个国庆,和童行一起,留住一段走心的秋日时光。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童行计划:自我成长之路

童行计划:思维培养体系

郝景芳:中国教育还缺什么?

郝景芳:在通识阅读中,寻找人生意义

郝景芳:我的2017,做一个理想主义的行动者

郝景芳: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值得你竭尽全力

郝景芳:有关教育,我想写一篇反鸡汤的文章

郝景芳: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帮助孩子直面未来的教育?

我们还在用19世纪的方法,教育21世纪的孩子


点击阅读原文👇和童行一起,共享秋光,亲近自然、快乐游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