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个好问题,给孩子一副探索世界的广角镜

李嘉文 童行学院 2019-11-30

把少有人发现的家庭教育冷知识掰开揉碎,讲给你听,

为你和孩子的共同成长送上一副广角镜。



景芳曾经讲过教育最大的两难——升学系统和人生系统注定的错差:对于人生成就最为重要的,恰恰是升学系统不在乎的。


众所周知,升学系统在乎的是,能不能根据标准完成选拔目标。因此,作为选拔工具的考试,非常强调标准答案。这种追求标准答案的高气压,像一只无形却强有力的手,紧紧地掐住了思考的空间,压制了多角度思考习惯的萌芽和生长。


童行一直致力于给孩子提供有效的校外补充教育,希望把"think big&think deep"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上。而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就是"think big&think deep"长出的第一片叶子。


今天,童行教研组的嘉文老师将通过三个不同角度的好问题,帮助孩子打开思考的视野,戴上广角镜,去探索这个大大的世界。


角度一:关注特例的侦探之眼

好问题:

为什么只有A会这样,其他B/C/D...都不会呢?


孩子可以顺着这个问题,一步步深入思考和探究:


为什么A/B/C.....是同类事物,却偏偏只有A能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具备这种优势/做到这件事情?


背后是什么要素导致了A和其他同类事物的区别呢?

为什么A能够拥有这些特别的要素呢?


你会发现,这种角度的提问就像大侦探敏锐的眼睛,让孩子的注意力变成一束聚光灯,聚焦在同类事物中最特别的那一个,沿着它表象的独特之处,顺藤摸瓜,追根溯源,进而获得对这一类事物更为全面,也更为本质的认识。


关注特例,并且通过解读特例出现的机理,拓宽对世界、对万物的理解边界,是科学家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思考方式,也是我们在设计课程中采用的思路。


《世界简史I》里,景芳从“关注特例”的角度,给孩子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持续思考的大问题:


  1. 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人,其他已知的星球上都没发现人呢?

  2. 为什么只有人类可以发展出璀璨多元的文明?

    ......


为了回答这些迷人的大问题,不同学科的知识聚首一堂、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为孩子共同勾勒出一幅幅探索这些大问题的全景地图。


比如,在探索第二个大问题的时候,景芳带领孩子一起沿着文明长河逆流回溯,在源头发现了人类独有的智慧、语言、衣服、饮食习惯、贸易、城市、国家、法律、科学等十数道活水不断的泉眼。正是它们的细水长流,孕育着滔滔文明。


探究这些文明泉眼的过程中,背后所蕴含的地理、历史、生物、哲学、经济等等的跨学科知识,便润物细无声地流进孩子的脑海里。



如果我们把这个好问题——“为什么只有A会这样,其他B/C/D...都不会呢?”,迁移到日常亲子互动中加以运用,对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


给你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在读《三只小猪》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孩子:


咦,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只有第三只小猪没有被狼吃掉呢?


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孩子思考和总结第三只小猪的性格特点,以及它所盖的房子跟它的兄弟们有什么区别。


比如说,去动物园游玩,或者阅读动物科普类书籍的时候,可以问孩子:


为什么那么多的动物里,只有长颈鹿的颈长得那么长呢?

为什么只有蜂后可以生小蜜蜂宝宝,其他种类的蜜蜂都不可以呢?

为什么在哺乳动物里面,绝大部分动物身上都有厚厚、长长的毛,只有人类等极少数动物没有呢?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孩子去探究动物的进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种群内的分工协作。


再比如说,旅行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当地的特点:


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这种特别的建筑?我们住的城市还有以前去过的其他城市都没有呢?

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会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打招呼?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孩子对地方文化背后的起源和演变产生探索的兴趣。



角度二:打开反事实的想象之门

好问题:

如果(不是/没有了)________,会怎样?


这种“如果(没有)_______,会怎样”在心理学上叫做反事实推理或者反事实思维,意思是让我们先假设一个事实不存在,根据这个前提去推想,现实会发生什么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打破思维定势,激发想象力,让思维更灵活。


怎样把反事实思维的问题带进日常互动中呢?给你举一个例子:


比如,你可以跟孩子一起思考: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变成蚂蚁那么小,会怎样?设计这类问题时,可以把一个孩子熟悉的事物放在一种不寻常,甚至异想天开的状态里。


记住,不要否定孩子任何的奇思妙想,我们要参与讨论,激发他们更多的想法。比如,如果我们都变成蚂蚁那么小的话,我们一顿要吃多少东西呀?


另外,我们还可以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不同特征,分别提出“如果,会怎样”的问题。比如说,针对火车这个事物,先跟孩子一起列出火车有哪些特征,比如火车是由一节一节车厢组成的,火车是在路轨上跑的,火车是有时刻表的等等。然后,针对每一个特征都提出一个假设性问题。


比如“如果火车不是一节一节车厢组成的,而是由有一条很长、很粗的软管组成的,会怎样?”


然后,跟孩子一起尽情想象新的可能性。不要担心想法会很荒谬,因为荒谬本身就隐含了对和错的判断。而创造力要求的是我们暂时抛开对和错的标准,打破常规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没有了)_______,会怎样”除了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以外,还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内涵。


比如说,有一次我问孩子:如果城市里没有了警察,会发生什么事情?

孩子说:那超市里会多了很多小偷。

我继续问她:多了很多小偷,对我们是好事还是坏事?

她说:肯定是坏事啊。

我再问:为什么是坏事?

她说:因为小偷会把我们要买的东西偷光了呀。

我问:这样看来,如果城市里没有了警察,你觉得城市里的人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她想了想就说:应该越来越少吧。


如此类推,把城市里面像警察这样的功能单位放进问题里面,引导孩子思考他们存在的意义,更深刻地理解一座城市能正常运转需要哪些人、哪些职业、哪些机构和设施。



角度三:远距离联想的思想游戏

好问题:

怎样用A来形容/描述/理解B?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远距离联想?


1962年,认知心理学家Mednick提出了远距离联想的概念。你可以这样理解,大脑里存在一个像城市一样的语义网络,各种概念就是住在语义网络城市里的居民。有些市民明明相隔很远,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却因为某种原因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就叫远距离联想。


Mednick认为,创造力强的人能够轻松地产生更多的远距离联想,就好比乔布斯把书法和手机设计联系在一起,仿生学家把动物的生存技能跟人类的技术发明联系在一起。


你会发现,远距离联想本质上是一种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能够以某种特别的方式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关联在一起,形成新的判断和洞察。


结合刚才提到的好问题:“怎样用A来形容/描述/理解B?”,你可以在日常亲子互动中,多跟孩子玩类比与比喻的思维游戏,而且尽量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来建立类比、比喻,A与B的距离要足够远。


举个例子,如果家里面刚好有人体透视图或者讲人体各大系统的科普童书的话,可以引导去想想:城市的各种职业、机构、设施,分别像人体的哪些器官部位?


比如,政府部门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人的大脑?城市的交通工具是不是跟人的双腿发挥类似的功能?城市的下水道系统是不是跟人的排泄系统作用很像?同时,可以借用以下这种thinking map(桥型图),把类比关系画出来。




比如,A=政府部门,A'=大脑;B=交通工具,B'=腿;C=下水道,C’=排泄系统。


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把理解人体的经验迁移到理解城市上,从中锻炼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考习惯。通过熟悉事物的类比,也能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


在日常对话中,我们还可以主动加入比喻的表达,给孩子营造比喻范的语境。比如说,当孩子很贴心地问你,今天工作是不是很累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宝贝,妈妈听到你这么说,心里面就像升起了一个太阳一样温暖,谢谢你。


当你跟孩子讲知识的时候,加入比喻的元素。比如,你可以用巧克力球来比喻地球的内部结构,让孩子对这个新知识产生非常直观的印象。


另外,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熟悉、具体的事物去形容一个抽象的事物。比如,用颜色来形容朋友的性格,用食物的味道来描述今天在学校的心情等等。别忘了,请孩子分享比喻背后的理由。


🤡童行互动🤡

看完嘉文老师“三个好问题”的举例详解,有没有让你有所启发呢?也和孩子一起尝试起来吧~~


期待您在留言区与我们一起分享~~


12

李嘉文

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多年教育从业经历,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均有深入了解

终身学习践行者,童行计划导师

以女儿为灵感的奶爸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思维引导

童行计划:思维培养体系

一个哲学家的启蒙教育

思维能力要从儿童开始培养吗?

小孩子的“大”问题家长如何应对?

童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怎么落地的?

求人不如己,教你成为最会给孩子讲知识的家长

儿童哲思启蒙的重要性, 可能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


作者更多分享

孩子需要不一样的主动

啊哈!原来通识课程还可以这样学

如何利用国际企业的思维工具,帮孩子实现思维升级?

一把伞也能打败一柄剑?激发孩子创造力,从这个提问开始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童行智慧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