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慢热的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01
我女儿快三岁了,见过她的人第一印象都是:这孩子有点内向啊;不爱说话,很安静。也有小区大爷大妈很“直白”的说:这孩子很害羞啊,是不是很孤僻,不经常出门?
事实上,从她三个月开始,我就经常带她出去旅行。每天都保证有户外活动时间,每个周末变着花样带她在外面玩。也时不时的邀请小朋友们来我们家。她去过了各种场所,见过的人也不少,完全不是一个被“关”在家里的小孩。但是在别人眼里,她依然是一个有些“内向“和”害羞“,甚至有些“胆小”的小孩。
一岁多的时候,我带她去儿童游乐场。别的小朋友都在愉快的玩耍,她却只站在原地,看别人玩。我说,你要不要去玩那个蹦床,她直接拒绝:“不要,我害怕。”看着比她还要小的小朋友在蹦床上跳得老高,笑声和叫声混成一片,我不禁担忧起来,这孩子如此“胆小”,岂不是要错过很多有趣的体验?
后来,为了锻炼她的胆量,我在家给她买了一个蹦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装好,摆在家里也占了不少空间。但是她看见了直摆手,不行不行,我怕。我差点脱口而出“有什么好怕的呢”!?不过最后还是憋回去了。
有一次她跟一个比她稍微大点的孩子一起玩,那个女孩十分活泼好动,喜欢奔跑,运动能力很强,和她安静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正和女孩的妈妈聊天,突然听到我女儿的大哭尖叫声,循声看过去,那个小女孩,正要拉着她一起跳过一个小水沟,那个水沟的宽度也就四指宽吧,已经把她吓哭了……
见到陌生人,也不爱跟人打招呼,只是盯着人家看。有时候也会往我身后躲一躲。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些慢热和偏内向的孩子吧。遇到新鲜的环境、事物和人,会有些怯懦,总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适应。
我也曾经为此烦恼过。毕竟每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信大方、不怕生。
但是,从女儿身上,我又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小时候的我,不也是如此吗?不喜欢跟人打招呼,不擅长体育运动,偏向安静,和别人打成一片总是需要更长的时间。那时候因为“性格问题”没少被长辈们当面批评。“你这孩子太内向了!”
“内向”和“外向”的概念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其实说,有些人会把生命力指向外部世界,致力于人世和改造外部世界。另一些人会把生命力指向内部世界,致力于了解和改变内心。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向和害羞在很多人看来不仅仅是一种性格特质,而是一种缺点。整个社会都会更偏爱外向的孩子,因为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表现力强、善于与更多人沟通,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夸赞。而内向是更是像需要被“纠正”的缺陷,代表脆弱、敏感、悲观、保守、冷漠、顾影自怜等贬义词。
“你这孩子太内向了!”会自然带出怜悯、同情、甚至谴责的意味。传递的信息是“内向是一种原罪,你生而如此应该感到羞愧,唯有努力改变自己才能获得父母更多的喜欢。”
有的孩子也会因此萌生出本不该有的羞耻感,或是努力迎合父母的标准去改变自己。“父母大概会因为我的性格不喜欢我吧。”这种担心如影随形,年龄越小的时候误解和担忧也会越多。
回忆小时候的经历,“曾经被迫站到台前”“努力装出外向的样子”,那些我曾经觉得为难的事情,也没有理由要求女儿一定要做到。站在她的角度去看世界,去考虑问题,也会让我更容易做到理解和包容。
当孩子到了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大概就像我们大人到了一个外星球一样吧,孩子眼中的陌生人,就像我们眼中的外星巨人。
当你突然进入外星球又看到了陌生的外星巨人,你也一定会感觉局促、害怕、畏缩,或者是忙着打量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得体的和外星人打招呼这件事可能也早就被抛在脑后了吧。
这样想,孩子小的时候有一些害羞的行为和表现其实是很正常的,面对陌生的事物和人会害怕也是一种本能。
那么,对于一个内向或者慢热的孩子,是不是完全不需要改变和帮助了呢?他们是不是天生就不喜欢社交呢?
02
我们先来看看内向和外向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似乎从出生以来,性格上就会千差万别。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有的更活泼好动。
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差别从何而来呢?
在玛蒂•兰妮所写的《内向者优势》一书中提到,内向者脑内处理外部刺激的神经回路比外向者长。因为他们要通过与长期记忆、计划相关联的神经回路来进行情报处理。
换句话说,内向者对待人际关系与处理事情的“程序”,相对于外向者来说是较复杂的。
内向者可以注意到各种细节,因此他们可以很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内向者的大脑十分忙碌,他们总是在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在发表言论之前,他们更加倾向于从自身的长期记忆里提取信息避免说错话。
当外向者能够及时轻松应对各种环境时,内向者却不能,因为他们的大脑有太多信息要处理。这也是为什么内向性格者面对新事物的时候,通常需要比外向性格者更多的适应或者说反应的时间。
此外,在哈佛大学的最新的一项实验中发现,外向者和内向者在大脑解剖结构上也会有显著差异。
在内侧前额皮层,内向者的灰质更大、更厚。内侧前额叶皮质在决策力、内省能力以及其他选择性记忆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因此作出的一个合理的假设:内向者需要投入更大比例的突触联系来处理抽象思想和内部情绪的交互,而外向者则没有太多这种过程。因此,内向者通常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也会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在情绪。
所以,内向者也有很多优势:比如擅长深度思考和艺术创作、懂得品味生活、态度谦虚、情商高、乐于自处、容易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内向和外向者是有一些先天差异的,因此对待社交的反应也会不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内向的人就厌恶社交呢?
其实,即使是再内向的人,也渴望与这个世界发生连接。看看网络游戏和论坛上那些活跃的人群吧,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偏内向或者慢热的。但是从这些游戏背后隐藏着人类共同的需求,那就是情感连接和社交关系。
有时候我也发现我女儿并非不喜欢新鲜的环境,也不是讨厌陌生人,只是在这种环境下需要适当的帮助、更充分的准备和更多的时间去适应。
03
内向和害羞的行为能够有所改变吗?
以我自身的经验来看,的确是能够改变的。
在成长过程中,我主动学习了各种社交技巧,参与各种公众演讲,竞选班干部。
一开始在公众演讲时我甚至会紧张得手抖、喉咙发紧、全身发麻,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一些小小的进步也带给我一些自信,而这些自信也成为了我继续往前迈步的基石。
目前的我已经甩掉了“极度内向”的标签,但是也不算是一个在公众场合侃侃而谈、热情外向的人。只是没有让内向成为我工作、生活中和他人交流的阻碍。
这种“改变”的努力,在幼年时期更多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成人以后才渐渐明白:“内向”性格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不需要为此讨厌自己。所谓的“改变”只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与生活,在自己个性范围内和社交需求之间寻找一个舒适点。
所以,当我面对女儿的时候,我意识到,最重要的依然是接纳她本身的性格,尊重她自身的发展规律。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为她提供合适的技巧和方法,循序渐进的帮助她适应一些新的挑战,让她可以在自己个性范围内舒适的和人接触。这也是提升自信和能力的过程,并且为将来面向一个更复杂的大环境做准备。
04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01.
首先明白“改变”的意义
改变不是说把“极度内向”改造为“极度外向”的性格。这样不现实也并没有必要。性格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并且有的人会同时呈现两种性格特质。
比如,我女儿在家的时候就会非常活泼,话讲个不停。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她也会很兴奋,甚至跑到人家面前唱歌跳舞进行表演,以引起客人的注意。从这一点上看,她好像又不是一个慢热的孩子了,甚至有点自来熟的特质。
我们很难给一个人下一个定论,这个孩子就是“内向”或是“外向”,这两者之间也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在不同的环境下,孩子的表现会不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还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尽量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如果这个“标签”被孩子听到,可能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他们会因为负面评价感到沮丧和痛苦,在潜意识里也会更朝着这个方向靠拢。“哦,我就是一个害羞的孩子,我就是如此让人失望。”孩子很敏感,他们能感觉到大人对这个标签是持有正面还是负面态度。
有人会说,我们自己不给孩子贴标签,但是没办法阻止其他人贴啊。其实这个更重要的是父母如何看待害羞和内向,如果父母把它当作一个中性词汇,你可以跟孩子说“你有点害羞,但是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你觉得有困扰,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尝试去克服它。”
改变的前提是接纳,是无条件的爱。
改变的意义是帮助害羞的孩子更好的与人沟通,是在“自我舒适”和“所需要的社交活动”之间寻找平衡。是帮助慢热的孩子愿意突破自身的局限,去尝试更多有趣的事情,获得超越自我的体验,不被恐惧打倒。而不是把一种性格完全改造成另一种性格。
02.
愿意等待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静待花开。这句话我们经常会听到,但是做到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慢热的孩子身上。
我给女儿买的蹦床,一开始她是不肯上去玩的。后来,她对家里的这个庞然大物渐渐熟悉了。我先上去跳了几次,让她感觉这个东西是安全的,之后我提议,你坐上去感受一下,她便没有拒绝。再后来她开始尝试在上面活动,然后渐渐就敢放心在上面跳了。
尽管这个过程极其漫长,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但是,如果当初我斥责她胆小,或者强行把她放在蹦床上,强迫她跳,结果很可能是她崩溃大哭,再也不想碰那个给她带来痛苦体验的东西了。
蹦床的经验也增加了她对同其他运动项目的信心,让她认识到:自己可以有能力去驾驭这些运动器械。
后来,我又给她买了滑梯、平衡车、秋千……尽管每一项运动,她都需要比其他同龄小朋友更长的时间去了解、适应、直到最后掌握。但是好在跟她自己相比,她每次接受新事物的时间都更少了。所以,还是不要跟别人比,跟自己比,给慢热的孩子更多耐心,会更能看到成长的喜悦。
为慢热的孩子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有助于帮助孩子培养自信,最终内在的安全感便会产生。这一件事的内心根基将会帮助慢热的孩子去适应更多挑战。
03.
帮助孩子提前熟悉环境
上个月我女儿正式上幼儿园了,按说这样“慢热”的孩子,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没有父母的陪伴应该极度焦虑恐惧而大哭吧?
结果并没有。尽管两岁半入园,她却适应得很好。从第一天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没有哭过。老师说她每天都挺开心的,还能主动关心其他小朋友。
这大概是因为我早在她入园几个月前就开始帮助她了解和适应幼儿园了。
我给她读了很多关于幼儿园的绘本,让她知道幼儿园的生活是怎样的;我和她一起玩“去幼儿园”的假装游戏;带她去幼儿园熟悉环境;给她介绍老师。
我跟她说“如果你想上厕所,需要帮助,就请老师帮忙,老师会想妈妈一样帮助你”。“如果你想妈妈了,就跟老师说:可以抱抱我吗。”如果你想哭,也没有问题,那你就哭出来吧,哭出来会感觉好受一些。
这样的熟悉过程会让孩子感到有安全感。幼儿园可以跟家里一样,能够获得爱和帮助,也可以自由表达情绪,所以孩子也不会那么紧张了。尽管我说:“你可以哭”。但是她并没有哭,她觉得轻松愉快没有负担。
幼儿园的“成功经验”也让我更坚信,对于内向和慢热的孩子,提前熟悉和了解环境,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也会更快的融入新的环境。
所以,不论是带孩子去参加一个新的课外班,还是去别人家做客,我都会给孩子描述一下那里的环境和人,给孩子提前做一下预热。
04.
父母的示范
我们总是期望孩子能够大大方方的和别人打招呼,好像只有这样别人才会觉得你的孩子“有教养,有礼貌”,家长脸上也有面子。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长往往会觉得有些恼火,会有点着急的逼迫“你快叫人啊,叫啊。”这样的方式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压迫感,对于打招呼这件事也会更抗拒。
如何更好的让孩子学会跟别人打招呼呢?
内向的孩子由于其大脑运作模式,较易于发展出自律能力,他们只需要微妙的引导就能够学会什么是纪律和规则。家长只需要以身作则,用行动教会孩子如何打招呼:“你好,好久不见”。孩子听的多。看得多了,才会模仿。
我女儿现在在打招呼方面依然“不尽如人意”,她不愿意说“你好”,但是可以用挥手的方式来打招呼。在我看来,相比之前只有“眼神交流”的打招呼的方式,这也是一种进步了。
🌻 🌻 🌻
作为一个曾经也是慢热和内向的小女孩,那时候的我多么希望,在陌生环境局促不安时,有人愿意给我时间,而不是逼迫我表现得外向;有人告诉我,内向的孩子并不比外向的孩子差;我最爱的人能对我说,不管你是哪种性格,我都会永远爱你。
如今,我作为妈妈开始明白:接纳孩子本身的性格特质,帮助他们发展成更好的“自我”,才是无条件的爱的本质。
愿那些慢热的孩子不再被误解和强迫,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你的孩子内向和害羞吗?你是如何看待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呢?小时候会因为性格问题而感到困扰吗?你的性格在成长中有所改变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区与我们分享和讨论。
12
田倩
童行学院内容主编
毕业于法国高等商学院
正面管教讲师
曾在欧洲多国游学
如果你有教育类原创稿件,欢迎向童行学院公众号投稿,我们会为你支付相应稿酬。投稿邮箱:
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欢迎将文章分享给更多感兴趣的人,公众号内回复“转载”,即可获取转载授权方式。
点击海报,选择“哲思之旅”
免费体验《年度大课》人类馆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