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利用国际企业的思维工具,帮孩子实现思维升级?

2017-10-20 李嘉文 WePlan童行计划



今天的文章来自童行的小伙伴李嘉文,据他自己说,是一个被女儿赋予了二次生命的爸爸

他是应用心理学科班出身,师从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程乐华老师。作为一名践行多年的资深终身学习者,3年间跨领域阅读超2000万字,构建深度学习方法论,开设思维方法论专栏。

自女儿诞生后,转型教育领域。从业经历自母婴早教课程总监、K12教育创业团队核心成员至青年成长机构合伙人,有对教育行业的宏观视野。

他特别重视早期教育中家长角色对孩子的的重要影响。这次,他将多年对跨领域学习思维工具的心得,融合应用心理学理论及个体教育实践,浓缩成对孩子的三个简单实用的高效赋能工具,希望能把这一套好方法,手把手地教给你


我是李嘉文,一个被女儿赋予了第二次生命的爸爸。

还记得3年前的那一天,躺在产床上的太太正忍着剧痛,凝视着隆起的肚子,坚定地说:女儿,你加油,妈妈想快点见到你,妈妈就在这里等你。

话音刚落,太太的肚皮上划过一道又一道的弧线,是女儿排除万难,奋力向前爬的足迹。

我的女儿,在听到妈妈的呼唤以后,义无反顾地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种孕育生命的神圣感,彻底唤醒了潜藏在我心底的教育梦。


每一个孩子都是经历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千辛万苦,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既然来了,我希望他们能够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能够尽情地探索充满未知的世界,能够在垂暮之年回想过去时,跟自己说——嗯,我真的不枉此行了。

抱着这份念想,我投身儿童教育领域,做顾问,做课程总监,做合伙人,亲手开发一套套适合孩子的课程。

我想为他们赋能,我想在他们的生命里埋下一颗颗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在大脑深处生根发芽,长成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好奇心,我想成为孩子们生命里的合伙人。


能用的教育资源

其实比我们想象得更多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是为孩子赋能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很多看似与教育关系不大的事物——知识、现象、故事,都化作夜空下闪耀的群星,一次又一次为我指引前方的路,为我照亮更广阔的疆域。

在这里,很想为大家引荐曾经为我赋能的三颗星星,相信它们同样会成为你们在教育探索路上的启明星,帮助大家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教育资源?


1.空雨伞:用思考为孩子赋能


有一本,早就躺在我的书柜里,偶尔被想起,偶尔被翻开,但从未与我深交过,它叫《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

但当了爸爸以后,有一次无意中在书里看到了一个叫“空雨伞”的思考工具,如获至宝:


空,寓意抬头看天空,指向的是事实信息

雨,寓意看到天空乌云密布,推测准备要下雨,指向的是对事实的分析、解释、预测

伞:寓意带伞出门就不会被雨淋湿,指向的是了解事实和解释之后所应该采取的行动,也就是“解决办法”


把这样一个简单的思维工具融入生活,唤醒孩子的主动思考和行动。这,是我所理解的赋能。


2.可供性:身边万物皆可赋能


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其实就是世界万物为我们赋能的过程。

依靠独有的智慧,我们不断地发现,眼前的事物、周围的环境,可以让我们做什么,改变什么、获得什么。这种物与环境为我们提供的可能性,在生态心理学上叫做可供性。

比如,可供建房使用、可供雕琢成品、可供坐下歇息,这些都是一块石头赋予我们的可供性。


当女儿在摸索手上的绳子可以怎样玩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可供性不仅贯穿于人类的文明史,也记录着孩子的成长史。

一张凳子可以把小脚丫垫高,让孩子够得着他们想拿到的东西,这是凳子给孩子的可供性;

把光投影在墙上,让孩子可以用双手摆出鸟儿、蜗牛、狼的样子,这是光与影给孩子的可供性;

用乐高拼出房子、拼出城市,让孩子可以创造自己的小天地,这是积木给孩子的可供性。


成长中每一次的发现和探索,都是孩子在认识和挖掘一种新的可供性。


3.讲故事:父母可用的最好的赋能


陪女儿的时候,我有一个小习惯,女儿听过的故事、看过的动画片,里面每一个打动她的情节、人物、对白,我都会默默记在心里。

神经系统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天生就会对故事产生反应。因为故事让人们可以想象将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并且为此做好准备。

所以,故事是进化写在我们基因里的生存技能。

而那些深藏在女儿记忆深处的故事意象,是一条条通过她内心世界的密道,让我悄悄地走进她的“语言花园”,用她熟悉而喜欢的语境,达到更有效的沟通。


在0-6岁早期发展阶段,父母算得上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0-3岁,父母和家庭几乎是孩子的整个世界,3-6岁,父母和家庭也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但孩子的语言能力相对较弱,常常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不能准确识别我们表达的信息,实现亲子沟通,还是有实际的困难的。

但是,故事是父母可用的最好的素材,一起共读的故事是交流的最好素材,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正式的讲,爸爸我想跟你谈谈,但在故事的想象王国里,他们会放松地表达自己的经历、想法、需要,因为处在同一语境中,这也是我们理解他们的窗口。


生活中,我这样为孩子赋能


以上三个工具听起来复杂,其实使用起来非常顺手,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可为孩子赋能。


1 空雨伞,启发孩子主动思考与行动


上个月某天夜里,我同女儿针对刚听到的新闻进行了一次谈话。


我:刚刚有没有留意到新闻里说了什么?

女儿:是说明天放假,高速公路不收钱了。(空)

我:这样的话,你觉得高速公路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女儿:可能会有很多车,交通大堵塞呢!(雨)

我:是啊,可能会塞车。所以,如果我们放假开车出去玩的话,可以怎样做呢?

女儿:我想,我们应该早点出发,避开那些车!(伞)


把这个思考工具悄悄地融入亲子对话里,像闲聊一样刻意练习。

慢慢地,孩子不再只是被动地看,而是主动去观察有意义的事物;他们不再是看完以后没有想法,而是主动去思考事物背后的意义,慢慢开始把现象与知识关联起来;他们不再无动于衷,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主动做出尝试。

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主动行动,这些习惯和本能一旦建立,孩子的成长会自带加速度。


2 可供性,发现熟悉事物里崭新的风景


当我们不了解可供性之于孩子成长的意义时,很容易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给孩子灌输关于事物的刻板印象:杯子是用来装水的,书是用来看和读的,笔是用来写字的。

久而久之,在孩子的主观世界里,很多事物的认知都固化成静态,屏蔽了其它的可能性,打压了联想的自由度。

相反,如果有意识把可供性的视角融入亲子互动当中,就能给孩子打开一片广阔的新世界,激发他们对事物建立起“弹性的认知”。


具体要怎么做呢?给大家来个现身说法:

有一次,陪女儿在房间玩耍时,我就地取材,设计了一个“滑梯”——利用凉席随意弯曲的可供性,掀起其中一个角,形成一个随意调节坡度和高度的“滑梯”,然后“邀请”她的各种小玩伴——乐高公仔、动物毛绒公仔、大小各异的各种球,一起来滑滑梯。

她看到以后乐开了花,迫不及待地拿着小玩伴们体验了一把。

体验之后呢,她自己也想到了另一种“滑梯”,主动把大号硬板纸的绘本斜靠在叠好的被子上,形成坡度,指挥自己的小玩伴们排着队来体验新“滑梯”。


万物皆可用,当保持开放的态度的时候,万物皆可为孩子赋能。

允许孩子充分地探索物体的各个属性,创造性地使用它们,这不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雏形么?

把一个看似高冷的学科知识,看似高深的实验探索,变成生活里触手可及的一副神奇眼镜,引导孩子去发现熟悉的风景中全新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赋能。



3 故事里的意象,是亲子沟通的法宝


在现实生活中,想要靠讲道理说服正在兴头上的孩子,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当然也会遭遇这些挑战。

不过呢,在女儿执拗不合作的时候,我会试着召唤之前陪伴她时记下的绘本、故事、动画里的意象,在不知不觉中说动她。


女儿第一次玩电瓶船的时候,她负责开船,我和太太当乘客。加速、漂移、穿过桥底、追赶天鹅,玩得不亦乐乎。

转眼间,就到了游船的结束时间,但女儿就是不想上岸回家。

我四处张望,留意到码头上有一个欧陆式拱顶,于是灵机一动,对女儿说:你看到那座″城堡″(指着拱顶)吗?原来黑夜怪刚刚捉了公主,把她关在那里了!小王子,我们快点去救她吧!

小王子智斗黑夜怪,救出公主,是她最近经常听和讲的一个故事。

她一听,马上″入戏″了,正气凛然地说:好!公主你等我,我马上就来救你!

一边说,一边全速朝码头方向飞驰。估计她当时的内心戏是这样的:哇!这次可以开着船去救公主,太拉风了!


把欧陆式拱顶当作城堡,让女儿代入小王子的角色,把开船靠岸跟营救公主画上等号,让女儿在享受角色扮演的体验时,悄悄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这就是故事意象的魅力,比起“要靠岸去吃饭啦”这种不痛不痒的现实诉求,孩子脑海中那些鲜活、悠久的记忆才是真正有话语权的角儿。

同样的,故事中主角机智破局的情节会被我摘录下来,留待以后作为鲜活的教材,给女儿讲解急中生智背后的思考原理;故事中人们克服困难的内心独白也会被我收集起来,在女儿受挫想放弃时,一起重温,一起找回信心,一起重新出发。

在孩子的记忆深处,为他们寻找成长路上并肩同行的小伙伴。

这,是我所理解的赋能。


把赋能的能力

手把手地教给每一位父母


以上,是三个发生在我和女儿之间关于赋能的小故事。

作为爸爸和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关于赋能的故事发生在你和你的孩子(们)身上,希望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成为孩子成长的赋能者。

这,也是我们童行小伙伴的共同愿景。

所以,我们发起了“童行看世界”亲子阅读计划


阅读,是让孩子打开一个又一个新世界的钥匙,是让孩子跟一个又一个有智慧的大脑对话的平行空间。

所以,童行的小伙伴花了几个月时间,从几千本绘本之中,精选出100本佳作,构筑起“童行读书看世界”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希望所有的孩子,看到的世界。

看到自己(我是谁),看到周围(我在哪里),看到世上的芸芸众生(我如何了解世界),看到其他的万事万物(世界什么样),看到时间的长河里,我们的过去和未来(世界的过去和未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在亲子共读里面,为你和你的孩子一起赋能。


所以,我们走进了这100本绘本的100个小世界里,从5大哲思领域、25大探索主题出发,为这些绘本里的故事量身定制了200个科学、哲思好问题,为大家提供切实可行的伴读方法指引,为孩子系统地串联起对整个世界更立体、宏观、通透的认知。

在这些好问题和伴读方法指引里面,渗透着前面说到的“思维工具、身边科学、故事意象”这三种赋能的关键要素。

我们希望让每一次亲子共读的时光,都成为一场润物细无声的优质启蒙之旅。

诚挚的邀请你一起童行,给孩子更好地成长。


12

李嘉文

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多年教育从业经历,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均有深入了解

终身学习践行者,童行计划导师

以女儿为灵感的奶爸



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可以长期关注我们的更新。近期我们还有整个阅读计划的细节规划、一系列原创课程体验发布,保存日历表也可查看课程进度,免费参与,欢迎你与我们一起童行。

(具体发布日期可能会有微调)


理想走在现实之前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扩展阅读

童行计划

郝景芳:如何不让孩子被AI取代?

促进孩子的大脑发展,什么最重要?

我们希望孩子,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人人都追求精英教育,我想给点不一样的

如何在家庭环境中,支持孩子实现个体化的学习?

世界上有多少种飞?《我的朋友想要飞》绘本解读

没有翅膀的能飞吗?《天有多高》绘本解读

实操

如何让孩子正确打开科学之门

奶爸科学家是怎么给娃培养思维的?

童行夏令营,帮你正确打开科学的大门!

方法

童行计划:自我成长之路

童行计划:思维培养体系

童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怎么落地的?

理念

从世界尽头归来再出发,我们想邀孩子一起看世界

阅读的价值——穿越不同的人生、历史和时空

什么是好的创造力教育?


点击阅读原文,近距离围观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浙大教授王立铭两位大咖对谈儿童科学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