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如何不让孩子被AI取代?
我是一个作家,但是现在在做儿童教育。为什么?
这与我上一篇获奖的小说《北京折叠》有关。
在《北京折叠》中,我提出了两个未来将要面临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就业取代、教育的隔离和穷困的代际传递。
这两个挑战,越来越可能变为现实。
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准备好了吗?
去年白宫发布的人工智能报告预测,在未来10-20年间,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取代47%现有工作。麦肯锡2016年的报告,对此数字的预测是49%,而且对中国和印度的影响最大。Siri之父、人工智能专家Winarsky的预测是70%的工作将被取代。
不管哪个数字准确,这都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未来社会将会经历剧变。
按照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北京折叠》的预测相同的是,工厂工人是最容易被取代的职位。而与小说有所不同的是,目前看来,一些体力服务业可能还会有所保留,人工智能最容易取代的是低层次脑力劳动,也就是重复性、标准化的白领工作,例如数据文档录入、整理、行政、财务、推销、客服、收银员、银行柜员、医生助理、律师助理、秘书……
这些重复性服务业是很多人接受了多年教育之后能找到的理想工作,而这种理想工作不再能提供人生的庇护所,但凡是重复性标准化工作,未来都容易被取代。
这种剧变,我们准备好了吗?
另一方面,目前教育正日益变得昂贵而小圈子化。好的教育理念、优质教育内容、特殊的教育资源,都以越来越贵的价格推向市场,只要有需求,就有价格新高。学区房拼地产,国际学校拼学费,好的教育成为了身份特权的壁垒。在个别城市,进一个优质幼儿园都需要拼父母实力。
在另一极,有成千上万的孩子,从小没有教育的土壤。出生之后父母就可能不在身旁,缺少人的关爱与言语交流,缺少智力的资源与鼓励的环境。一直到上学之前,都没有读过书,大脑发展和心理健康常常滞后于同龄人。他们被教育排斥在外,简陋的山村,很难有高质量幼儿教育资源和内容。
前几天我们被Scott教授的文章刷屏,他说幼年是孩子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差异带来脑发展和智力的差异。贫困地区出来的留守儿童,有一些连基本的初中教育都无法完成。而即便中学毕业,做着简单的入门级工作,他们现在面对的将是人工智能的竞争冲击。
如果未来人工智能造成大量失业,这些失业人口必然买不起昂贵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就更没有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会继续失业,继续贫穷,继续无知。
这样的循环,我们准备好了吗?
一方面教育越来越隔阂昂贵,另一方面即使是昂贵的教育也没有对技术的挑战做出足够的应对,那我们何去何从?
我们要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我既是一个科幻前瞻者,也是一个社会政策研究者,我自从博士毕业,就一直在基金会做贫困地区儿童发展项目和政策研究,我希望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同时,我还是一个妈妈,我想给我的三岁女儿准备好面对未来的教育。
所有这些前瞻性预测让我感觉忧患,这些因素加起来,让我决定采取行动。
未来已至,我提出的问题,要自己应对挑战。
我们想要的理想教育,
到底什么样?
我想做面向未来的教育。
未来所需要的,是教育创新、教育共享。我找到有共同志愿的人,想创造出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内容,再把这样的教育内容分享给更多的孩子。
我们希望,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被时代淘汰。
· 什么是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
我们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要懂爱、懂世界、懂创造。
生活在未来的孩子,想要有未来时代的竞争力,需要有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在我今年将出版的新书《人之彼岸》中,我对此做了分析。
人工智能与人类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不懂情感,缺乏对世界的常识和创造力。
人工智能运算很快,但是它们没有主观感受,缺少人类的情绪情感,也无法理解人类的情绪情感。它们可以模拟交流,但是永远做不到人类真正的情感交流。
人类具有综合能力,而人工智能只是狭窄领域的工具。人工智能只能在特定的知识范围中应用,无法跨越知识的边界,就像是埋头在自己方栏里吃草的马,无法看到全部的赛道。
人类有世界的全景认知,人工智能只认识世界的碎片。人工智能具有超强的学习既往经验的能力和模仿能力,但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它们可以学到数万本畅销小说的常规套路来写作,但是它们没有出于自己内心情感和想象力的写作。
情感沟通、综合看世界的能力、发自内心的创造,才是人超越于人工智能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
· 我们如何做呢?
我们希望从学龄前教育开始,逐渐向学龄教育过渡。
2岁到7岁是孩子大脑突触发展的高峰期,也是皮亚杰区分的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认知发展对孩子形成符号和抽象认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这个阶段让大脑做好准备,才能在小学阶段进入抽象学习。
我们希望给父母和其他看护者,一套得心应手的陪伴素材,让陪伴更快乐更丰富。
父母和看护者的情感陪伴,是孩子学会情感沟通的课堂。情感交流能力在未来必定是职业的刚需。而父母和看护者有时心里希望陪伴孩子,但在一起的时候却找不到方法,我们希望给出好的素材,让亲子之间的交流更频繁自然。
我们希望进行真正的融合式通识教育,带孩子全景看世界。
学科分割安排学习内容固然有清晰的好处,但是缺乏对世界的综合认知。人类的常识系统就是综合所有学科,建立世界的全景模型,而这正是人类智能的竞争优势。我们希望带孩子站到更高的地方,俯瞰世界,对世界有多角度、跨学科的立体认知。
视野不是你记住多少碎片,而是你如何串联它们。
我们希望给孩子鼓励性的环境,让他们把天然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转化为持久的创造力。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的精灵,他们在年幼的时候头脑中都充满天马行空,充满大胆尝试,只是成长的过程中,能力的缺失、压抑与忽视让很多孩子变得胆怯、保守、僵化。
我们希望抛出创造性任务,给孩子脚手架的支持,让他们从小感受到探索的乐趣,体验到尝试的自信。
爱、世界、创造力,这是我们对教育的信念,也是我们希望传递的内容。
我们想做的教育,
会是什么样?
前面说了我们想做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优质的内容,我们已经在打造,那教育理想的另一半,共享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分享,能否做到呢?
我们的设想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是教育的免费公开,一部分是教育的循环系统。
我们会推出免费公开的阅读计划,包括书单、围绕图书进行的知识讲解和哲思思辨课程,可以给学龄前的孩子进行通识启蒙教育。其中所有内容都是我们专业团队的原创,还包含着给父母和看护者的建议,以便父母更轻松、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这些内容,我们希望向所有家庭免费推荐,也希望能推荐给贫困地区的幼儿园,给他们带去一点点课程资源。
我们还会推出由付费课程和公益教育结合而成的教育循环系统。
我们原创线上线下课程,付费销售,经受市场的选择和检验,而商业所得可以帮助我们给贫困地区儿童开公益课程,商业做得越多,我们可以支持的公益教育就越多。
我们相信,在未来新技术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育工具,但必须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让工具帮助到所有孩子。
我们还希望号召越来越多人加入这场教育的变革,与我们同行,组成教育的生态系统。
在未来,新的知识、经验、能力越来越多样,传统终身教师很可能无法满足多门类的需求,如果各个领域的引领者都能将自己的智慧贡献出来,教育系统本身就成了活水,相互激发,迸发出火花。
我们相信,未来是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时代。
我们会将自己的理想做大,邀请各个领域达人加入我们,再把好的内容推向所有孩子。一所封闭的精英学校从来不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相信,每一个中国孩子都值得获得好的教育内容。
童行计划
童行计划是我们教育理念的汇集。
目前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在有限的团队人员努力下,推出了这样一些内容和课程,未来我们希望做得更多,让理想教育的队伍越发壮大。
童行计划目前推出的是3-6岁通识启蒙计划。
做通识启蒙,一方面是因为通识对于未来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3-6岁是每个孩子自然对万事万物产生好奇的年龄,跟着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学习,永远是最符合认知发展方向的做法。
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这样的计划,见到全景的世界,获得宽广的视野和胸怀。
世界是舞台,是未来学习的起点,将世界装进心里的孩子,大局观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希望能让孩子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探索事物背后的道理。通识教育不是碎片教育,只有当知识组成联通的体系,才是有高度的建筑,而非一地砖头。
我们给孩子制造合适的问题,让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
我们按照从“自我”到“世界”的哲思顺序编排二十五个主题,想让孩子从自我出发,见天地,见众生,再回到自我。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都提出很多问题,一个问题跟随一个问题,层层追问。
对科学的问题,对世界的问题,对自我的问题。问题是兴趣的激发,是对话的素材,也是思考的起点。思考不是一种被灌输的技能,而是一种习惯。
童行看世界,我们希望能陪伴孩子,站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童行启蒙计划的认知原则
陪伴 重视亲子情感沟通,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激励
规律 参照发展心理学研究,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融合 科学人文艺术融合,动脑、动口、动手配合
思考 鼓励儿童独立思考,提出开放性讨论话题
童行启蒙计划希望培养孩子的能力
判断力 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国际视野为判断力打下良好基础。
创造力 探索精神、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三大基石。
沟通力 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能力永远是沟通表达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未来一年里,会推出以下内容的组合:
童行书单(免费)由25个主题、100本优秀好书组成的通识启蒙书单;
伴读课程(免费)每周一本书,围绕书的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和哲思启蒙;
认知专栏(免费)给父母的儿童认知科学、脑科学知识讲解;
大咖直播间(免费)每个主题寻找达人,给孩子进行直接讲解互动,直播;
城市探索课(免费)童行老师带领孩子探索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直播;
大咖直播间(收费)每个主题寻找达人,给父母详细讲解如何进行启蒙,直播;
多媒体课程(收费)每个主题进行多角度知识展开,制作生动有趣的音频视频课;
线下深度课(收费)深度项目制学习课程,开展哲思对话、创造力实践。
其中,围绕主题知识,我们在多个环节安插“好问题”和“好游戏”,希望这些好问题成为亲子阅读中的深度交流,好游戏成为亲子互动中的趣味时光。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童行书单,其他产品和课程我们会陆续推出介绍。
童行书单
童行书单是包含100本好书的书单,将于10月23日发布推出。从10月30日开始,每周一本书的伴读课程正式上线。
按照我们对“童行看世界”的理想,童行书单以系统性宏观视角,编排了25个主题。我们希望以对人最重要的五个问题做书单的串联线索: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如何了解世界、世界什么样、世界的过去与未来。
设置这些问题也曾参考国际著名的IB PYP课程体系,而又做了更适合中国的改编。我们希望让孩子从自身出发、从中国出发,进入世界,看见世界,再经由世界更加了解自己。
其中,25个主题的设置主要考虑了孩子的兴趣,按照最自然的语汇,吸引孩子的注意。这些主题都是自然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最为引起人类长久关注和探索的主题,每一个主题的背后都有大量学科知识。
我们尝试多角度、多学科看待这些主题,希望能够做到学科融合,也希望能更好地还原人类探索这些主题的真实历史。
插画by 龙诗衣
童行书单分为3-4岁和5-6岁两个年龄组,选书的难度有所差别,课程的难度也有差别。每个年龄组我们精挑细选了50本书,选书的标准兼顾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希望整体书单能在书本身的品质和多样化之间达到完美平衡。
我们有一个强大的专家委员会为我们进行最后的质量把关。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天文和生物学者、艺术家、建筑师、自然博物探索专家等等。这些专家导师也会参与到未来的直播互动过程中,直接与小朋友面对面。
我们的伴读课程希望给父母轻松而高质量的亲子时光,每周30分钟,推出:
一本好书+一个好问题
给家庭更好的陪伴时光:父母每周陪孩子共读一本书、讨论一个问题
给孩子更好的成长路径:按照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介绍了解世界的通识知识体系
一年50周(除去两个黄金周)刚好完成50本书的阅读计划,通过50本趣味盎然的书,学到25个领域丰富多彩的知识。
我们的伴读课程提供轻松有趣的讲解,和开眼界的素材,父母可以自我学习,再给孩子展示自己的博学,或者和孩子一起学习,享受一同观赏的乐趣。具体的实践留给每个父母,我们只是希望将理念和知识最贴心地送达父母的手边。
我们相信,陪伴的启蒙才是最好的启蒙。
与孩子一起进入世界,是我们能送给他们成长的最好的礼物。
童行计划的介绍只进行了一个开端,还有丰富的课程内容没有涉及,未来我们会给大家一一介绍。
童行是我们对教育的理想,对未来的理想。
我们希望每一个中国孩子都在未来的世界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未来时代是智慧竞争的时代,用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竞争。能胜出的人,必然是综合知识视野与灵动创新的结合。这对于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来说,都是挑战。哪一个国家的孩子更能提前做好准备,就更能在未来获得脱颖而出的可能性。
我们的初心,就是给更多中国孩子带来具有国际视野的良好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未来游刃有余。我们想用有灵魂的教育,突破机器带给我们的挑战。我们想用有温度的教育,突破出身背景加在孩子身上的藩篱。我们相信,教育的理想源于对人本身的理想。
智能时代,你在向我们发出挑战吗?你来吧,我们在这里等你。
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可以长期关注我们的更新。近期我们还有整个阅读计划的细节规划、一系列原创课程体验发布,欢迎你与我们一起童行。
理想走在现实之前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扩展阅读:
实操
方法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