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景芳:如何获得自我认同的力量

晴妈 童行学院 2020-08-20

本文看点:你有过自我怀疑的经历吗?你是否因此产生过困扰呢?这或许和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有关。在今天的文章中,景芳和我们分享了她对于“自我”的看法,并带我们一起看见内在自我、获得自我认同的力量。


 周一

观点 📖

全文共5773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


曾经写过一篇有关放下理想自我和不再苛求的文章(《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个词的力量》),在后台的留言里,有好几个疑问。大致都说的是,自己的情形不太适用我说的“没关系”的方法,云云。我的回复一直是:不适用就不用,我在文中讲的是一类特定的情况。


其实,没有任何文章是针对所有人的所有问题,每一篇文章都只能针对很少的一部分人的问题。“自我苛求”只是一部分弦绷得很紧的新时代好妈妈的困扰,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所有问题。我也从不求我的文章是所有人问题的解药。


对于曾对自我有困扰的人来说,“完美主义”只是故事的一面,“自我怀疑”往往是故事的另一面。今天我就想说说这另一面。


这篇文章仍然只是针对一部分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不是所有人。



01

🎨 生活的突然崩溃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给自己树立一个理想自我的形象。不管这个形象是什么,是某一个具体的偶像,还是文学艺术中的理想英雄,都是某种想象。它甚至可能是场景,例如自己在人群中央,接受簇拥艳羡的场景;或者只是课堂中央的完美老师。


在年幼的时侯,这样的想象在远方,给自己很大的激励。只觉得“等我长大了”,就神奇般达到了。对于从小各方面顺利做好的孩子,这种谜之预期更严重。


然而突然某一天,或早或晚,自己会遇到自我怀疑的时刻。可能极少有人一辈子没经历过自我怀疑,除非是运气好到万事成功,或者从来没产生过任何自我想象。对于一般有成有败、浮浮沉沉的正常人,自我怀疑总会在某个时刻击中内心最脆弱的角落。


那个时刻可以一下子把从前的一切都击倒。最初只是问:我是不是做不到理想自我了?然后继续问:我是不是一直以来高估自己了?进而又想到:我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我是不是很糟糕?


然后下意识开始自我怀疑,把每个场合当作验证自我的机会:提心吊胆过生活,从细节找证据,想知道自己行不行。但轻易被蛛丝马迹的挫败打倒,越仔细审视,越发现自己千疮百孔。然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丧失斗志。


人一旦开始自我怀疑,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自己的才华能力,一直怀疑到自己的社交性格。甚至是越光鲜亮丽的成功者,在自我怀疑袭来的时侯,自我否定得越严重,甚至有的人可能一生就没能穿越过去。



02

💬 自我怀疑的过程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某一刻袭来的自我怀疑,会击穿人的一层心理自我,(因为觉得本我超我自我的术语都不太合适),我擅自将之命名为“塑料壳自我”。


这一层自我,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从外面看见的自我形象”,就好比塑料模特,站在商场的橱窗里,一个人可以从橱窗外看到这个模特,漂亮的英俊的,傻傻的僵硬的。


这个塑料模特自我,是一个人心里自我的样子。直到某一刻被怀疑击穿。


那个过程是非常可怕的。某一时刻开始,由一些细微的瞬间,撕裂了现实,就好像模特脸上出现了一些裂痕。从这丝裂痕开始,怀疑其他所有事情。而这个过程是自我强化的,很快裂痕会蔓延到所有地方。一个人会控制不住情绪坠入深渊。


用一个非常抽象简化的图像来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想象中完美的远方。“塑料壳自我”是一个人的自我印象,它由多年的自我评价、外界评价和自我想象混合组成。一个人经常对比“塑料壳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距离,以此激励自己努力上进,或者感觉到挫败。


如果只是挫败,其实并不是大危机,一个人会努力鞭策自己,以缩小“塑料壳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距离,甚至越挫越勇。



但是自我怀疑完全不一样。自我怀疑是对“塑料壳自我”本身产生怀疑:我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一刻是根本性的内心颠覆,一个人会突然开始怀疑:是不是是不是我其实是个丑陋的模特,该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个美丽的模特呢?


在此之后,大概率发生的事情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会坍塌,而自我认知坍塌后,人对这个世界的兴趣也会陷入废墟。


为什么“塑料壳自我”经不起怀疑的考验呢?


这个世界上,有的事情是可以抵御疑心病的冲击的,例如事实类事情。但“塑料壳自我”不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防御。


想一想,一个人的“自我印象”是很奇怪的存在:当你想象“自我”,你想到的一般是你的三维照片,是一个拥有你长相的三维小人,你能看见Ta在舞台上表演。然而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因为这个过程分裂出两个自己:看的自己,和被看的自己。




我们平时看世界,都是从身体内部向外部看,我们什么都能看,唯独不应该看见自己。


当你同时“看”与“被看”,哪一个才是真的自己?


03

🔎 什么不是真的


答案就是,你看见的那个三维照片小人,也就是“塑料壳自我”,不是真的。


这是很反直觉的答案。因为当我们平时说“请你介绍一下自己”,你总会说“我是从Top某大学毕业,我得了Top某奖学金,我这个人性格开朗热情,唱歌好,跳舞好,数学好,英语好,有爱心,有能量,谁都喜欢我。”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已经塑造了一个“三维照片人”,你用寥寥数语,像画素描一样画出来Ta的轮廓。此时如果说,这个形象,不是真的,一般人都会很困惑茫然。


而Ta确实不是真的。


其实证明起来也很简单:当你同时“看”与“被看”,肯定有一个自我不是真的。而“看”的这个自我不可能是假的(否则就没人在看了),所以“被看”的自我是假的。


你之所以能“看见它”,就是因为你想象了它。


而你全部的自我怀疑,都是对那个“被看”的“塑料壳自我”的怀疑。



正因为它是假的,所以经不起任何推敲和较真的怀疑。


当你想象自己“我是一个口才好的人”,你心里想象一个口若悬河、引人大笑的自己。如果你一辈子都不对这个形象产生怀疑,那是很幸福的,你可以像蜘蛛和蜜蜂一样自然地过一辈子。


但是一旦你开始自我怀疑:我真的是一个口才好的人吗?此时漏洞就产生了,你会寻找所有证据,来考察这个自我形象。你会从他人的话语和蛛丝马迹中寻求评判。然后你会找到各种疑点,推翻这个自我形象,因为它是虚假塑料壳,所以完全脆弱,一经审视就不堪一击。


而如果你的全部人生信念都建立在相信“我是一个口才好的人”,那就会遇到巨大崩溃,因为你赖以自信生活的支柱坍塌了,你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无论你再把自己确立为谁,都是塑造出另一个“塑料壳自我”,而自我怀疑会一瞬间犀利识破它,把它推翻。


你看到这种虚假会恐慌,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对一切事情丧失动力。


你想逃避,逃避到让自己躲开这种自我怀疑的地方。


这种时刻,对你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时刻。


你不能逃避,因为你无处可逃。


让你如芒在背的是你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这是逃不掉的,如果你真的逃离现实,那么就连这种逃离,也会被你心底的怀疑所审视,你会进入更加糟糕的状态。


除了怀疑,似乎就没什么是真的了。



04

💡 什么是真的


所幸,怀疑是真的。


你在怀疑,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怀疑,你也能感受到因为怀疑引起的痛苦、崩溃、压力、灰心,你还能感受到在这种压力和灰心中对关怀的渴望。


所有这些感受都是真的。


到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所有你塑造出来的自我形象,无论是“我是个光鲜亮丽的人”“我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我是个谁都喜欢的人”“我是个优秀作家”“我是个好老师”……还是一切一切什么,都不是真实的,都可能坍塌崩溃。


只有你的“感受性自我”是真的。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我是”都是假的,“我感受到”才是真的。


前者是从他人视角建立的想象,后者才是由内而外的自我体验。


我们常常说:感官体验不可靠,但其实恰恰相反:当你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你得出的所有观察都可能是假的,但只有“你在观察”这件事,不可能是假的。


这就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


其实,一个人应该庆幸,自己经历过这样的崩溃过程。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建立起那个“塑料壳自我”,但如果不曾击碎“塑料壳自我”,是很难真实地感受到“内在自我”。


在一切的废墟中,你会感受到一丝内心的触觉。


你会在深夜感受到心头压力的沉重,在清晨感受到泄气和痛苦,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也会在偶尔的一次梦境或出神之后,意外地泪流满面。



那是因为,去掉外壳的阻碍之后,一个人的感官会被放大,能更加清晰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所有体验。最初可能完全是黑灰色为主,但渐渐的,其他体验也会被感受到:你会安静,听见从前听不见的鸟叫声;也会怦然心动,对某件事产生兴奋的触感。


当你对自己的定义是“一个口才好的人”,你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事情也是值得做的。与塑造或证明一个“口才好的人”无关的事情,自动被你的感官屏蔽掉了,你可能曾经看很多事情都是没感觉或厌烦的,因为它们与“验证自我形象”没关系。但是,随着你的自我形象被抛弃,你内心深处的感官会变得敏锐,对一些事开始产生感觉。


这就是你内在“感受性自我”诞生的时刻。


05

🌿 内在自我的样子


其实很多人常常误解“内在自我”或“真实自我”的涵义。当一个人说“找到真实自我”或“放飞自我”的时侯,想象的还是一个确定的自我形象。例如“外表的我是公司职员”,“真实自我是一个摇滚歌手”。这不是一外一内,这只是两个外在的“自我形象”。摇滚歌手也是一个人想象出来的另一重“塑料壳自我”,这样的自我形象可以想象一百个。


“内在自我”根本不是“摇滚歌手”这种身份形象,“内在自我”是无定形的。


你看不见“内在自我”,你只能感受。


你可以感受到自己怀疑、压力、反思、明澈,但是你看不见一个明确的自我形象。所有你能看见的,都是“塑料壳自我”。


我们常常以为,破除了外在束缚,“内在自我”就能腾空而起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绝大多数时侯,绝大多数人的“内在自我”是放不飞的。


因为ta太虚弱,甚至是空的。



真正有连接的“内在自我”是感受性的。


当你的感官被放大,你会对很多地方突然产生内心的涟漪。你会察觉到不同风景在心中留下的不同感受,就像品酒师能察觉出每款酒细微的不同。你不会再对一些美景一惊一乍,但你不会放过偶尔内心微微一动的瞬间。你会非常清楚什么时刻内心有真实的触动。


当内在感受增强,你会对真实异常看重。你不会再说自己喜欢什么附庸风雅的事物,若没有感觉,你宁可说没有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你拒绝掉从前绝大部分你觉得有用的事物,让感觉世界变得非常清静。你会对偶尔真实出现的感觉泪流满面。


你会知道,什么样的时刻是你内心深处真正愿意与之相处的时刻。你会很愿意为这样的时光付出所有。


在我生命里,我知道哪些感觉是我最重要的感觉:晨光熹微中穿过高速路的车窗,夜晚操场上跑步时风滑过脸颊,在寂静的泳池里抬头换气看见蓝色的水,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歌,在纸上画下头脑中的想象,骑车穿过新绿萌芽的大学主干道,在一本书上用铅笔划下句子,在候机厅的大窗前在笔记本上敲字,在笔记本敲字的时侯头脑微醺,看见无穷叶子的海洋,被历史书里的一段描述所震撼。


这些感官开启的时刻,是你能做出内心选择的时刻。


当你内在的感官开启,你越来越确定你愿意与之相伴的生命状态,你也就明确了你生命将要走的道路。


你愿意走哪条路,不在于你心里想象的“自我形象”在哪条路上,而在于你喜欢的生命状态在哪条路上。



你喜欢的生命状态,也许是一对一与人交谈时的感动;也许是独自一人舞动时的自嗨;也许是走在路上看车窗颠簸时侯的踏实;也许是屏幕上数字跳动时的心跳不已。而你选择了自己愿意终生与之相伴的生命状态,也就不会再患得患失去想:我能成功吗?我是人才吗?因为你选择的不是未来成功时的自我状态,而是此时此刻的自我状态。


你按内心感受做出的选择,是踏实的,因为你的关注点从“自我形象”转移到事情上,也就是说,从虚假的想象,转移到真实事物。你不会再有崩溃式沮丧,因为那个引起崩溃的虚假形象,已经被你抛却。你会发现,真实事物引起的真实感受,即使有high有low,但都是在某个踏实的基础上。一件事情失败,不过是下一次重新做好,不会因失败而引起人生的全盘崩塌。


之所以会有全盘崩塌感,只是因为关注焦点是虚假的形象。

 

06

🍄 破茧而出的真实


真实事物,才是你能用眼睛看见的事物。


你原本不可能“看见自己”,但是你偏要看见,于是为了看见那个虚妄的“自我形象”,不得不扭曲视野里所有事物,模糊掉“自己”之外的所有事物。只有破除了这层虚像,才能看得见万事万物。


而当你看见万事万物,你也就看见了他人。你会清楚看到他人表面上挂着的虚张声势,看到他人内心偏执和情绪困扰,看到他人的性格与轨迹的偏差,看到他人的虚妄与真诚。


你感受过真实,才会珍视真实。



在内心感受的推动中,你会找到真正愿意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既非来源于对“自我”的评估——我是天才就做,不是天才就不做;也不是来源于对他人的满足——能获得他人掌声就做,不能获得掌声就不做。这些事情,只来源于自己在内心细微的感受中,确信自己受到的触动。


这个时候,人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意愿、信念、行动力。你相信你所做的事情,你会产生勇气和不变的信念,而这不是来源于相信自我一定会成功,而来源于你相信你感受到的真实:这是你无论如何愿意投入生命时光去做的事。是你觉得对的、有意义的、能创造一些价值、能让你心动的事情。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人一生最大的天赋,是喜欢。


所以,在自我感遇到危机、自我怀疑严重、自我印象崩塌之后的废墟里,一个人要怎样重建自我的力量?


其实也不难,就是在安静中感受,找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内心瞬间,那一两个瞬间让自己觉得,我希望就这样生活下去。下一步就是专注在事情上,专注在自己愿意投身去做的事上,真正感受真实事物,从中寻找到事物本身的精进之路,寻求事物的精进。


看到事物的变化,自己会获得信念和力量。正如寿司之神从米饭的精进中感受到天地。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真正的艺术,都是感受力的艺术。真的艺术家并不会想着“我是个艺术家”,而是辨别出清晨和夜晚云的灰度的区别,在一句和弦里听见余生。


这个时候,你才会听懂辛波斯卡的那句诗:


在这个节日,他们的金婚纪念日,


他们一起看见,一只鸽子栖止于窗台。



那个感受的自我、由内而外的自我,才是一生的自我。


这才是自我生成的意义。内心之光不在远处,在内心深处。



如果说用一句话总结童行学院的教育理念,那就是:


让孩子自我生成,感受到内心之光。


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能够达成,我们会在一系列教育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自我推动、自由思考、自主选择、自发创造,并且给孩子营造安全、温暖、支持的环境,让孩子扩大内心感受力,增强对人文艺术和自我内心的理解力,以期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更能平静面对自我内心,理性面对人生选择。


童行学院2019年营地课程持续招募中,有四川动物保护区、福建六百年古村落、吉林松花湖度假区,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童行学院线上年度大课,持续招生,近期将有改版和更多功能上线,请点击下图免费体验。



互动话题

你的热爱是什么?能够推动你的内心之光是什么?那么孩子的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


拓展阅读




12

郝景芳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童行学院创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