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不完美的童年妨碍你成为好父母
本文看点:我们时而受困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正在创造新的原生家庭,亲子互动中,你有没有一刹那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如同眼前的孩子一样迷茫求助。
周一
观点 📖
全文共5474字,阅读时间5分钟
🌿🎨🌏
01
🎭伤痛的轮回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不想重复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但是又发现在某些时刻,我们和父母又是如此的相似。
父母曾经刺伤我们的话,我们不自觉的又拿来刺伤孩子?
父母曾经给过的伤害方式,又忍不住用在孩子身上?
成长了这么多年,读了这么多书,知道惩罚、威胁、打骂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忍不住,爆发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中,担心孩子心理受到伤害,自己的内心又受到了审判。
但是下一次同样的情况出现又进入这样一种循环。始终活在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失控感和内疚感之中。人生就像一个跳不出的轮回。
究竟有没有办法更好的终止这种轮回呢?
我也曾经陷入其中。我希望能够寻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改善这种状况,不只是技巧方面,而从更深入的层面去了解这个问题的本源来自哪里。
作为父母,我们仅仅是知识和技巧不够吗?还是耐心和修养不足?当我尝试对自身进行更深入的剖析的时候,我发现这些都可能只是表面原因,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主导和支配了我的情绪,这种力量让我不解和困惑,它究竟来自哪里?
有一次,我一个人带孩子,当时我女儿刚一岁多,在经历了半天多的疲惫之后,我想赶快把女儿哄睡,我好自己休息休息。可不管我怎么哄,她都不肯睡。我因此变得不耐烦起来,女儿看到我态度不佳张嘴哭起来,一开始的哭声只是对我态度不好的抗议。
听到她的哭声,我更加烦躁并且愤怒,怒吼道:不许哭。但女儿的哭声变得更大更加撕心裂肺。我觉得自己开始面目扭曲,手也开始抖,我大吼着,作势要打她的样子,“不许哭!”
女儿被我吓坏了,这次她是真的大哭起来了。她的哭声里带着绝望、祈求和无助,她扑倒我怀里想要我再抱抱她,想用这种方式要我再变回温柔耐心的妈妈。
但是当时的我仿佛被一种力量牵引着,头脑变得嗡嗡作响,不断的大声呵斥,把她推开,企图阻止女儿的哭啼。我感觉到自己的失控,感觉到一种奇怪的恐慌。我看到了她的绝望和痛苦。我想要安慰她,但是我又觉得自己深陷泥藻,无法自拔,更加无力安慰女儿。
一个场景在我脑海中浮现:一个小女孩在大声哭喊着,一个爸爸在大声斥责着她,当她哭得越大声,爸爸的斥责声音越大,不许哭!刚点完烟的打火机被怦的一声使劲的摔在茶几上。小女孩吓坏了,努力的憋住哭声,但是心里的恐惧和委屈还在往外冒,哭声变成了打嗝一样的抽噎声,身体因为努力控制哭泣而变得一抖一抖的……
当我从回忆里走出来,我的身体也在不停的抖。我女儿还在哭,同样在哭的还有我。回忆中的那个小女孩就是我。
我突然间意识到,在我对女儿说不要哭时,不论表情,动作和语言都和父亲一模一样。我不自觉的复刻着他的行为和情感思维模式:忍受不了孩子的哭啼,因为这带给我无法控制局面的挫败感;不自觉的把孩子的哭啼当做敏感、软弱的表现;甚至把哭声认为是孩子对我的要挟,想要通过强硬的方式“纠正”和阻止它。
这种情况出现过几次,我失控发抖,并且每次都会有童年经历的闪现。这让我意识到,虽然,我已经离童年时代很远了,但是童年的经历依然影响着我现在的生活,影响着我对待我自己孩子的方式。
02
👼童年经历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
有人说,为什么不能直接忘记,不要再去想了,就好了。
这个问题不去谈就真的能好吗,真的能忘记吗?
事实上,激起我们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隐记忆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
我没有刻意回忆早年和父母生活的经历,这种记忆却在我与孩子相处时却被被触发了。
在我没有孩子之前,早年生活中的这种“心理遗留问题”只是表现为一些回忆的闪现。大脑对于这种未得到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有特殊的编码,以内隐记忆的方式存储在脑海中。
什么是内隐记忆?
在心理学上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内隐记忆是从出生开始就存在,它会引起大脑的某些特定回路的反应,比如基本情绪、行为反应、认知观点。
我们通常所说的,可以被回忆起来的、有意识的回忆,是外显记忆。当大脑中的海马体成熟,外显记忆机制才逐步建立。所以我们基本上都不记得两岁之前发生过的事情。
比如,一个婴儿被狗咬过,在成年之后可能不记得这件事情了,外显记忆在幼年时期是缺失的。但是他的内隐记忆依然在发挥作用,大脑的感知模式被建立起来,当他看到狗的时候,可能不自觉的就会害怕、退缩。
早年时期的经历也许无法通过外显记忆提取出来,但是它已经通过内隐记忆在暗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强度。这也是为什么幼年时期的经历会影响我们一生。
在我没有孩子之前,我没有怎么和孩子相处过,这种记忆并没有被提取。但是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总是要面对一个哭闹的孩子,我开始有了情绪上的恐慌。这种恐慌是由哭闹的孩子引发的一种非语言形式的情绪记忆,被重新提取了。
过去没有被妥善处理的问题,让我在初为人母之时成了一个心理脆弱的母亲。
我意识到女儿对我的不满,导致我的思维状况发生了转变,我的脑中充斥着被拒绝的感受和关于过去疏离的回忆:受到压迫时想要逃离的本能、对愤怒父亲的回忆、对恐惧和羞辱的情绪反应以及肉体上的紧张和痛苦。这些迅速进入了我的潜意识,过去的经验再次被体验。
并且这种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情感历程,已经在我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演变为一种系统化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想使我苛责孩子对我的正常依赖,并且对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反应过激。
我对于孩子“哭涕”的反应模式完全进入了一种固有模式中,完全忽视了其它可能更温和有效的养育方式,即便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意识到自己反应过度,但是身体却好像不受控制。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经常唤起我们在情绪上难以忍受的反应,在没有自我反省的情况下,那些痛苦和烦躁的情绪会继续影响着我们对孩子的养育方式。长此以往,结果可能使孩子不再信任我们,或者默默忍受这种敌对式的情绪反应。
其实不只是和孩子,在亲密关系中都有可能出现这种问题。
我的一个朋友,说她的丈夫幼年时期,经常被父母斥责:太笨了,你怎么回事,什么都做不好。每次当他做错事情,就被打骂或者关在小黑屋。
当他们结婚以后,她发现,每次她否定或者质疑丈夫的做法时,他都无法接受,暴跳如雷,甚至把家里的东西都砸了。在他强烈的情绪背后,是对童年被否定的痛的强烈反击。
每个人因为经历的不同,而产生的的情绪敏感点也不同。有的人可能在“被否定”,有的人可能在“被控制”或者“被拒绝”等等,一旦触及这些情绪敏感点,情绪开关就会打开,进入到固有的情绪模式中,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让我们变得不理性,甚至疯狂。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去寻找出曾经的痛的根源,去理解自己童年时期家庭中的环境和互动模式。不是为了指责和抱怨,或把自己的情绪问题甩锅给父母,而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重塑自己。如果没有觉察,我们就会在不自觉中重复一些家族习惯,无论我们当年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是赞同还是不赞同。
唯有直面这种痛,去分析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的寻找应对之策。避免这些未得到解决的“创伤”再一次无形之中伤害到我们现在的家庭和孩子,不要让这种痛苦再一代代轮回。
03
💌寻找内心之痛
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的经历不同形式的创伤,有些可能看起来更大一些,比如失去亲人、车祸、被殴打欺凌等惨痛事件等,还有一些可能看起来是一些“小事”,不易被察觉,或者年代久远,已经被遗忘,但是这些日积月累都在我们的内心留下了痕迹,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
你是否有勇气去直面和接受过去那些难以承受的情感记忆,你是否做好准备去接受挑战,把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解决掉?
把这些对我们生活造成影响的“内心之痛”找出来,把过去生活和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是我们应对创伤和疗愈的第一步。
如何在过去的生活中寻找答案,你可以尝试以下反思练习:
1.你的父母怎样对待你不讨喜的行为?
2.在你的家庭里,如何决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哪些限制?自由边界在哪里?
3.在你成长过程中,家里有哪些潜在的,不成文的规定?
4.你喜欢父母的地方有哪些,讨厌的地方有哪些?
过去的生活是如何影响现在的呢?把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相连接,你这可以尝试以下反思练习:
1.当你情绪不稳定,或者怒气冲天时,把这种情绪如实的纪录下来。你会发现引起你情绪波动的是孩子的几种固定行为。将它们记录下来,先不要着急改变自己的反应,暂时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2.放宽视野,想一想你对孩子做出如此反应的深层原因。内隐记忆的特征是人们不能意识到她们正在“回忆”一些东西。为了使内隐记忆外显化,你需要集中精力回想过去经历的自动化成分,这对加深理解、加强你与孩子的沟通非常重要。
3.回忆某件影响了你与孩子沟通的事情。仔细分析这件事情的经过。你是否想到了一些过去经验的思想或者行为模式?此刻出现了哪种心情感觉和身体感觉?你是否在其他时候也又过这样的感觉?这些思想和情感对你的自我认知以及亲自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又如何影响你对未来的期待?
4.你是否希望父母儿时对你采取另外一种照顾方式?父母早年对你的照顾方式如何影响了你和孩子的相处?
5.你认为好妈妈(好爸爸)应该是什么样的?你的父母做到了多少?你自己又做到了多少?
6.你和父母的相处如何影响了你与他人的交往?对你的婚姻关系有什么影响?对你和孩子以及其他人的相处呢?
7.在你的反思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遗留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影响了你与孩子的相处?
8.召开家庭会议,了解一下家庭成员对于同一件事件的看法和感受。
以上内容摘自丹尼西格尔《由内而外的教养》
通过上面的反思和纪录,你也许对自己的“内心之痛”有了一定的线索。
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不一定全是不好的,作为父母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通过这样的练习,你会对“好”与“不好”,父母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了觉知。
然后怎么办呢?有人说,即便知道了又怎么样呢,我还是会失控啊?
别急,接下来我们就会聊到具体的改变方案。但是觉知是最重要的一步,把过去和现在结合起来进行反思,我们的感受力和创造未来的能力都将大大提高。
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时,就意味着我们踏上了成长和治愈之旅。即便在现实中你尝试改变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五次都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但你仍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这一切都没有白费。
04
🙌如何应对失控?
我们为何会失控?
首先来了解一下人类的大脑,人类大脑是一个三层包裹的结构。
里层是负责基本生理活动的脑干,被称为爬行脑,是大脑的最基本单位,他掌握着人类各种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中间层是边缘系统,负责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的产生,因此俗称情绪脑,由大脑中的杏仁核开启,是人类的情感中心。
最外层是令我们得意的大脑皮层,即负责高级认识的理性脑。它控制着所有高级、有序的抽象逻辑思维。
在正面管教的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是,把人的大脑比做一个手掌,掌心到手腕的部分代表我们的爬行动物脑。大拇向掌心折过来,指代表情绪脑。四个手指折过来把大拇指盖住,就握成一个拳头。这四个手指代表理性脑。
四个手指把大拇指紧紧包住,我们大脑理智的部分就像一个盖子,紧紧的关住我们的动物本能。
当我们在剧烈的情绪下,杏仁核可能会引起应激反应,手掌大脑的盖子就会不自觉的打开,我们的理性大脑就不起作用了,这时我们的状态就是动物状态,所释放的皮质醇类的应激激素可能阻断脑补的信息传递,使人无法清楚的思考。
我的一位朋友说,每次她的儿子拒绝服从她的要求时,她就会反应激烈。她说那是一种疯狂的感觉,好像有什么要爆炸了。她会愤怒的对儿子大吼大叫,无法自持,甚至会用暴力胁迫儿子。
每次爆发之后,我的这位朋友都会觉得深感羞愧。为甚么她会这样对待自己挚爱的孩子呢?
这位朋友幼年时期,父亲对她相当严苛,达不到要求非打即骂,她提出的要求总是被拒绝。母亲性格软弱,无力保护她。幼年时的她生活在一个情感上相对冷漠疏离的环境中。她的正当需求总是无法被满足。
当她成年之后,当她发现儿子每次拒绝按照她的要求来行事时,就会觉得儿子时在针对她,反抗她,这种被拒绝的感受转化为愤怒,最终进入失控状态。
一开始她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在了解了大脑的运作模式,明白自己在发怒时,动物脑和情绪脑取代了理性脑。然后把自己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联系之后,她能够从一个更加客观有距离的角度来反省自己的精神变化。这种距离给了她安全感,使她放下了羞辱感和罪恶感。在全新的思考模式下,开始了对过去创伤的治疗过程。
如何应对失控状态?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步骤来避免失控:
首先可以尝试隔离法。
当你觉得自己要进入“快爆发模式”之时,不要再尝试解决问题,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现在心情不太好,需要去另外一个房间冷静一下。”给自己几分钟时间,与孩子隔离开来,让情绪脑恢复成理性脑,避免在失控状态下对孩子造成伤害。
然后,尝试在内心对刚才的事件进行解读:孩子不肯听话,是他有自己的自主意识,是他自身发展的正常需求。你之所以会发脾气或许跟童年经历有关,孩子不应该为你的童年创伤负责。
尝试思考,刚才的互动是怎样激活你过去的经历的。孩子怎样触发了你的失控反应?试着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整个过程,你觉得她在这次互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当然,很多时候,以上方法可能是无效的,因为情绪脑来的太快,一下爆发出来了,该怎么办?
在已经失控之后,尽量不要让对孩子的愧疚感绑架自己,这种愧疚感会让自己内心更加矛盾和自责,这对疗愈无助。从自我审判到自我接受,积累自我恢复的经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反思,“寻找内心之痛”,也就是过去的经历和现在有怎样的联系上面来。
当情绪平复时跟孩子道歉:承认自己刚才反应过激。与孩子共情:“你是不是吓坏了?妈妈很抱歉,是妈妈自己没有控制好情绪。”
我们很容易忘记,孩子是如此的幼小和无助,他们刚刚经历了惊吓,会误以为:自己要被抛弃了,心中无比难过。此时应该尽快和孩子建立连接。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的孩子,对于母亲的狂躁可能会感到困惑、难以信任,当他成年以后,想起狂怒中的母亲,这些可怕的经历会重新对他产生影响。他也许会认为,当他想要什么东西时,别人就会被激怒并且背叛他。他会认为自己的渴望或者行为是错误的。
跟孩子道歉,解释他们无法理解的问题,及时修复亲子关系,尽可能抚平孩子的创伤。
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回忆今天的所做所为,写日记,或者和可以信赖的朋友倾诉自己情感上的起伏过程,也能够加强治愈的过程。
如果你所受的创伤时间较早并一再反复,选择心理上的专业协助也是有必要的。
以上方法都试我尝试过,并亲测有效。这种效果并不是说,我永远不会发脾气了,而是我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自我有了更强的掌控感,这种感觉让我安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控的频率。我的改变也让我的家庭,我的孩子因此受益。
当然,最大的受益人是我自己。
为人父母赐予了我们机会,让我们去理解过去,重新解读自己。养育也是自醒的过程。在完成自身生命之途上,孩子和教育是一座桥,通过这座桥,我们回到了自己。
别让不完美的童年妨碍你成为好父母。童年不可变,但是童年创伤的影响和思维方式可以改变。
当你有勇气改变和成长,也就给予了孩子最深层次的榜样的力量。
互动话题
你是否也曾有过陷入“育儿轮回”的痛苦,又是什么给与了你探寻问题根源和改变的力量,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经历、困惑和难题,让我们在共情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拓展阅读
限时福利
点击图片,免费体验年度大课-哲思之旅
12
田倩
童行学院内容主编
毕业于法国高等商学院
正面管教讲师
儿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博士在读
育有三岁宝宝,相信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和好友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