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瑜:不要贷款焦虑,把孩子养亲了,再来讲教育!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近年来,尤其疫情三年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在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青少年有24.6%的抑郁检出率,并随着年级的增加而攀升,而在《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数据显示,在6到16岁的在校学生当中,约有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
陈瑜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她是家庭教育品牌“少年大不同”的创始人。之前将近二十年在媒体工作,2016年开始从事家庭教育,之后一直在这个领域深耕,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陈瑜接触到很多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她关注孩子的心声,于是2020年6月,陈瑜开启了“少年发声”栏目,想听一听孩子的声音,“他们到底为什么生病?为什么大面积地休学?经历了怎样的痛楚和挣扎?”……
目前陈瑜老师已经出版了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书籍《少年发声》、《不被理解的少年》。
今天,“景芳时空”邀请陈瑜老师来到我们的直播间,分享对于青春期少年的养育的理解和解惑。
本文为直播精华整理稿,完整直播回放,请关注视频号-进入视频号主页-完整回放。
周三
思维 🌏
全文共4272字,阅读时间11分钟
🌿🎨🌏
今天的少年面临的环境
比父母年少时要严峻
郝景芳:
我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您的这本《少年发声》其实还是很受触动的,里面有很多少年的心声。在您采访到的少年中,有没有您观察到的很重要的特点,或者说是您特别想要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少年的心性?
陈瑜:
今天的少年和我们当年相比有两个最大的不同。一个不同是,我真的觉得今天的少年面临的教育环境的确比我们当年要严峻很多。我们一直在说内卷,设身处地站在我们孩子的立场,你会觉得他们的痛苦是远深于我们当年的。我们说学习不怕辛苦,怕痛苦。我真心觉得很多的孩子的确是挺痛苦的。
第二个不同是,因为他们面临了这样的处境,他们比我们更早地去思考很多更终极的问题。比如他们会问:我为什么要读书?人为什么要活着?我是谁?但是比较可惜的是我们的成人社会很难给到孩子们让他们满意的答案。我们今天的家长依然在跟他们说:“读书改变命运。你读书好才能进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这样的答案很难让他们满意。所以,跟我们相比,他们的痛苦比我们痛苦,深刻也比我们深刻。
什么样的孩子有学习动力?
郝景芳:
既然“读书改变命运”不能让孩子买单,那怎样才能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呢?
陈瑜:
我接触过很多的孩子是非常有学习动力的。这样的孩子我会觉得在两个维度上,由于个人的素养也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好,给到了他们很重要的支撑。第一类孩子,他们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是被兴趣驱动的。这些孩子对于这个世界是有无数问号的。他们不是说为了考分,为了排名,他们真的是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
第二类孩子呢,他们会有一种使命感,一种价值的追求。有些孩子因为一些特殊的经历,孩子在人生非常早期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一些志向。这些孩子的学习动力也是非常强的。反倒走不高,走不远的孩子,是那些被鸡出来的孩子。我看到的抑郁症,焦虑症最多的就是这些孩子了。非常的可惜。
什么样的家庭能培育出
有学习动力的孩子?
陈瑜:
首先,在孩子零到六岁的时候,会给到孩子非常强的爱和安全感的家庭。孩子和家长的内在连接很棒。这其实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础。孩子不用担心家里有一个阴晴不定的妈妈,或者还有一对争吵不休的父母。
其次,在幼儿园中大班之后,父母会积极探索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那些爸爸妈妈是会带着一个观察的视角去陪伴的。
第三,能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的爸爸妈妈。有时候,你跟孩子一起学,有一个东西他感兴趣,你也有意识地介入和他一起去分享,所谓的共同成长。这些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棒得不得了。
学霸抑郁、青春期暴雷
是如何形成的?
郝景芳:
父母过度鸡娃,孩子到某种程度可能崩掉了。您会观察到有哪些实际出现的现象呢?
陈瑜:
首先,学霸抑郁。现在很多抑郁症的孩子,很多都是小学时候年级前十的孩子。很多家长特别在意孩子的学习,所以起跑特别快。这样的起跑会使得孩子会建立一个认知,这个认知就是学习是最重要的,成绩是最重要的,我的价值跟成绩是划等号的。
他们进入到初中或者高中,会进入到一个强手如林的世界。这些起跑非常快的孩子,其实他们的潜力被挖得很深了。在这种强手如林的环境里面,他们如果不能如以前一样保持好成绩的时候,自我价值会遭到质疑,所以他们会非常努力。
但是这种高期待带来的是高焦虑,而这种高焦虑其实是使得他们的学业表现更差了。在这个点上,如果家庭托不住孩子,这个孩子就会往抑郁症的方向走了。还有一个就是青春期的孩子。我做采访最多的孩子,就是初二的孩子。也就是说青春期是我们家庭关系的试金石。这个时间点上,孩子跟家长的冲突会非常的严峻。
如何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港湾,
做不焦虑的父母?
陈瑜:
作为家长,接纳孩子是个完整的人,你的焦虑的心态会有所松动。在父母松动之后,孩子才有力量站起来。行动层面的改变会比较简单,观念层面的改变是最难的。家长应该以一个支持者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发出命令的要求者的状态,出现在孩子面前,要无条件地给予孩子他所需要的爱。
郝景芳:
当你能感同身受地感受到孩子的难受,家长能够说一些真正能够缓解孩子难过的话,站在孩子身边去陪伴他,再跟他一起去做努力,这样孩子才能慢慢站起来。这里最核心的本质是你的内心觉得他作为一个人更重要还是分数更重要。
陈瑜:
刚刚我们聊到孩子成绩不好,这里举一个小案例。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初二,之前小学的时候成绩特别好,年级前十,进入到一个以理科见长的初中。当时她第一次数学考试只考了40分,这也是破天荒从来没有过。
孩子是住宿,她打电话给妈妈,说:“妈妈,我数学只考了40分!”她就问妈妈:“你难过吗?”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宝贝,妈妈不难过的,妈妈想知道你难过吗?”这特别重要,她在了解的是孩子在这个问题上的情绪是怎样的?女儿就说:“我难过的。在这个学校里边,我会觉得自己的数学不行。老师下了课,还会特地走到我这里问我,你听懂了没有?我就觉得特别不舒服。”好,当妈妈关心情绪的时候,她就会把问题告诉你,这就是建立沟通。这是第一个对话。
然后,妈妈又问了一句:“你现在是40分。你觉得数学考到多少分,你就不难过了?”她在问孩子的期待。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情绪会让孩子的心情会变好?然后,女儿想了一想说:“在这个学校,我大概数学70分就可以了。”
那妈妈问的第三个问题是:“好的,那70分是你的目标,那你能告诉我妈妈能为你做点什么?”这个就是提供支持。女儿想了一想,说:“那妈妈,你给我找一个数学补课老师。我每个星期回来的时候,我们一对一。”妈妈说:“没问题!我这个星期就帮你去找!”后来,半个学期孩子的成绩就70分了。
到了70分的时候,妈妈还问了一下:“现在你成绩已经稳定在70分了,你还要补吗?”女儿想了一想,说:“那还行吧,那再补补吧,补到80分吧!”这个目标就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
这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第一个, 关注孩子的情绪。第二个,了解孩子在学业上的期待。这个期待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不是我们加的。第三个,表达你碰到困难之后,妈妈会愿意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所以给到孩子的都是理解、尊重和选择。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在孩子面临到一些学业波动的时候,特别好用。
郝景芳:
我非常赞同陈瑜老师的观点。就是你先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先让他感觉到哪怕做的很差也没关系,我也是无条件地在支持你。然后让孩子自己去产生一个继续向上地努力和动力,你只是负责去提供支持。当你做到了这一步,再去谈后面的。后面怎么才能越做越好全是孩子自己提的。一定是孩子走再前面,父母走在背后。之所有一些举措不好用,达不到效果,就是因为是父母走在前面去拽着孩子走。第一步一定一定是你要看见孩子,你要站在孩子的背后,去关心拥抱并支持孩子,然后让他往前走。
相信自己的孩子愿意往前走。只是当他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爱护和支持的时候,才不会往前走;你看不见他,他才不会往前走。你看得见他,他自然会往前走。我们越是着急一道题的解法,越是把孩子当作是一道题来解,就越是解不出来,因为解题人是错的。你必须看到并关心孩子,去解决他的问题,让孩子往前走,解题人是孩子自己。信念感是第一位的,信念感驱动和孩子的亲子连结。通过这个亲子连结,让这个孩子有勇气再出发。
倾听、理解和支持是孩子最需要的
陈瑜:
除了爱和安全感的建立之外,就是如何保证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我觉得这是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基石。你有了这一块,无论孩子碰到多大的苦难,你都有能力帮助他渡过难关。这里面就有三个点,我觉得还蛮重要的。
反过来说,那些孩子为什么亲子关系不好,第一个,他得不到倾听。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讲话,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和父母讲话,父母不重视。他要分享什么事情的时候,父母要么自己忙着事,要么就是玩手机。孩子在分享的时候体验感就很不愉悦,这样是会非常打击孩子的。他会觉得我跟爸爸妈妈聊天,他们不在意,他们不想听我说。这样的概念渐渐植入到孩子心中的话,孩子就会远离父母。他们会觉得父母不是一个很好的沟通者。到了青春期,孩子就懒得理你了。因为这样的一种沟通的愉悦感没有被建立过。
第二个,孩子得不到理解。也就是说孩子在说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跟他永远是错位的,不在一个频道上。孩子每次说完一件事,就会被指责被评判。
第三个,很重要的就是得不到支持。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即使告诉家长也得不到支持,你也帮不了我。其实有一些孩子学业困难会跟父母说,但是他得不到他所想要的支持,几次三番以后这件事情就卡在那里了。所以我觉得,得不到倾听,得不到理解,得不到支持是特别大的隐患。那反过来在青春期之前,我们要做到的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倾听、理解和支持。
郝景芳:
这个刚刚说到的倾听、理解和支持,这几点都非常重要。他的一个隐含的假设是父母还是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一些判断。如果你觉得孩子自己提的是不对的,父母的判断才是对的,那么你回应到的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所以家长倾听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听孩子听自己的心声。
道理家长们都懂,但具体该怎么做?把握的度在哪儿?遇到具体情况又该如何应对?……
如果你正面临这样的困惑,如果你持续焦虑却无人可诉,欢迎1元体验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在这个共学社群,有专家带领我们学习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相关知识,从本质上去了解自己,了解孩子。同时,还有群友们共同交流,共同成长!
下方扫码,即刻加入!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你认为你和孩子亲吗?你认为应该怎么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