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为什么你说的道理他都懂,却不做
第一时间获取优质儿童教育分享、课程信息,请“置顶”或“星标”我们:点击上方蓝色字「童行学院」👉点击右上角「…」👉点击选择「设为星标」即可。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苦口婆心地规劝一个人,说的道理简直不能再正确了,但他就是不做。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多。
这种时候该怎么办?继续讲道理碎碎念,还是直接来硬的逼迫就范?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忽略了这个问题的本质:他为什么不肯听正确的道理?
问题的本质
在这里面,其实有一个人与人交往的最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你把对方置于什么样的位置上。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细节:
有时候你想要提醒小朋友一件事。
例如应该把手里的东西放在这边,结果小朋友不仅没有听,反而“啊——”一声爆发了强烈的情绪,把手里的东西扔下,不肯合作。
而你仔细分辨他的情绪,会发现他不是对抗,更多是委屈,他会大声说:“我本来就是这么想的”,或者“我是没来及......”。大人往往不理解孩子的委屈,而是说:“我不就是提醒你吗?”“脾气这么大跟谁学的。”结果孩子更哭闹了。
在这样的场景中,驱动孩子的内在情绪是什么呢?
其实,在这个场景中,孩子的心理语言是:“我本来就能做好的,不用你说我也能做好。”他的内在情绪是:你说这些提醒的话,就好像我自己做不好似的,你不相信我。而他之所以不合作,是因为他的潜意识觉得,如果听话了,就是承认了自己做不好。
这里面涉及到他的自我感知:
如果是自己本来就想做的,那么是对自我的自豪感;
如果是自己没想到,而要父母提醒的,那则是对自我的羞愧感。
这个细节有什么重要的呢?重要之处在于,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注意到,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是把对方置于好角色上,还是坏角色上。
什么叫好角色,坏角色呢?
我再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家里的家务事很多,小孩子非常累人,老人也不给力,还总是有令人烦心的闲言碎语,更不用说工作和生活难以平衡的困扰。这个时候,年轻妈妈很需要年轻爸爸的支持,对自己的孤立无援感觉异常委屈。
那么年轻妈妈该如何跟爸爸说呢?她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说年轻爸爸“哪里不好”,指责年轻爸爸,他有多么不负责任,自己这么艰难,他不仅什么都不管,对自己也没有表现出关怀。
另一种表达方式是,问年轻爸爸自己“可不可以帮助自己”,讲出自己的困难,问他能不能帮自己缓解困扰。
这两种表达方式叙述的事情一样,期望达到的结果一样,但表达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呢?最重要的不一样是:指责的表达方式,让对方成为“坏角色”,说的是对方哪里不好,如何没达到要求;需求的表达方式,让对方成为“好角色”,成为能帮助自己的英雄。
让对方成为“坏角色”,潜意识是唤醒对方的内疚感,想提醒对方他有多么不理解自己。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经常不自觉采用的方式,很多时候,唤醒他人的内疚感,是让我们感觉到痛快的方法。
但问题在于,没有人愿意感觉自己是“坏角色”,一旦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指责,一个人的下意识反应是“防御”,否认这种指责,要么是冷冷不予回应,避开指责,要么是情绪爆发,把小事变成争吵。
而让对方成为“好角色”,是想唤醒对方的“自我感觉良好”。让对方看到,他做的事情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到自己。这是不把自己的困扰归咎于对方,而直接对未来提出期望。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不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怎么会改好呢”,但事实恰好相反,不让对方承认错误,往往才能让对方做得更好。
由此,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讲的道理都对,但对方不听呢?原因其实就在我们把对方置于哪个角色上。
如果我们讲的道理是“你如何如何不对,按照我说的道理才对”,其实是把对方置于了“坏角色”之上。
这里的坏不是指邪恶,而是一切负面归责,例如傻、看问题不清楚、性格不好、短视、不听话、脾气不好,等等等等。与此同时,隐含着是把自己置于“好角色”之上,“你看我说的多对,我看的多明智,我是伟人”。
只要是声称“对方错了,自己才对”的讲道理方式,就是将对方置于“坏角色”之上,自己置于“好角色”之上。
这种情况下,道理有可能全对,对方也点头承认,但是心里一定是非常闷气的。你讲的道理越“对”,就证明对方越“错”,他心里的自我感觉就越糟糕,而越不愿意接受你讲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跟一个处处都有理的人在一起相处难过,就是因为如此。
当小孩拒绝父母的要求时,也许拒绝的并不是要求本身,而是父母对自己的指责。“我不是这样的。我本来也可以是对的。”这也许是他大哭的背后原因。
背后的原因
如果明白了心理机制,那么如何说话的策略也就很清晰了:尽量以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提出建议,他人也就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这样互惠共赢,皆大欢喜。
但生活中,这一点却是相当难以做到的,为什么?
第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执着于“应该”。
这种情形对应于心中抱着固定“理想型”的人。这样的人对于人和关系“应该如此”有强烈的预期假定。
一个男人就应该“沉稳坚毅、大气开朗、勤劳顾家、温柔呵护”,做到这些都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
类似的,一个家庭就应该“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温情热络”,做到了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
一个小孩就应该“干净整洁、落落大方、勤奋上进、知书达理”,做到了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怎么这么不听话!”“怎么这么爱哭!”“怎么这么不自觉。”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与人对话的时候,都隐含着对对方的评价,正分、零分、负分。而我们表达出来的对他人的评分,是正分还是负分,取决于我们的零分线设在哪里。
零分线就是我们心中的“应该线”。当我们心中的“应该线”画在一个封死的位置上,那么任何现实中达不到这条线的都是负分。
在这种情况下,让一个人口头上“不要指责别人,要鼓励赞赏别人”是做不到的,因为在心里就已经给对方打了负分,即使口头上不指责,也能让对方感觉出心里的负分,最后交流的效果还是一样的。要么是自己把不满爆发出来,要么是对方感受到diss夺路而逃。
与“应该线”高的人相处,做好了得零分,因为都是“应该的”。稍微做不好就是负分,还处处言之有物,因为都是“不应该的”。
真正让生活轻松的方法,是在心里画一条零分的零分线,也就是对他人没有预期,这样有一点点好的地方都是正分。
例如认为“人与人相互不问候”是正常的,这样,如果有个朋友给自己送份祝福,立刻觉得惊喜备至,而不会因为“朋友怎么都想不起来给我电话”而气恼。
例如认为“人下班回家懒得做家务”是正常的,这样,看到家里另一半下班还忙碌收拾,立刻会觉得“对方好好啊,我好幸运”,对方某天懒得做也会觉得理解。
例如认为“小孩子贪玩懒惰”是正常的,这样,如果小孩能自觉勤奋一次,立刻会由衷赞叹“哇,你好棒”,即使有时懒惰也能理解。
如何让生活看起来处处美丽?相信不美丽是“正常态”就可以了。
这一种心态上的打分,其实是不容易更改的,它涉及到一个人根深蒂固的对世界的看法。很多时候,让一个人放弃掉她心里的“应该”,对她是十分痛苦的事,因为这些“应该”就是她对这个世界的信念。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人处处苛责,看什么都不满意,总是严厉,会劝她“降低点要求吧”,但实际上她是做不到的,因为那意味着放弃她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这其实不是高标准严要求,而是对世界的多样性缺少包容。
语言方式并不是我们随意选择的,它反映出我们内在的世界观念。
第二种常见的情况是:执着于“我好”。
前面说到,当我们想要规劝一个人,太彰显自己有道理、对方不对,有可能让对方产生情绪抵触,反而起不到规劝效果。那么推论也很简单,不要处处彰显自己,多理解鼓励对方不就能达到效果了吗?
没有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规劝他人的人,并不是想达到规劝的效果,而恰恰想达到的是彰显自己的效果。
只要想一句话,就能明白这里面的差异在哪里。“你看,我早说了吧。”这就是一句想要彰显自己的话。
举一个例子。
当两个人意见有分歧,对方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建议,结果遭遇到了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期望对方能够采纳好的建议,得到好的结果,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刻意忘记两个人曾经的分歧,也不让对方显得丢脸,而尽可能鼓励他再去尝试。在正常情况下,遭遇过一次失败的人自然会去采取不同的策略。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局面不是这样。提建议的人在看到对方遭遇失败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看,我早说了吧”,然后开始回顾自己是如何做出正确判断,早就预见到今天,然后想要让对方承认自己多么正确,不听劝是多么不明智。在这种时候,就进入了前面说的将对方置于“坏角色”,自己置于“好角色”的情境中。
这种情况下,规劝者甚至对对方的失败喜闻乐见。因为只有对方失败才能证明自己明智,而证明自己明智的欲望远大于关怀对方如何成功。
当小孩子没有听父母劝,非要拿着一个重的东西走,结果摔倒了,父母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是赶紧拥抱一下,说没关系没关系,摔疼了吗。而当小孩子把东西放下,爬起来再走,只为他喝彩“你好坚强”,绝口不提“看,我当初说什么来着”。
老子讲“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就是指不彰显自己,才能很多时候化育万物。
事物的相通
很多情况下,与人相处的本质是相通的。让对方处在“好角色”的位置上,就是简简单单的关键一步。
让对方处在“好角色“的位置上,让他的自我获得鼓励,让他觉得自己是人生的英雄,才会产生对未来不间断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发现,稳定的高自尊者会把好结果归因于自我,把坏结果归因于偶然,这样能在顺境中更容易持续,逆境中更容易走出。
带团队的本质,是给团队成员机会,让他们把英雄才干表现出来,让每个人都觉得“我做的真好”。领导力的本质不外乎就是一句话,“功劳是大家的,有问题我担着“。
小时候不懂这个道理,看历史的时候最纳闷的就是像刘邦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成功,遇事总是“为之奈何”,那些勇猛大将像韩信怎么不取而代之。现在发现这里面还是有道理的,他能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发挥出120%的功力,这是有艺术所在的。
带小孩的本质,也就是让小孩子认为自己很好,并且能做得更好。所有的哭闹不乖懒散都是正常,偶尔迸发出的礼貌勤勉是“哇,真好”,小孩子会感觉“我这么好吗?我真的这么好,那我还可以更好”,而这种自我感觉会让他自己想要做好。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争功的,越不去争夺“你看我对你教育得多好”的功劳,孩子成长的内驱力越强。
其实就是简单的交流方式,把对方长期置于“零分-负分”的震荡区间,还是“零分-正分”的震荡区间,会决定了对方长期的自我感知,进而影响他的行为。
很多时候,让我们成长的那么一点点动力,就是心底的一丝“我是这么好的吗”。
具体在生活中,有什么事例呢?
就以二宝的关系为例。
很多人会忧愁二宝出生之后,大宝的心理反应。有不少大宝在二宝出生之后,出现行为倒退,变得更不自立、更粘人、更爱发脾气、情绪波动,对二宝占据了父母的爱感到气愤。父母对这种情况很忧愁,对大宝严厉也不是,满足也不是。那该如何是好呢?
以我自己的情况看,交流沟通的方式还是有用的。虽然我只是个案,不能代表所有家庭,但从个案来看,父母如何跟大宝交流还是有作用。
首先是对孩子的心理预期。这里的心理零点可以设为“兄弟姐妹关系不和”。因为从进化心理学家的研究看,兄弟姐妹之间构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因此人类与生俱来有一种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心理。
在斯蒂芬·平克的书中写过,从统计学上也会发现兄弟姐妹的恶性事件比陌生人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嫉妒、漠然都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把心理零点设低之后,对于大宝可能出现的倒退与不睦,也就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不给大宝设定太多“应该”,不说“你作为大姐姐,应该爱弟弟”,而是不做任何提前预设,允许其自然生长。提出太多“应该”,反而会给大宝制造心理抵触。
心理零点设定之后,任何高于零点的举动就可以由衷欢呼:“哇,姐姐来跟弟弟玩啦!”“哇,姐姐喜欢弟弟呢!”“哇,你们俩玩得真好!”“哇,姐姐还能想到弟弟,真不错。”这时候姐姐对于自己是个好姐姐,有了一种莫名的心满意足。
而与此同时,让大宝感觉自己在二宝心中也是“好角色”。把二宝的积极反应提示出来,“哇,你看弟弟好喜欢你呀!”“以后弟弟肯定很崇拜你。”“你可以教弟弟看画片,他都不会。”这样姐姐觉得自己被人喜欢和尊敬,也会开心。
在父母和二宝眼中都成为了“好角色”,不知不觉也就成了好哥哥姐姐。我家姐姐很喜欢弟弟,有时候早上起床,要先跑到弟弟床上陪弟弟说说话,亲亲弟弟,才吃早饭。
有时候,让我们不敢接受的是所谓的负面情境。为了避免负面情境,用尽一切严厉措施,但实际上,坦然接受负面情境的正常性,反而能看到生活里处处是惊喜。
题外话
这个秋天,全家人带姐姐弟弟一起去吉林松花湖度假村,休了一个悠闲假期。松花湖是童行学院的驻点,童行的老师平时在附近的乡村学校支教,假期开展亲子游和营地教育。
这里真的是出乎意料的令人惊喜。宜人的气候、清爽的空气、漫山遍野的绚烂的红叶、悠然的氛围、日式设计装修的大气酒店、亲自游乐活动、可自然徒步的山林,对携家带口的家庭实在是不二之选。如果这里不是童行选定的驻点,而是看到其他亲子游活动选在这里,我肯定会心生羡慕。
童行学院这次的秋季亲子营设定的主题是亲子戏剧,让大人和孩子共同编排一出戏剧,以童话《绿野仙踪》为蓝本自编自演,自制舞台美术和服装道具。整个营地项目围绕着故事设计:
第一天环湖徒步,寻找故事线索的44张卡片,分组编自己的故事;
第二天音乐游戏调动身体感官,分组将故事表演出来;
第三天开始制作服装道具,大人扮成动物魔女国王,比孩子还high;
第四天带着所有服装道具开始串联彩排,孩子们成为台词编剧和指挥导演;
第五天演出、谢幕、感言,在温暖的氛围中结束。
我作为局外人,从头至尾旁观了整个营,看到每个家庭是如何在参与重闪闪发光,看到每对父母与孩子是怎样交流沟通和表达,看到孩子如何释放活力,父母如何打开自己。最后的总结环节,不止一位父母用了“神奇的过程”来形容,我自己亦是听得内心动容。
不多说了,放上假期美照。感兴趣的家庭请紧密关注我们,等待参与童行未来的活动。我们下一个营地活动见。^_^
12
郝景芳
第 74 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
作家、经济学家、两个孩子的妈妈
儿童通识教育品牌童行学院创始人
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
2017年财富杂志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领袖
本篇授权转载自景芳个人公众号:晴妈说
公众号ID:qingmashuo
好课推荐
《世界游》是童行教研团队精心打磨的一门免费通识启蒙课。为3-7岁的孩子和有好奇心的爸爸妈妈们量身打造。
50期的课程,将带领孩子们:
走遍世界各地,身临其境地了解各国的历史地理、人文风情;
遨游在故事的世界,透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和人物故事了解不一样的世界;
深入微小的细菌、人体和茫茫宇宙,用科学窥探不同尺度的世界。
课程上线5天,收到家长和小朋友们的众多好评👇
— “本来只想催眠,结果小朋友越听越精神呀!”“儿子们终于喜欢听了,这种方式很适合小龄的娃,要笑死了。”“小朋友要求反复听这个鼻屎,她觉得很有趣。”
— “大人也可以学到很多。”“我家的孩子盼着天天更新,天天想要听桃子姐姐的故事。”“这,这,这,这么好的课程居然免费,中国好童行,转发去。”“哇,这么好听!孩子们太爱了,我们大人也很喜欢听呢!谢谢童行学院!”
— “太棒啦,儿子现在四岁多,睡觉前必听故事就是从景芳的通识课程开始的。六月底景芳准备生宝宝以后,中断的这些个时间里,我们一直苦无没有特别连贯的故事收听,睡前不停翻找,儿子总是不满意,苦不堪言。现在好了,童行推出了世界游,也让我这个地理老师开心不已,小朋友们的好福利,快快来get!”
听课指南:点击菜单栏的【童行课程】—【世界游】即可收听。👇
童行的成长离不开大家的鼓励和支持,期待大家的更多反馈。
如果您和孩子喜欢这样的课程,请多多转发分享,帮助我们做得更好。
您的小鼓励👇我们的大动力
让我们一起,用旅行、故事和科学建构起的无限视角,开启这段世界之旅!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景芳专栏
教研团队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