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也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周二
实践 ✈
全文共4290字,阅读时间5分钟
🌿🎨🌏
在《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只是现实的社会中,往往在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
“只是创造力往往会因受到各种阻碍而逐渐开始进入沉睡状态。”
其实,每个孩子都拥有创造的潜能,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和潜能被埋没了。
作为父母和老师,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之前的一篇文章,关于培养创造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点击链接)里我们介绍了关于创造力理解的几个误区,这里再来回顾一下:
No.1
创造力仅仅与艺术相关
创造力在科学等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力对各学科都很重要,从科学技术到富有创意的写作、音乐、视觉艺术等都是如此。
No.2
智力并不能决定创造力
智商在创造力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或者仅仅高智商并不能让人成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智力、情感、动机和道德这些相互依存、共生并互相作用的矛盾力量促成了强大的创造力。
No.3
知识不会阻碍创造
知识不会阻碍创造力的发展,相反,知识可以成为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助推器,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合适的年龄给孩子提供合理获得知识的渠道和素材。
No.4
创造力的对标是自身
对于发展中的儿童来说,评价他是否具有创造力,对标的应该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和别人不一样”。
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从家庭的角度来讲讲创造力的培养,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01
💡聚合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我们的应试教育经常被诟病遏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发展,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大多导向的是聚合思维,而创造力需要的是发散性思维。
聚合思维指的是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思考,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得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所以应试教育要求我们找出问题的一个最佳答案,并且要精确。这样更多服务的是教学效率和为了更方便选拔。
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要求个体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沿径向向外辐射。
所以,发散思维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
但是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成果在教学体系中是比较难以量化标准和衡量,所以目前在以发散性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普遍比例不大,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外、在家庭中多启发孩子的创造力思维,多提供一些空间和时间去做创造力的活动。
02
🏀 有哪些培养创造力的活动?
具体怎么做呢?
从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了一些摸索和实践,也犯了很多家长会犯的错误,走了一些弯路,目前可以把之前的一些小的经验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
我分享具体的做法之前,先来聊一聊创造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几个条件:
一是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即孩子内心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的动机。
二是自由民主的环境气氛。
三是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
这几个条件其实是贯穿在下面具体建议里面的。
01
多提开放式问题
前面聊了,创造力需要的是发散思维。如何才能有更好的发散思维呢?
一个随时随地可以用的方法是:多提开放式问题,少提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也就是,通常可以用 “是”、“不是”或者其他一个简单的词或数字来回答的问题。
比如,问孩子“你是要建造一个房子吗”这就是封闭式问题。孩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如果问孩子“你想要建造什么样的房子”这就是开放式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而且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回答。
家长可以多问孩子开放式问题,也可以鼓励孩子多问自己开放式问题。
02
给孩子奇思妙想的空间
我女儿在看绘本,有时候很向往书里的场景,她跟我说,妈妈我也想走进书里啊,我想跟这个小朋友一起玩。
这时候我要说:“你走不进去孩子,别说傻话了。”那该多煞风景啊。孩子会怎么想呢:哦,我这样像是不对的,我还是不要乱想了。想象力就被打击了。
记得曾经有位家长曾经留言说,我孩子都十岁了,还经常说些不靠谱的傻话,什么想飞到天上去啊,想变成鱼啊。
其实,不论你年龄多大,我们都有想像的权力。作为大人我们不也经常幻想和想象吗。看到很美的画,想要走进画里,或者“想要走进韩剧里,跟男主谈恋爱”……
孩子有想象力,并不是代表他们分不清想象和现实,而是他们被触动了,被感染到了,是真挚感情的流露,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正是进一步拓展孩子想象力的好机会呀。
孩子说想走进书里,不妨问问她:这个想法真不错呀,你走进去了会对里面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呢?会在里面做些什么呢?
最近大热的电影《哪吒》,里面就“画笔遨游山河社稷图”的情节,人物走进画里,凭借一只毛笔就能画出想要的图景,哪吒和师父犹如过山车一般游山河社稷图的场景,紧张刺激,又妙趣横生,牢牢抓住的观众的注意力,引得人连连惊叹。
人为什么不能走进画里?在想象中,在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中就可以,这种与现实有差距的展现方式带给我们多么丰富有趣的体验啊。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创造力是将想象力付诸实施。
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可以通过鼓励和帮助孩子将想象付诸实施,真正变成创造力。
比如,孩子想象中的画面,可以鼓励他画出来。
想象中理想的房子,可以通过各种材料搭建。
想要坐火箭飞上天空,那就和孩子一起做一个火箭,模拟升空的过程吧。
03
开放式的游戏
可以给孩子一些玩具材料,这些材料最好可塑性比较强,不要太具象。
什么叫太具像的玩具?比如毛绒玩具,一只兔子,只能作为一只兔子的功能出现,不太有想象和变化的空间。(但是不是毛绒玩具不好,在角色扮演的时候还是能发挥很多作用的。)
什么是可塑性比较强的玩具,比如沙子,积木,磁力片,可以拆分、变形、任意组合出你想要创造的东西。用沙子堆城堡,用积木摆成各式各样的东西等等……
▲线下课程中,孩子们用各种材料进行的搭建
当然这些东西可以任意组合。甚至有些我们通常不认为是玩具的东西也可以做为玩耍的素材。
比如,我有时会给女儿准备一些,面粉,豆子,彩纸,小碗,意面,橡皮泥,玻璃珠,火柴棍,小扣子等等。
有时她会把一些绒球和小扣子混合放到小碗里面,说这是她做的蛋糕,上面插几根火柴,又说这是蜡烛;或者她把剃须泡沫放在卷好的纸筒里面,说这是冰淇淋。
我给她买的小坦克,她把侧面的轮子拆下来,说这是相机,上方贴了一个溜溜眼当作快门。
相比制作精美的,细节充足的玩具,她反而更喜欢的是这样些可以随意组合,可以帮助她实现想象力的小零件。
开放式游戏可以很好的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创作欲,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去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深入探索。
02
🤔 家长是什么角色?
我经常和女儿一起画画。有一次我给她准备了一个空白的面具,在上面小朋友可以任意涂抹创造。
我不自觉的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引导者。在她还没有画之前,在我的脑海里已经设定了“大概应该画成什么样”有了一个预设。我想象中大改应该画成这个样子吧。尽管她两岁多,不会画得成这样,但是涂得五颜六色的应该也挺好看的吧。
结果我女儿开始画了,她几乎毫无章法的把所有的颜料混合在了一起,一遍遍涂得特别起劲,但是相比于“好看的作品”,她更享受的是涂抹的过程。
这个时候,我忍不住了,这跟我想象的差距也太大了,当时我下意识的想要“点拨”她一下:
宝宝,你看看,你把所有颜色混合在一起,最后变成了什么颜色呢?她说灰色。这样漂亮吗?她看看我有点灰心的说:不漂亮。这个时候我又说,你看,你不要把所有颜色都混在一块,分开涂,这样就能保持颜料本来的颜色了……
她很听话的照做了。大概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又给她准备了一次面具画画的游戏,但是这次她一边画一边问我:妈妈,是这样画吗?这样画对吗?
我突然惊觉,我之前“自作聪明”的指导却让女儿不知道该怎么画画了。无形之中,我为女儿设立了一个标准的画画方式,让画画这样本来应该是自我表达的工具,变成了一项任务,抑制了她本身的创作力。
这时我才明白,怪不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儿都不愿意画画了,因为她怕犯错,怕画的不够好,不想再一次体验挫败感。
我迅速调整策略,我跟她说:你可以画自己想画的,选择自己想用的颜料,这是你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她给面具选了一个蓝色的底色,一边涂抹一遍说,这是个蓝精灵。过了一会她又选了红色,说蓝精灵受伤了。过了一会又选了各种颜色。我问她,这是在画什么呢?她说是给受伤的蓝精灵涂抹药膏。
虽然这个面具在我看来完全没有美感,而且还有点惊悚。但是女儿自己却非常喜欢,她经常戴着并且要求家里的每位家庭成员都试戴了一遍。她最终找回了画画的乐趣,和通过画画去表达和创作的欲望。
我开始认真思考,在孩子做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的时候,家长应该是什么角色呢?
家长应该是空间、材料的提供者和推进活动的支持者,而不是活动的指导者。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可以进行创作的空间,并且准备丰富多变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各种材质,有着不同的感观体验,可以随意组合出千变万化的效果。
但是我们陪伴在一旁不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指导他做出一个符合我们审美标准的“作品”,或者是我们自己认为的很棒的作品,而是作为支持者更多激发孩子本身的创造力。
对于孩子的创作也尽量不要进行预设,更多关注他们的自我表达和思维方式。
有时候我们可能还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给孩子准备好了绘画材料,但是他画上几笔就觉得没意思了;或者本来要搭建一个小房子,但是积木摆了几块就走掉了。
这个时候其实父母可以做一些拓展,把本来简单的活动更丰富更深化一些呢?
以搭建房子为例,可以问问他,想搭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给谁住呢?
比如孩子会回答,小兔子。
那么小兔子住在这个房子里还需要什么?她吃什么呢?在哪里游玩和休息呢?
孩子可能会回答,吃胡萝卜,院子里种点胡萝卜。给她搭建一个滑滑梯。
那么可能用到什么材料呢,你想用什么来搭建呢?
这样,本来可能只是搭建一个房子,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把这项搭建活动扩展得更加丰富起来。
当然这些提问可以边建造边进行,很多有创意的点子也是在过程中不断的涌现的。
总结一下,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创造性活动中充当什么角色呢:
环境的支持者
素材的提供者
思维的拓展者
03
📚 创造力的源泉
什么才是创造力的源泉?
我们前面所说的更多的是技法层面的建议和做法,但是还有两个方面我觉得更加非常重要,是保证创造力产出的根本:一个是不过分施压。还有一个是保持敏锐的感知力。
01
不过分施压
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这个我们经常说,但是也特别容易被忽视。
人们只有对从事的某一领域的事业有真正的热情,对工作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对潜在的回报感兴趣,才会取得创造性成就。
如果对儿童施加过分的压力,或驱使儿童一心为了获奖的话,将会使他们丧失对所追求目标的内在兴趣,从而真正地损伤他们的创造力。
玩跟学,自由时间和安排好的时间,是要有一个平衡。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02
保持敏锐的感知力
我们的教育系统在这一层面做的太少了,通常我们都会赞美理性,忽视感性。深藏于我们潜意识的中的观念:喜怒不形于色是对人的赞美,情感丰富和敏感,就变成了贬义词。事实上,情感在各种认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寻找自己真正的创造力,不仅要靠理性,也要靠感觉。
在任何领域,创造力都不是一件严格符合逻辑的事情。它不光需要从现有的观点中提取,也需要从感觉和直觉力取经。对自己和外界敏感,并且能敏锐捕捉、感知到变化的人,更容易有新的发现。
科学和艺术中那些灵感迸发的时刻,都跟个人激情相关。看看世界上最富创造力的人吧,他们尊重自己的感觉,富于激情,情感丰富。
孩子对世界有着怎样的感受,感受到世界是怎么一回事,对于创造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多带孩子去自然中去,尊重他们的情感表达,对于那些敏感的特质,也请珍惜,这些或许都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之一。
在今年的十一假期,童行就带领大家,远离城市的人群和喧嚣,回归山林,在大自然中和孩子们一起探访无限可能性。
活动详情,请点进链接了解:
12
田倩
童行学院内容主编
毕业于法国高等商学院
正面管教讲师
儿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博士在读
育有三岁宝宝
相信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