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学生最缺少的一项能力,可以从小开始培养

田倩 童行学院 2019-11-30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国外求学,但是他们对国外课堂水土不服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大学批判性思维课程上大比例挂科”,“美国教授说:他们几乎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很难完成分析思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撰写学术论文,课堂讨论、演讲,与教授有效沟通,正成为中国留学生普遍面临的三大难题。为此,挂科、无法完成学业被退学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面临这样的问题呢?其背后的原因正是一种能力的缺失——批判性思维能力



01 | 为什么中国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美两国中小学课堂的差异。这两个典型的例子经常被提及。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让梨”。当美国老师跟学生讲述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之后:


有的学生就会说他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孔融可能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挑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


还有的学生讲孔融的推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他说年纪小应该拿小梨,他比哥哥年纪小,所以应当拿小梨。然后又讲年纪大应当拿小梨,他比弟弟年纪大,所以他应当拿小梨。


我们看到美国的老师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质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


第二个例子是在一个中国的课堂上,有位老师跟全班学生讲“灰姑娘”的故事,讲完后,一位学生问老师,午夜钟声响起,魔法消失了,灰姑娘所有的东西都变回原样,为何水晶鞋却没有变回原样呢?当时老师却让学生不要胡思乱想,说考试就是按照课本知识来考的,否则拿不到分。


可以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后蕴含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美国的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质疑和挑战教材本身,与同学交流、讨论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老师和教材绝不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更多的思考,不盲从权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中国的课堂中,老师的职责是传授一种标准答案给学生,而学生的义务就是照单全收,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挑战和质疑并不受欢迎,课堂讨论的形式也并不多见,或者有时候被认为是无意义的。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来筛选出那些能将标准答案记住的更多的学生。


这意味着向所谓的“权威”服从的学生才被认为是好学生,他们受到大人的喜爱也享有更多的资源。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将受到惩罚。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受到束缚。


等到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时候,自然不习惯课堂讨论和互相提问的课堂方式,在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之下,中国学生早已经习惯了“学习就是获取正确答案或者标准答案”的课堂模式,如果课堂上始终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那他们便觉得无所适从了。



02 | 为什么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


我们一直在说批判性思维,究竟为什么它这么重要,难道“老师给出标准答案,我们记住“这种模式有什么不对嘛?我们这么多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走过来,不也活得好好的嘛?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很多人都在提这个名词,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准确含义。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个人的思维进行系统训练后,能够对问题、论述、证据等进行辩证性的思考,从而提出或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


批判性思维用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如何去判断事物的真伪。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具有把事物的表现和其本质区分开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听起来有些负面,好像就是刻意去反驳或者凡事都批判。但其实批判性思维指的是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谨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信息是否为真的能力。


它使得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独立而理性地思考,不会盲从附和或者盲目相信权威,对信息抱有审慎的态度,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这样更能做出理想的判断及选择,并能得出经得住考验的结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上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扑面而来的信息,我们需要从这些繁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筛选、思考和判断出哪些信息对我们来说是可靠的、真实的、有用的。做出选择判断和思考的有效方法和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所以,批判性思维,它不仅跟学术,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经常会被老年养生文和电信诈骗所欺骗呢?这其实也是他们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方法,盲目追捧所谓的权威和专家,缺乏刨根问底的追问精神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要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定,都需要因为我们需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它们的本质,这个过程都伴随着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比如,有人会说在怀孕生产的时候,如果打了无痛针就会腰疼。这个观点是不是可靠呢?那我们要进一步分析:


打无痛针是不是导致腰痛的唯一原因,是不是因为产后虚弱也会导致腰痛呢?如果不打无痛针,生产之后就一定不会腰痛呢?得出这个结论的作者有没有可靠的数据分析来源呢?这样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判断这个观点的可靠性。


总之,在我们在得到一个信息的时候,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问问自己:


这个信息传播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

有什么证据支撑吗?

证据的来源可靠吗?

还会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这是训练自己提升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批判性思维方法,可以点击下面这个小视频。



03 | 美国中小学课堂

如何训练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期待我们的传统课堂有迅速的改变不太现实,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中小学课堂的形式,将这种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念融入我们的生活和亲子互动游戏中。

 

以下列举了5个美国中小学课堂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常见方式:


01.

 fact & opinion(事实&观点)练习法

 

Facts and Opinions是美国课堂从幼儿园开始就经常会做的一种练习。给小孩一句话,一段文字,甚至一篇文章,让他们区分,这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


看个例子,你马上就能明白 ...


左边——冰淇淋很好吃 (这是一个事实)

右边——冰淇淋通常是用牛奶制品做的(这是个观点)



Fact(事实):就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比如,企鹅走路摇摇摆摆)


Opinion(观点):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观点是参杂了个人偏好和情绪的,是无须证明的(比如,我觉得薄荷巧克力冰淇淋最好吃)


我们之所以要区分是事实和观点,是因为我们说话、写文章、做研究,做很多事情的时候,要学会用事实,而不是观点去支撑你的论点,这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日常训练法:父母和孩子也可以做类似的小练习。比如学龄前儿童可以根据日常生活制作表格,制定“事实”和“观点”,让孩子去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比如:


我家住在9号楼。(事实)

我喜欢更喜欢吃意面,不喜欢吃面包。(观点)

我比我妹妹个子高一些。(事实)


学龄儿童可以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学着去判断哪些文章侧重于陈述事实,哪些其实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看法。


02.

便签阅读法


在美国一些阅读课堂中,老师常用 “便签阅读法”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这六个角度,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强化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1) 建立联系

  • 这让我想起了……

  • 这和……有关

  • 我想起了……


2) 问问题

  • 我在想……

  • 为什么……

  • 什么是……


3) 做推理

  • 从文中,我可以推测出……

  • 这个概要让我知道……

  • 我猜想......因为……


4) 做预测

  • 我预测……

  • 我觉得......会要发生......因为……


5) 阅读理解

  • 我在想……

  • 我注意到……

  • 在这一段里……


6) 做评价

  • 在我看来……

  • 我喜欢/不喜欢……

  • 我同意/不同意……因为……


这六个基本的思考方向,每一个角度用一种颜色的便签纸,比如建立联系用粉色,做出预测用绿色,写下阅读过程中的想法。



这种形式为阅读增添许多乐趣,因为五颜六色的便签能刺激孩子们的视觉和神经感官,让他们乐于阅读,这也能帮他们实现自我管理,促使自己去思考和深入理解文本,并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样也便于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的思考过程,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这种阅读法看似有些艰深复杂,适应和熟练以后,就会变成孩子一种自然而然的阅读思考方式。


日常训练法:家长和孩子读绘本,这种便签阅读法也可以尝试一下。具体怎么操作呢?


以"建立联系"为例,当孩子读完书中的一段后,让孩子停下来思考,回忆刚才读的内容。然后有引导性地问孩子有没有想起一些相似的经历,并让他们用粉红色的便签把想法记录下来。有孩子可能会写: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这本书里面的老师会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唱歌,我的老师也会这样做。“


再来说说怎么"做预测"。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第一页,让孩子猜猜看后续情节,并把想法写在绿色的便签上。比如,孩子读到“小兔彼得找不到妈妈了”,孩子可能会说:


“小兔彼得很伤心,很惊慌,它不知道该怎么办。”

“小兔彼得哭了一会,鼓起勇气,决定开始找妈妈。”

“小兔彼得向他的小伙伴求助,一起寻找妈妈。”


对于学龄前还不会写字的儿童,家长可以从这六个方面进行提问,然后用彩色便签写下孩子的想法,贴在书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想法是被重视的,也了解了这种阅读法的思考方式。


慢慢地,等孩子的阅读书写能力有所提高,就可以在阅读时使用不同颜色的便签边阅读边思考记录。这六个思考方向能帮助孩子更高效深入地理解文本,教孩子学会缜密全面的思考,而且不容易有遗漏。当看完一本书,把所有的便签收集起来,这代表孩子阅读时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也是批判性思维的雏形。



03.

纪录片激发思辨


在美国高年级的课堂上,老师们会播放一些精心挑选的简短纪录片,与其他短篇故事、诗歌和文章一样,短纪录片可以激发讨论、辩论、思考和写作,并且给学生们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这些纪录片往往有一定深度,值得不断地被挖掘和探讨。


老师会根据电影或者纪录片的情节,问学生们,有哪些地方让孩子们有所思考,或者收获了什么?


除此之外,老师还会把孩子们分成两组,类似辩论赛正反两方一样。


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稍加引导,而不会帮助孩子们得出结论,更不会告诉孩子们什么才是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从具体的事件和情节出发,可以让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一定最后一定要得出什么具体的结论,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培养思辨的能力。


日常训练法:不仅是纪录片,对于学龄前儿童,动画片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探讨、思考的素材。


比如动画片小猪佩琪里面有一个情节:刚下过雨,佩琪很想去跳泥坑。这个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你是怎么看的?如果你是小猪的妈妈,你会同意让小猪去跳泥坑嘛?为什么同意?为什么不同意? 如果小猪去跳了会怎么样?不跳会怎么样呢?


父母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孩子回答,比如小猪的自主意愿,情绪,跳泥坑的安全性,是不是会弄脏,弄脏了怎么办……


也可以选择和孩子反方面的观点,类似辩论的形式,给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和你的观点都有合理性,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最重要的是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04.

persuasive writing劝说性写作


劝说文写作与国内的 “议论文写作”较为相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出观点的同时,给出充分的论据,来确定其观点的正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从而达到让别人信服或接受其观点或看法的目的。


一篇劝说性文章通常包含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提出观点。第二,认真思考,摆出论据。第三,严密论证,以支撑观点。 第四,通过以上的说服论证,最后一步表达最终的结论。


之前介绍的课堂讨论大多停留在口头,而写作是将孩子们的思维严密化落在纸面的重要方法。


日常训练法:如果孩子要求买一件比较贵的玩具,那你可以让他写出或者说出他买这件玩具的原因,证明买这件玩具有哪些必要性,列出一二三条原因和支撑这些原因的论据。告诉孩子如果他能说服你,就满足他的需求。通过这种激励方式可以让孩子熟悉劝说性写作的方式。

05.

时事热点分析


在美国高年级的课堂上,时事热点事件也会被带入课堂。同学们可以各抒已见,除了热点事件本身,各大媒体对热点事件的报道,也成为讨论的对象。老师们会让学生对比分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各大媒体,对比同一事件的报道,以及报纸的排版方式。不同媒体实际上会有各自的偏向性,这需要学生们学会辨别哪些是事实,而哪些是伪装成事实的观点,并尝试分析作者背后的动机。


日常训练法:批判性的思维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做题,更是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现象相互联系的,要真正让孩子学以致用。我们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时代,一些时事热点话题,不只是和其他成年人的专属话题,跟我们的孩子同样可以聊一聊,而且是用一种和成年人对话的态度,开放交流的心态进行讨论,有时候孩子的观点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


比如前段时间的,四川某中学食堂食品问题事件。可以跟孩子讨论一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原因是什么?

国外学校怎么做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有差别吗?为什么?

你认为怎么预防这种事件的发生?

各个媒体的报道是从什么不同的角度来写的呢?观点有偏颇嘛?

作者用了什么事例来证明他的观点?他的论证充分吗?他的假设靠谱吗?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一定只在课堂,在家庭中,在亲子互动中就可以开始开展了。在孩子幼年时期就为他提供批判性思维的土壤,相信他在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中都能因此而受益。


课程免费体验


童行学院通识课堂中也大量使用思维引导的方法,提升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本文案例资料参考来源:Storyworks网站、美式学习零距离



12

田倩

童行学院新媒体主编

毕业于法国高等商学院

曾在欧洲多国游学、两岁宝宝的妈妈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童行学院是谁?


童行理念

中国教育还缺什么?

孩子需要不一样的主动

学习枯燥,是因为这一点没做对

重新回想育儿之路,什么是有用的

启蒙是安静,听见思维生长的声音

面对应试教育焦虑,我做出这样的选择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是我们“推”出来的吗?

我们还在用19世纪的方法,教育21世纪的孩子

什么样的教育,能帮助孩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实操技能

父母的焦虑何处安放

孩子是如何理解死亡的?

我们是如何逃避思考的?

孩子的思维工具箱,准备好了吗?

为什么你说的道理他都懂,却不做

给孩子讲知识,怎样才能更有价值?

这样做,为孩子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你敢不敢相信,那些你看不见的时间

不是科学家,也能为孩子做好科学教育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是我们“推”出来的吗?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四个关键点,你注意到了吗?

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奶爸有办法!

练琴是亲子关系的最大杀手?儿童教育专家教你这样鼓励孩子

延迟满足的能力是靠等待得来的吗?王立铭教授解读被误读的"棉花糖实验"

你我都能做到的儿童批判性思维培养

清华教授钱颖一:我们的学生为什么缺乏“创造性思维”?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