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景芳: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个词的力量

晴妈 童行学院 2019-11-30



因为时间的公平与有限,在成为妈妈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无法回避地成为我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在两者冲突时,在无法成为期待中的一百分妈妈时,沮丧、焦虑、恐惧……往往一涌而上。


现在的妈妈们或许真的太辛苦了。在今天的文章中,希望和大家分享“没关系”的力量,让我们试着和自己和解。


我在一个月前做了一次演讲,讲到工作与生活平衡。当时我说:想做到工作与生活都兼顾,需要能对自己说三个字:没关系。只有对自己说“没关系”,才能放下负累,工作的时候彻底投入工作,陪伴的时候彻底放松陪伴。


但是当时演讲时间太短,我没有来得及提到更深层的东西。


没有这些更深层的东西,“没关系”就没意义。


当时,我之所以说起“没关系”,是因为人经常会陷入焦虑-内疚的负面循环,也常陷入相互指责的负面循环。


我们假想这样一个年轻妈妈,可以叫她小蓝。她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在一家上升期的大公司,时不时加班。她有一个小孩,也许刚刚两岁。


她很犹豫到底要在工作上做多少投入,她很希望成为事业家庭两不误的那种“光鲜妈妈”,但是多次陷入沮丧:回家太晚孩子已经睡了,家里人指责,跟家里人吵架,她自己也内疚得要命。然而实际上,她已经比其他同事减少了工作量,成就不如人家,这样就很难成为她渴望成为的舞台中央的人。


她也读了很多育儿文章,知道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她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新时代母亲”,独立睿智方法科学,和过去那种强硬粗暴的母亲不一样。



但她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这样的妈妈。她在工作的时候内疚于没有好好陪伴孩子,难以专心工作;而陪伴的时候又内疚于没有好好工作,以至于充满焦虑,难以好好陪伴。


对这样的小蓝,我们要告诉她什么呢?


如果只是对她说“没关系,加班晚了也没关系”,“没关系,带娃耽误工作也没关系”,她是不会觉得心中好过的。


“这怎么能没关系呢?明明就都很有关系。都说了高质量陪伴很重要,总是没时间陪伴,又怎么能传达好的教育理念?会不会亲子关系也受到影响?交给家里老人带,老人的影响又有各种问题。”


“但能不能不加班呢?公司最近在重要的冲业绩的关头,可以说成败在此一举,谁能上、谁淘汰,也不过就是看这个过程里每个人的表现。后半辈子是成为一个平庸混事的中年妇女,还是一个理想中的女性,也就看这几年拼搏了。这怎么能没关系呢?”


如果不解决更深层的疑虑,仅仅安慰“没关系”,并不能让人释然。


那更深层的疑虑是什么呢?


更深层的疑虑是:“我可否成为理想自我?”


在小蓝的心里,无论是立志成为的“新时代好妈妈”,还是“独立成功女性”,都属于她内心中非常渴望成为的理想自我。因为理想的认同,也因为榜样的力量,她对自己有期许。她不甘愿一切都毫无追求地沉沦,进入死气沉沉的迟暮人生。


她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点追求都那么难,为什么别人的生活看上去都闪亮而云淡风轻,只有自己的生活笨拙而难以应付。带娃和工作两端的沉重,快要把她压塌了。


如果对小蓝说:你的问题在于完美主义,小蓝肯定会大吃一惊。


小蓝并不认为自己是完美主义者,因为她知道自己不完美,就像知道自己不是大美女。她对自己有相当准确的刻画,从来没认为自己就是人群中最顶尖的那一个。


但如果问她:为什么晚上不能回家陪娃,会让她那么焦虑内疚,她会说: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尽到一个“好妈妈”的责任。而如果问她:那又怎么样呢?不做一个好妈妈又怎么样?她会大惊失色,觉得难以忍受:怎么能不做一个好妈妈呢?


自从孩子出生到这个人世上,她就一心一意想做一个摆脱了老一辈不好理念的、新理念新方法的“新时代好妈妈”。



这就是小蓝的完美主义。她不觉得自己是大美女,但是她不能接受“脸上有污泥点”。因为她心中对一个“干净整洁的我”有追求。


现实本身不足以引起焦虑。只有当现实和理想自我发生冲突,才会焦虑。


很大程度上,小蓝的生活支柱,就在于她非常努力追求理想自我。她从人生中途才开始努力,她并非天赋绝伦,但一直认为自己有机会做得更好。她把她能做的都做了,努力学习、努力读书、努力健身、努力学英语、努力改善谈吐,她看儿童心理学书籍,也报育儿网课,她按照榜样指引的方向进行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她觉得自己已经很接近目标了。


如果你此时跟她说:放弃吧,放弃你的理想自我追求,你是不可能做到像你想象的那样好的。她怎么会接受呢?她一定情绪更加糟糕。


情绪糟糕也没有办法,这是仅有的解决之道。


小蓝说:“我家里人总抱怨我回家晚、干活儿少、照顾孩子不到位怎么办?我解释说我已经做得很多了,他们也不听。”


——我们对小蓝说:“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多吧。向家里人说‘抱歉,我确实做得不够多,我也只能做这么多了’。承认自己带小孩不到位,不是‘理想妈妈’吧。”


小蓝说:“公司领导总是有意无意指出,自己不能经常加班,会影响升职,我解释说我已经做得很多了,他们也不听。”


——我们对小蓝说:“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多吧。你是不可能像二十岁的单身小伙子一样加班的。承认自己工作有上限,可能无法做到自己想做的高度吧。”


小蓝说:“其实我要求也不高,我只是不想这么快就变成一个平庸的黄脸婆,浑浑噩噩,我希望我的人生也能发光。这要求高吗?”


——我们对小蓝说:“这要求不高,只是到最后,我们都会变成平庸的黄脸婆。这就是岁月的力量。只是你会发现,平庸的生活也是可接受的。”

 


如果我们给小蓝建议,那就是: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要求吧,放弃“家庭生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光鲜亮丽形象吧,很多事情做不到,就承认吧。


小蓝并不想接受,因为她心里还有恐慌,不能接受拿掉“理想自我”之后的生活状态。小蓝并不够爱现实中的自己。这时候她才发现,让她最焦虑的,是接受现实。


而“没关系”,是在这个时候出场。


“没关系”的涵义不是“没关系,做错这点事,你也是最优秀的”,也不是“没关系,做不好,也可以成为理想自我”,而是“没关系,成不了理想自我,也没关系”。


前者只是唐璜气息的自我安慰,后者才是超脱的心理来源。


其实,真的没关系。


恐慌,常常源于对某种状态的想象。在很多现代女性的焦虑中,恐慌是对平凡后半生的想象。


“我不过是个普通人,哪里也不比别人做得好。工作不是最优秀的,带娃也不比其他人更好。展望未来,我能想到的未来也就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没关系,其实接受这一点也没关系。


这个时候,我们惊异地发现,即便是接受了所有现实,生活也并不是麻木不仁了无生趣,做一个普通人并不是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人的内心仍然还有柔软,时光也依然还有晶莹闪亮,头脑中甚至有更多流动的思想。即使承认了自己没什么了不起,也并不是天塌了。


这才是让自己能平静生活的力量,也是应对工作家庭转换的关键性力量。不是想尽办法让工作家庭都完美,而是接受工作家庭都不完美。


在说“没关系”之前,更重要的是,先承认“我就是这样了”。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吧。


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理想自我”。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理想中的好妈妈”。人类历史十万年,从来不曾有一个温柔明理、睿智温暖、严厉得当、擅长教育、爱与沟通,培养出来的孩子全都是优秀人才、还跟妈妈的关系十分亲近良好的理想妈妈。



我们自己也并不是想象中的新时代理想妈妈。我们自己的时间有限,好多地方顾不到,孩子的心思我们不了解,跟我们有隔阂,孩子身上发展出各种毛病,粗心、贪玩、坏脾气、懒惰,我们不知道是哪儿来的毛病,只能承认自己的教育并不理想。


孩子的意愿不可捉摸,孩子的成就飘忽不定,孩子的关系时远时近。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想好妈妈,但孩子心里压根不这么想。


这才是现实。接受吧。


为什么需要放弃“理想自我”的追求呢?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就好了。”这个Good Enough Mother,翻译成中文不容易对应,直译应该是“足够好的母亲”。


可是这个“足够好”的意思,在中文和英文里有微妙的不同。在英文里,如果100分是完美,那么可能70分就“足够好了”。但中文里,往往说100分是好,但还不够,要120分才是“足够好”。


我们按温尼科特的原意,取“已经不错”的意思,翻译成“差不多的好妈妈”,曾奇峰翻译成“60分好妈妈”,我感觉有点低了,“80分好妈妈”可能比较符合现实。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会只提倡“差不多好妈妈”呢?原因是,一个“理想好妈妈”太容易迷恋于自我的完美,从而一辈子让孩子得不到真正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必须来源于独立,而“理想好妈妈”是一个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的妈妈,从而让孩子一辈子得不到独立。


孩子要能试错,能有空间自由生长,能走弯路,能走错路,能走投无路,能迷途知返,能破釜沉舟,能破土而出,能自成根系。能独自经历这一切,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但是完美的母亲把一切都做好了,孩子就没有这样独立的路。


更为重要的是,“理想好妈妈”会下意识拿孩子当作自己的成绩单。


“理想好妈妈”心里往往有线性的对应关系:不够好的妈妈=不够好的孩子,特别好的好妈妈=特别好的孩子。因为有这样的公式,所以容易批判他人的教育,把别的孩子的不好都归咎于其妈妈,而与此同时,自己的孩子有任何不完美,也会归咎于是自己教育不完美。于是,孩子的不完美,就仿佛是对自己的指责。


“你怎么能考不好?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考不好?”



区分一个妈妈是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还是当作自己的成绩单,就看她对待孩子挫折的态度。


当我们在生活里见到一个朋友遭遇人生滑铁卢,我们会心疼:“啊,你一定很难过!”或者努力帮助:“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换成是孩子考试没考好,把孩子当作是独立个体的妈妈也会同情和安慰:“很难过吧?我能帮你什么呢?”但是把孩子当成自己成绩单的妈妈会下意识恼怒,指责孩子:“为什么考不好?你怎么能考不好?(你不好=我不好)”


于是,心里越是有“理想好妈妈=理想好孩子”公式,越是不允许孩子失败。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换到我们的成年身份就能知道,如果我们工作里遇到上司冷遇、同事排挤、项目失败,当我们满心失落向父母倾诉,希望获得同情和鼓励的时侯,如果父母的态度是:“你怎么能失败呢?你怎么不会为人处事呢?我可不是这么教育你的!”我们立刻感觉被推到了千里之外,从此再也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


把孩子当作自己成绩单的父母,永远没法真的站在孩子的鞋子里理解事情。


一个人有成功的自由,也有不成功的自由。一个人有成功的概率,也有不成功的概率。


只有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教养脱钩,一个妈妈才能站在一个平和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孩子的人生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松绑,也给自己松绑。



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想好妈妈”,也没有“理想自我”或“理想感情”,任何对此的幻想,总会带来某种程度的失衡。


就像追求100分妈妈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一样,过度追求“理想自我”,就像是在心里给自己安插了一个苛求的妈妈,她会无止境地看到所有“不理想”的地方,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名义,否定自己,而这个“理想自我”住在自己的身体里,既不能像逃离家庭一样逃离,又没法赶走。


追求“100分感情”会让人与人的界限感模糊。曾奇峰老师描述过一个案例,一个妈妈和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一直都是无话不谈的亲密状态,而孩子大学之后无法和任何人建立正常交往关系,学不会独立,最终退学。而另一方面,如果过于期望“亲密无间”的关系,一旦对方要求独立,不管是孩子还是配偶,都会让人心理悲痛失衡。


安于“80分状态”,真的不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妥协之后的无能为力,而是我们允许这个世界活,也允许自己活。


满分状态是死的状态,就像小球在一个光滑的山尖上,稍微一碰,任何方向都是下滑。如果一个人期望的,全是年画里合家团聚的场面,那么生活日常中几乎所有场面,都是不胜凄凉的孤单单的画面。以“满分想象”的眼镜去看生活,本身就是偏见,看不见生活里正常而珍贵的部分。


唯有放弃掉自己营造的幻象,看清楚现实中自我的形状,才可能进入真的平静和踏实。



其实,哪有什么真的工作家庭兼顾呢?


拼命工作肯定会占用家庭时间,如果我晚间有直播,或者周末参加活动,肯定就没办法陪孩子了。那也不需要假装自己是完美妈妈,直接跟家人道歉,说抱歉我又要忙,谢谢你们帮我,也就好了。


陪伴家人确实要推掉很多工作,那也就不要想什么风头都占,直接向工作伙伴道歉,说抱歉这件事我实在没法做,还请你们多关照,也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当你自己接受了自己80分的状态,并带着这样的不完美与这个世界沟通,身段谦逊,世界也可以接受你的不完美。


这个世界接受不了的,是你的较劲。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没关系”这个词的力量。


还记得我女儿有一阵子爱发火,我妈妈说她身体里有一个“高高兴兴的小人”和一个“爱生气的小人”。我妈妈让她把那个“爱生气的小人”扔掉。女儿沉默不语。


后来我悄悄告诉女儿:“其实,你知道吗,当那个爱生气的小人出来,它是在等一句话。”


女儿问:“什么话?”


我说:“它是在等‘没关系’。那个爱生气的小人之所以生气,其实就是想等人安慰它,告诉它‘没关系,一切都没关系’。下次它再出来,你就悄悄告诉它‘没关系,会好的’。”


从此之后,很久很久,女儿都没有再发火。


让一个人有勇气去冒险的,不是相信一件事100%成功,而是能承受失败的后果。这是为什么富人投资更有可能成功,因为心里有“没关系”,所以敢于尝试更大胆的业务。


当一个人全然接受了现实的自己,那就相当于给一切事情一个安全的底线:大不了就是现在这样,没关系。从此之后,人无所畏惧。


这时,你会发现做什么事都是轻盈的,你仍然可以去努力、去尝试、去追求,但你不再恐慌了,也不再较劲。你会发现,只要你内心的感受和思想还在,什么状态都是不足畏惧的。你甚至能够跑得更有力量,更有冲劲。因为你成为了你自己,不再需要成为任何人。


因为无畏,所以平和。


12

郝景芳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童行学院创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


文章图片来自童行合作插画师Lost7


课程免费体验


在童行学院,景芳化身樱桃舰长,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全年25个主题、500节课程的体系化通识启蒙课程,希望在一整年的时间里,带领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探索未来。


人类馆课程目前限时免费听,快来和樱桃舰长一起看世界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童行学院是谁?


童行理念

中国教育还缺什么?

孩子需要不一样的主动

学习枯燥,是因为这一点没做对

重新回想育儿之路,什么是有用的

启蒙是安静,听见思维生长的声音

面对应试教育焦虑,我做出这样的选择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是我们“推”出来的吗?

我们还在用19世纪的方法,教育21世纪的孩子

什么样的教育,能帮助孩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实操技能

父母的焦虑何处安放

我们是如何逃避思考的?

孩子的思维工具箱,准备好了吗?

给孩子讲知识,怎样才能更有价值?

你敢不敢相信,那些你看不见的时间

不是科学家,也能为孩子做好科学教育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是我们“推”出来的吗?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四个关键点,你注意到了吗?

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奶爸有办法!

你我都能做到的儿童批判性思维培养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缺乏“创造性思维”?

中国学生最缺少的一项能力,可以从小开始培养

在美国一个人,一拖二,提高效率的一点心得

让我受益的15本育儿书,推荐给你们

为什么你说的道理他都懂,却不做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