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也许你费尽心力地陪娃学习,从根上就是错的——什么是高效学习?

茉莉妈妈 童行书院 2022-10-24


本文看点:对于拥有多面角色和上进灵魂的我们,不论谈及处于上升期的职场人生还是回归家庭的陪娃日常,“学习”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可为什么我们每天沉迷读书、听课,学习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呢?


今天的文章结合《认知天性》这本书与作者的实践心得来为大家分享——什么是更科学的思维规律和学习方法,如何更高效地学习。


从学习方式到思维习惯,怎样才能从根源上自我提升?作者会条缕明晰的为您分析。本文知识点密集,实操性极强,但由于篇幅较长,故分为两部分——本条和三条发送,请不要错过三条。



 周四

思维 💡

全文共5600字,阅读时间14分钟

🌿🎨🌏
经常有人给我这样的评价:“’你怎么这么爱学习?”
这句话背后的情景很复杂,不论前因后果,我都笑嘻嘻地照单全收。
姑且把这当做自己的优点吧。是的,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那学什么呢?机会来了。陪娃读书学习,其实就是一条非常好的主线。伴随着她的成长,围绕她生活和成长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我学习的内容和规划。

比如我学习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对小朋友不同阶段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情感发展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比如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孩子个性发展与多水平环境密切相关,家庭养育只是环境中的一个部分,这让我逐渐获得整体养育的视角而不会纠结于某件小事而徒增焦虑;

比如带着孩子在各个领域做学前启蒙,饱览童书,自己的逻辑思维力、英语力、创新力日渐提升,职场竞争力也跟着进益不少;

再比如随着孩子在自然、社会科学领域的学习范围和难度日日渐宽渐深,我也跟着进入更专业领域去研究和探索,俨然成了好奇求知宝宝。

经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要为孩子牺牲这么多自己的时间?学习是孩子的事,作为家长有必要这样吗?

朱光潜说过: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样的时间便不算虚度。

于我而言,这份时光“浪费”得心甘情愿,愉悦而美好。
陪着她学习,我跟着洞察“人”的成长,体会“人”之本,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陪着她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课本里的公式和概念,是同生活触发有趣而生动的联结;“历史”不仅仅是年份表和答题点,是有血有肉的灵魂与信念;“英语”不仅仅是句型和语法,是蕴藏着多元文化的小船,载着我们环游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感谢孩子。是另一个生命的成长,叠加了我们生命的厚度、思维的广度、情感色彩的饱和度。

这个心态,是不是可以让我们在陪写作业时少憋出一些“内伤”呢?

那么,回到正题:“学习”不仅仅是感动自己的信念,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既要有执行力,也要有科学方法来提升效率。

怎样学习?

畅销书上勾出的几个要点,课程听了好几遍,一篇文章的金句抄下来,这些就够了吗?更多的时候,我们汲取大量的信息,或者说记录了很多“知识点”。但是点与点如何连接,是否可以被触动,与过往的积累有什么联系,是否真正在大脑里存有一席之地且慢慢成网,能否可以在恰当的场景中呼之欲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被妥善调用……

当读完了《认知天性》这本书时,我发现它似乎解答了上述的疑问。
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在自己的小作坊里一直鼓捣,鼓捣出一些小工具甚至是小发明,但是你不确定它们是不是真的好用或者合理;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市面上获奖的专利,其实就是你鼓捣的这些东西之超级豪华版。
哇,原来科学家也这么想!心里踏实了——快,我要记录下来。



《认知天性》(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这本书由两位美国认知心理学科学家彼得·布朗( Peter C. Brown ),亨利·勒迪格(Henry L. Roediger)主笔,由十一位认知心理学家联合完成。

两位主导者曾做过很多学习与记忆机制的实验研究项目,旨在将学习和记忆的研究发现应用在教育实践当中。这本书作为项目成果之一,通过心理学理论、实验和教育实践结合论证,指出一些常见学习方法的低效性,给读者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的建议,讨论人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学得更好,记得更牢。是认知科学目前在“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这个课题上取得的成果总结。



《认知天性》在亚马逊很畅销,在国内也是各大书店的橱窗推荐,但是口碑褒贬不一。
除去浮夸的推荐词以及实验举例中过于繁琐的数据和说明,书中的很多实验结果及理论对我来说非常受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脑的工作机制,验证自己的学习实践与心得。
《认知天性》全书内容概要

下面结合自己陪娃学习的琐事,列举一二。大家不妨也跟着深入思考,看是否有空间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目录

一、学习的三个步骤

二、知识链与记忆结

三、打造学习的“心智模型”——创造“合意困难”

四、给学习者的建议



Part

1

学习的三个步骤



1)编码。大脑会把你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信息,留下记忆痕迹,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这个过程就叫作编码。大脑中的这些心理表征,书中称其为记忆痕迹,它们就好像是我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几句话,只是短期记忆。
2)巩固。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就叫作巩固。简单说来,就是重复练习,因为新学到的知识并不稳固。这个过程都是在短期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脑力。书中提到了很多“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比如一遍一遍把重要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不断用各种颜色的荧光笔勾画重点等。但这其实都止步于巩固,没有继续到第三个步骤——检索。
3)检索。学习、记忆、以及遗忘会以有趣的方式共同作用。若想让学习成果更牢靠,我们在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就必须把练习做扎实。要不断去回顾、去创造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结,这种主动检索会帮我们强化记忆。不断自我检测,这会“逼迫”会让我们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检索线”,这样日后我们回忆起这些知识时才会游刃有余。



这个学习过程的分解,我感同身受。下面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阶段 “编码”——我们每每开启一个新领域的学习,最初总要经历晦涩难懂、云山雾绕的过程,也是最容易放弃的一个阶段。这是我们和学习内容第一次打交道,大家互不相识,仅仅是打个照面而已,信息在大脑匆匆“编码”。但是没关系,它们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痕迹都算数。这些若即若离的短期记忆,或者用高级词汇来说叫“心理表征”,正是后续‘巩固’和“检索”进而转化为长期记忆,形成知识链与记忆结的基础。

第二阶段 “巩固”——经过了“编码”之后,在这领域,我们会经历一段间隔性学习过程(不同记忆背景,有时间间隔),通过丰富多样化(比如不同媒介)的学习载体,通过同一主题不同学习素材的交叉索引(Cross Reference),让这些知识渐渐地在我们脑子里占有一席之地,它们或偶然或必然地与已有知识积累发生联结,并留下后续总结和检索的线索。

“编码”时留下的短期记忆是碎片化的或者小模块化的,但是随着不断“巩固”,零散的知识模块可以慢慢组合起来,形成这个主题范围内相对整体和清晰的知识体系。这个时候,在该领域学习的愉悦感就扑面而来,时不时能体会到一丝“恍然大悟”的顿悟感,“放弃”也就没那么容易啦!

大脑中的知识一定要形成“滚雪球”效应。

以陪娃学世界历史为例。人类最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不同国家政权的更迭和斗争——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么多人物和故事都卷在脑子里,简直混乱如麻……

“天下四方之王”萨尔贡建立的阿卡德王国,“百门之都”巴比伦及其第一部法典和六十进位法,尼布甲尼撒的“空中花园”,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的英雄史诗传说……

这些陌生、有趣而又波澜壮阔的故事,在脑子里经历了最初的“编码”变成了一个一个单独的小模块。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不同载体交叉、间隔性学习过程的推进,美索不达米亚早期文明才开始变成我们的一根脉络,这就是不断“巩固”的结果。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这么费劲吗?直接买一张世界历史的年表图就好了!可是别忘了,这是带娃学习,如果你一上来就丢给孩子一张时间表或者一根时间轴,上面填充着密密麻麻没有情感基础的信息,抱歉,小朋友不买账啊!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539年)
  1. 城邦争霸时代(苏美尔地区出现最早城邦,不同城邦之间因为灌溉系统,道路,水源等争战不休)阿卡德王国统一。
  2. 阿卡德王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几百年后遭到外地入侵和来自苏美尔人的反抗而灭亡。
  3. 乌尔第三王朝再次统一两河流域。
  4. 公元前18世纪,乌尔王朝灭亡,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5. 亚述帝国崛起。
  6. 新巴比伦王国推翻了亚述帝国的统治,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新巴比伦进入鼎盛,建造世界奇观——空中花园。于539年被波斯帝国颠覆。

简单理出脉络之后,再拿起之前读过的书——这一次,你认识它,它也认识你。
那些你曾经会忽略漠视的陌生名字、符号,突然都变得熟悉、亲切起来,学习愉悦感陡升。



而接下来不断“检索”的过程,更是知识内化的关键步骤。


第三阶段 “检索”——利用我们构建的知识体系,闭上眼睛回忆或找一张纸默写,反复对知识进行检索。我们所能回忆起来或默写下来的,说明已经掌握,但还需要间隔反复检索,回忆不起来或者默写不下来的 ,正好是我们的知识盲区,需要后期加以修正。

回到陪娃学习的日常,其实就是觉得这种通过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的学习方法很高效。

  • 比如我们陪娃阅读完一本书之后,翻回目录,对着目录想想回忆这本书讲了什么;通过互动式的问答,一起复述一段让你念念不能忘的情节;
  • 比如在娃上了一节数学思维课,让她把今天的主要公式和运算规律回忆到本子上,或者用测试题的方式去检索一下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 比如我们会带娃默写某个单元的汉字、组词的同时,不断回顾过去相关的字词成语,形成新的场景应用;
  • 比如我们热衷的“天天练”打卡,先观看视频讲解再随即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将所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
  • 比如在英语RE(Reading Explorer)这套教材的学习过程中,每阅读完一篇文本都配合有阅读理解题目,做题正是对文本关键信息的再次检索,而这个过程又能反过来加深对文本大意的理解,确认哪些是在你脑子里尚且模糊的概念;
  • 比如我们做了RE核心词的quizlet单词表,隔上一段时间就检验一下核心词的解释并造个句子。

以上种种小细节,都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尤其是“检索”环节的实践应用。


自制RE quizlet 词汇表

樊登也举过一个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读书这么高效。他说他不记读书笔记,但是每每要讲一本书之前,就会合上书且拿出一张白纸,将读过书其中的精彩内容和重点画一个自己的导图,去回顾整本书写了什么,重点在哪里,有哪些值得讲解的精华。这个“检索”的回忆过程很耗心力,却是最高效的。

所有这些“检索”的方式都是相对“费脑”的,有时候甚至让你的思考有些痛苦。

再反观更为轻松的用荧光笔一般一遍地画重点,对着原文一字不落的抄写,这些越做越熟练的行为,这些毫无挑战的过程,可能会让你产生“我都会了”的错觉。

但是呢,这些看起来很刻苦很用功的学习行为并不高效,可能感动自己更多一点,是没有虚度光阴的心理慰藉。

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得就越扎实。换言之,关于一件事你忘记的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记忆。
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那些不花力气、没有挑战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也许明天字就消失了。

接下来,借用书上“知识链”与“记忆结”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说法,我们再印证下学习过程。




Part

2

知识链与记忆结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测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这样的学习机理其实已经在各种场合被反复验证。

《The Story of the Word》这本书里,将“主动检索”的习惯演绎的淋漓尽致,每到一个新章节的节点,就会变出一块飞毯,会带着读者们环游(其实是对上一篇章的回顾和总结)。



上一篇章讲到的人物故事,那些读过的内容就被唤醒,再一次闪现在大脑中。而每每一个新人物第二、第三次出场的时候,作者都会带你检索回顾一下这个人物第一次出场的情境,就是帮我们去打一个“记忆结”。


坐着魔毯回顾古罗马帝国

最近,我和娃一起读《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对于这一点,体会也很充分。
初读春秋故事的时候,太多人物太多国家,信息增速太快,以至于人物名、国家名都搅和在一起像一团浆糊。

后来我们把导图打印贴在墙上,每讲一个新的成语,一个新的人物故事,就主动去对着春秋的地图,对着人物关系导图,去追忆和检索这个新故事和过往故事发生地点的地理关系、人物关系的关联。慢慢地,春秋七霸的人物形象日渐丰满,故事形成了一条脉络,一个个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了他们特定的位置,有了与其他人物的联结,成为我们“记忆结”的一个一个节点。





这种动检索的过程伴随着提问,伴随着总结,伴随着大脑的不停运转,其实是为阅读徒增了步骤,比起按部就班的阅读,它耗费了我们多一点心力。

但是这种“主动检索”,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巩固了学习效果是最早杂乱如麻的“编码”信息一次一次梳理和巩固的过程,加速了知识链条和知识脉络的构建,让不断新进入大脑的信息能有序存放在得当的位置上,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瓶颈期”出现的进程。

而这样的“主动检索”过程,会慢慢成为我们一种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也就变成了我们的“心智模型”。



让知识生成一个个“记忆结”,再时时“主动检索”去加深这些节点之间的链条,是最高效的“温故知新”学习方式。

而学习的目的,应该是打开思维,拓宽眼界,最终提升能力,丰富我们的人生。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欢迎继续关注今日三条的分享!


作者 |茉莉妈妈


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业余母婴博主,就职于互联网公司。

在家庭养育的路上,希望做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做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和孩子一起编织更美的风景。


互动话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高效学习”有什么新的认知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