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的女孩对谈:女人为什么总爱问一些恋爱送命题?

别的女孩 BIE别的女孩 2021-11-01

赵旧 & 赵四

“如果我生了重病,就要死了,只有你和前女友结婚才能治好我,你会怎么做?”

“我胖了、丑了你还爱我吗?”

“你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我和你前女友谁更好看?”


“刚路过的那个女孩子身材好好,你觉得呢?”


“我刚刚吃药看了一下窗外,你猜我看见了什么?”


—— 来自女朋友的 “送命题”

“求生欲” 表演,是我国青年恋爱一大奇观。类似以上的 “女友致命连问”,从 papi 酱到恋爱综艺,从微博到短视频,新梗层出不穷,人民喜闻乐见。有的人探讨怎样才能从这些荒谬问题里得出最优解,也有人反对它们塑造出的无理取闹的女性刻板印象。

那女人真的喜欢问这些问题吗?是的话又是为什么?

我们的粉丝赵旧深入地反思过这件恋爱小事。对此颇有同感的编辑赵四决定和赵旧来个 Girl’s Talk:从 “恋爱求生欲” 到 “女性安全感”,还有哪些禁锢我们的 “陈词滥调”?它们又是从哪来的?

饿了就有奶 —— 这就是完美恋爱吗?

赵四: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面(强调:固有印象,不代表现实),女孩儿似乎特别需要 “确认” 这件事,不管是下班随手买菜的路上还是做完爱后趴在他肩上,生活里每个 moment 都会冷不丁蹦出一句:“你爱不爱我?” “你喜欢我什么?” “为什么那么爱我?”间长了简直成了条件反射,“你爱我吗” 跟 “今晚吃啥” 没什么分别。但是假如他也特随意地张口一回:“爱呀”,那我可能就不高兴了。我会像一个严格的 “求生欲” 检验官,通过他微妙的肌肉幅度来判断他是不是认真对待我随便抛出的问题。 —— 好吧,这是我的忏悔。我完全符合这个固有印象。

我到底想从中获得什么呢?这就像婴儿想吃奶时哭两声,吮到奶头就立刻满足。可我怎么会这么低幼呢?是不是在一段关系里,我太习惯 “被给予爱” 了?是不是过于期待情绪需求得到百分百的满足?

赵旧:跟这事儿异曲同工的还有 “教男人谈恋爱”,看看我们都在教他们什么:走马路要走在外侧保护女生,要主动开门或者移椅子让女生上车或坐下,要按 3:1 的比例付恋爱钱,要给女生买花,最好每次约会的时候带一朵,要秒回消息 …… 多么详细的一对一恋爱教学。

达成了这些细节就叫谈恋爱了?我们想要的真的仅仅是一个看起来无微不至的、体贴的男友吗?这些细节背后的焦虑和真正的目的,却被我们忽视了。不但被忽视,这些要求也失去了合理性,被当作女孩子的任性而已。

赵四:比较一下的确很有意思。所谓现代 “两性恋爱教学” 就是教男性成为最好的取悦者,教女性成为最厉害的勾引者。

赵四:“闲暇时间,我选择充实自己。

赵旧:我曾有幸 “捡漏” 了一个被别人培养好、脑内装好了无数恋爱小贴士的男生,“恋爱教学” 优秀毕业生。可现实中呢,他总是努力避开关系中的实质问题,善用甜言蜜语转移话题。在他事业不顺(还是我从共同好友那里打听到的)时,他选择亲自下厨做一桌菜配上鲜花告诉我:“我挺好的”,“我爱你”,但避而不谈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我他真实的心情。我其实只想要一个真诚平等地和我分享他的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人形恋爱 AI,一场玛丽苏体验啊。

赵四:说到这个,我想起《黑镜》第二季第一集是女主买了一个百分百还原她亡夫的 AI,对方无死角地满足她的需求,但到最后她把机器男逼到悬崖叫他去死。这背后的情绪其实挺值得琢磨的。时下似乎很流行某种 “标准恋爱体验”。质化的、有作秀意味的恩爱作层出不穷在赛博恋爱时代,女孩儿提要求,男孩儿来满足,难道就万事大吉了?可亲密关系从来不该是 “我提要求你来满足” 的关系。

这样说来,我恐怕多少也被这套话语体系给腐蚀了......

没脾气,没毛病,更没劲了。 // 图:《黑镜》 “归于正轨”

为什么 “女人总没安全感”

赵旧:这些求生欲游戏还经常构成一种奇怪的角色扮演,比如落水问题是强迫男性在母子关系和亲密关系中作抉择。

赵四:对,这很好玩,它不光在恋爱关系里存在,在亲子关系里也很普遍。比如小时候我妈经常问我:要是我跟你爸离婚了,你跟谁?(相信不止一个倒霉小孩儿经历过这个悲情拷问)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跟她确认:跟你,就你了。假如我是个男孩儿现在娶了老婆,她大概率又会问我:“你心里还有妈妈吗?” 被测试的那一方总会感到一种 “情感勒索” 的压力 —— 但这也许就是她想要的效果也说不定?

你妈和你女友都得你救,请问你爸在哪?

赵四:无论是恋爱关系还是母子关系,怎么看起来女的总在逼着男的做选择?

赵旧:所有人肯定第一反应是 —— 女人缺乏安全感。

赵四:对,女性说到择偶观总出现一对孪生词:“他有责任感 ”+“他给我安全感”。这很逗,你很少会听到一个男性这么说。但女性不能完全背锅,所以我想追问下去:为什么?

我曾经在一个女性 APP(一本有颜色的书)上发现一个现象,在甜甜的、彩虹泡泡般的丰盈物质之外,有海量的女性在发帖倾诉苦恼,很多人透露出的那种绝望真是难以想象。这些故事太让人熟悉了,跟情感论坛的吐槽毫无二致,跟你妈和你外婆每个礼拜天吐的苦水也大同小异。下面动辄百千的回复又在告诉你,这些故事还要乘以倍数。而男性的声音呢?你很少能听到。相比于女性在两性问题里事无巨细的反思、分析、讨论、自省,传统性别语境下的男性是缺席的、有惰性的。

但是当同一种 “宿命” 在反复上演的时候,我们得想想女性的境遇究竟出了什么结构性问题。

赵旧:反思亲密关系中的自我应当是两性共同的能力。我甚至怀疑,在很多习惯追逐事业成功、以自我为中心的男性心里,恋爱可能是一件没那么 “高级” 的事儿?而对于许多习惯以 “亲密关系” 为中心的女孩儿来说,由于双方权力的不平衡,感情里强烈的不安全感会无处发泄。更何况还有结婚、生育这些投入资源、伴随风险的选项将会在女性的未来展开,爱情自然就成了一件需要反复检查的事。

赵四:那么相对于男性的淡漠,是什么令女性如此在意?我想起《老友记》有一集讲 Chandler 不理解 Monica 对婚礼的执念,Rachel 对他说:你26岁才开始考虑结婚(大意,原话忘了),而 Monica 从6岁起就开始幻想她的婚礼了。在传统性别观念教育下,女孩儿从懂事起就仿佛在为 “结婚” 作准备,她耳濡目染着家庭这个小天地的种种,并在长辈教导下为未来的亲密关系 “精神演习” 了多年;但对于受传统性别教育的男性来说,这部分精神世界是相对空白的,这可能造成双方从一开始的交流就不对等,或者说,对亲密关系相关话题(比如 “安全感”)的重视度不对等。

寂寞新娘恨嫁心  // 图:《老友记》 “婚纱”

至于安全感这个东西,我觉得女性从身体或者说生殖层面就天然有一种 “不安全性” —— 说白了,女人能生孩子,也就负担了更多生殖选择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传统观念将生殖和婚恋绑定起来,“结婚” 对女性的意义就这样被人为地、过分地放大了。

我最痛恨的一句话就是 “结婚是女性第二次投胎”,就好像你一旦站在民政局那个红布前傻笑,你下半生就一锤定音了,像张爱玲说的 “雪白耀眼的 ‘完’ ”。缺不缺?类似的论调真的会给人带来很大困扰,从你妈耳提面命叫你 “睁大眼睛找男人” 到周围人费尽心机地教你如何 “不吃亏”,就好像你结的不是婚,而是投了澳门百家乐 —— 福兮祸兮,就看你命旺不旺了,真是何其愚蠢。与此同时,这话还有另一层含义:你的幸福感来自你 “投胎” 后的家庭,你要寻找成就感与安全感也只有这方天地。

所以有时候看到那些说给女性的陈词滥调时,我会觉得历史仿佛虚无掉了 —— 丁玲没来过,而白流苏一直都在。

赵旧:所以在这种 “不安全性” 面前,那些求生欲问题只不过是一点可怜的反抗。女性提出来,是想要得到一点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 —— 那种无处不在的 “不安全感” —— 的补偿,希冀以此让对方能更投入这一段关系。因为怕得不到 “爱”,而失去 “爱” 的风险又那么高,所以希望用 “恋爱教学” 里的种种细节来确定“爱”,也用 “求生欲” 问答来满足 “爱”。

但这些问答无疑是过于迂回的。从一开始,我们就设出种种假定的情境,“如果” 几乎是标准的开始。这看似是无害的语言游戏,不必真的做选择,不必改变任何事,是最安全的方式。可这些问题正因为不被认真对待,很快被压缩成了脑筋急转弯一般的智力竞赛。落水问题的最佳答案成了 “我不会游泳”,只要女生有一点不高兴就道歉哄哄打钱三件套。当它成一个梗的那一刻,它就失去了所有被认真思考的可能,丧失了加强亲密关系的潜力。其中的内涵被消解了,自身成了目的,而背后暗含的 “爱” 的缺失和 “爱” 的焦虑,得到的回应只有虚假而标准的安慰。

赵四:从这个角度讲,我多少可以理解为什么女人(包括我)喜欢花样试探自己的伴侣了:在身体上,她与伴侣做同等的事(如上床)却承担更大风险;于观念上,她可能受到过更根深蒂固的 “依赖教育”。

从小打小闹的送命题到体现 “诚意” 的礼金与婚礼,从房产证写谁的名字再到三六九等的产房待遇,这些如今已经成了标准化的、“真爱符号” 般的存在。可想深了我就笑不出来了 —— “送命题” 的最深处是不少女人失去自我掌控感的求救信号。当一个女人一步步走向爱情的湖心,虽然无察却感知到命运的不安全性,她可能忍不住拖着另一个人的手反复确认:你会跟我一起的对吧?你对我的恐惧能感同身受的对吧?—— 她想要强迫对方与她一同参与进婚恋给女人带来的所有的未知与无常。

据说很多产妇会在巨痛时痛骂老公,“分娩体验” 无疑揉进了她们的心坎儿里。图源

爱问送命题的女孩儿,就该被鄙视吗?

赵旧: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些 “求生欲” 问题的呢?我的朋友认为是因为女性开始追求事业、社会地位、自我,也有了能力发声,才会要求有男性对女性的反馈和回应(赵四连连摇头)。我却觉得,“求生欲” 本身仍然暗含一种男女的针对关系,而且 “送命题” 本身也仍然是安全的游戏,这些都不足以证明女性有了新的力量、新的声音,它仍属于旧有的体系。

如果女性真的有了新的力量、新的声音,所谓 “送命题” 就不该只是一套游戏,而应该演变成亲密关系双方共同去承担责任的行动,是让双方重视和深化关系的重要任务。当一个人(无论性别)问出一个看似暴露不安全感的问题:“你喜欢我什么?” 而另一个人(无论性别)也愿意袒露自己的脆弱,认真去回答 “我为什么喜欢你/需要你”,这对哪一方都没什么可耻的。

可现在看来,表面上 “求生欲” 似乎是女生力量觉醒的反映:我让男生跪下了;但真相恰恰相反:被捧成公主,但你的安全感被牢牢捏在对方手里,需要他的确认、他的给予,你才快乐。同时呢,男孩子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想的是 “过关”,而不是平等的交流。

赵四:所以这种语言游戏常被看作无理取闹,一点都不 cool girl,显得你这人特过时。但我们也要警惕不能走入另一个极端,以时下常见的 “独立女性,独自精彩” 云云,去鄙视那些所谓 “多疑”、“敏感”、“没感情不能活” 的女人。

来看看一个标准的女性逆袭样本:勇敢抛弃渣男,事业蒸蒸日上,容貌焕发追求者众。就这点儿想象力?这种掺杂着消费主义、成功学、物质至上、社会达尔文的话语,实质还是给女性套上同一种模版,而且是主流世界的 “成功” 模版:虽然我婚姻不行,但我学历行/我保养好/我消费得起/我是女老板。

问题是,你从来都不应该需要证明自己是个 “强者” 才能得到尊重,就像不应该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拼命做个 “女儿子” 才能得到认可被话术包裹得再精致,内核还是一样,只能说明女性的主体性依然很堪忧,很脆弱。

但这些“陈词滥调” 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在我们周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许多女孩儿的决策。多少人就活成了 “陈词滥调”,然后反过来维护它们的 “正确”。

赵旧:这种 “陈词滥调” 恰恰在把女性推到一个很微妙的位子,你不能袒露自己的情感和脆弱,否则你就是个失败的 “新女性”,最后变得左右为难,怎么做都不对劲。在我看来,女性的困境之一没准就是自省太多,不管做什么都要反思自己、改善自己 —— 反思自己当然没错,但自省是没有尽头的。

很喜欢《惊奇队长》电影里的两句话,一句是 “我不需要向你证明什么”,一句是 “我只是一个凡人”。你不需要证明那么多,你本身就可以、也应该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

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同时还 have nothing to prove —— 既不自傲,又有自尊,这才是真正的强大。而这对女孩男孩是一样的修炼。真正理想的世界里,“送命题” 不再有性别标签,而估计到那时候,它们也不再会被叫做 “送命题”。

//编辑:Alexwood

我们的公众号开放不了评论功能(腾讯不给开),如果你有想说的话,可以在后台留言,来微博@别的女孩留言,还可以给我们写信:biedegirls@yishiyise.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