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夕节要到了,问世间情是何物?请听杨雨讲述经典爱情诗歌

杨雨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05-19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天才诗人的爱情传奇里



寻找自己的爱情梦想




《问世间情是何物》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用诗歌佐证故事,以故事详解诗歌。以爱情串联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轶事,用古人的爱情观给后人以现代性的启示。面对西方爱情观的强势入侵,作者对国人的情感脉络做了一次悉心的梳理和追溯,总结了忠贞、相知、包容、支持、崇拜、尊严、怀念等难能可贵的情感因素,读来会产生一种内在的情感共鸣,感受一种真善美的纯净和纯粹。

今刊其序,让读者有初步了解。




中国的古典爱情诗歌  


 古代文学价值的情感序列,确乎不仅异于西方,也异乎当下。如宋代李清照写了不少与丈夫赵明诚的恩爱相思之词,王灼就认为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者”,显然包含着锐利的批评。而曾经陪伴青年柳永暮宴朝欢的安安、香香与虫虫,晏几道梦萦魂牵的莲、鸿、蘋、云等,他们与词人之间的相逢、相爱、相别、相忆,却一向被认为是本色词应有的特色之一。

在这样的传统中沉潜久了,面对古往今来的诗词,我们往往会淡漠对情感背后身份意识的追问。但当我们面向西方的爱情传统时,特别是在持西律中的语境中,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了中西之间的不一致。尤其是当这种不一致面临着“是”与“否”两种判断时,中国的爱情诗确实处境维艰。

但数千年的文明古国怎么可能失却爱情的篇章?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怎么可能没有爱情的滋润?所以“中国式”的爱情与“中国式”的爱情诗歌才应该是我们考量的基本维度。爱情的内涵也好,模式也好,只有在“中国”的语境中才能焕发出中国爱情诗歌应有的光芒和神采。而且这种中国维度与中国语境并非一定与西方隔阂难通,在情感的内质上,中西也完全可以对勘甚至相通。

正是怀着这样的理念,除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一讲,我借用了舒婷《致橡树》中的句子作为主题句,秦观、柳如是二讲的主题句选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句之外,其余七讲的主题句都是从西方语境中选择而来,分别出自恩格斯、司汤达、普希金、屠格涅夫、马克思笔下。这种看似在主题句中西之间选择的不平衡,其实正是为了寻绎中西之间爱情观念和模式上的大致平衡。因为无论传统多么强大,无论观念多么强固,在基本的人性和情感上,中西之间的相通一定是多于差异的。

《白头吟》所表现出来“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决绝气魄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朴素愿望,与法国作家司汤达注重在爱情“全过程”中体现美的愿望正相契合,一旦这一过程有了瑕疵,爱情便失去了韵味。而李白与宗夫人的爱情则与普希金所强调的“你是我终生的保护人”的信念遥相呼应,因为只有宗夫人对李白足够“懂得”,才能兴发她的包容、体谅和保护之心……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我一直固执地以为,爱情与诗歌的结合,是天地人文之间最为美妙、最具神采的结合之一。好的诗歌如水月镜花,饶有烟水迷离之致,所以解诗也一向因此而充满着风险。谭献提出“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之说,为解诗的开放多维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实际上,这种开放多维并不是无限度的,毕竟作者的经历和诗词的语境也大致规定了诗思的方向。本书选录的十首爱情诗歌,除了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与长沙歌女的故事乃在相离相合之间,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由大雁之“生死相许”而兴“雁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并宛转述及自己的爱情生活之外,其余八首都是诗与人合一的。

但即便是诗与人合一的爱情之例,我的解读仍希望能尽量排除学术史的“干扰”,直探诗歌原境,试图发掘出诗人潜藏的深意,将可能曾被误解或被忽略的本心勾勒出来。如李延年用“倾城”“倾国”这样负面的意象来夸饰其妹,面对一国之君,自然风险极大。但这也正是因为汉武帝姐姐深刻了解其弟弟追新逐异的心态,才能用这种不仅负面而且极致的语言以引发汉武帝的猎奇之心。事实上,汉武帝也果然因此而对李延年之妹充满了期待,并最终演绎出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所描述的情境,究竟是发生在大周后病重期间,还是发生在因母亲去世而李煜守孝之时?此前对李煜耽溺声色的批评往往与将此诗作年不由分说地系于大周后病重之时有关。实际上,细勘词境并对照李煜生活的经历,李煜因守孝而不得不将自己与小周后的恋情隐秘于朝廷之中,或许才是最契合历史的可能。而苏轼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向被视为情感豁达开张的典范之句,但若寓意真是如此,何以深知苏轼心性的朝云会每唱及此二句而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呢?显然苏轼词中如屈原一般身世飘零、处境萧瑟却依旧执着深情的悲凉,才是朝云深深感受到的诗情。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朝云确实无愧于苏轼“灵魂伴侣”的称号。

类似这样的诠释,并非我有意自呈博闻、独标新说,而是我在参酌相关历史文献后获得的自然感悟。这种仿佛从历史深处拈花笑语般的感悟,是否可以据为定说,当然可以被继续拷问,但至少代表了我当下对这些诗歌的省思,我珍惜这一份纯朴的省思,并愿意与读者朋友多多交流。

是为序。

 

                                    杨雨

                   2015年12月15日于北京



作者推荐 

大千世界,无非一“情场”。爱情,或许是源于“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惊鸿一瞥,或许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倾心相许,或许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貌似豁达、实则一往情深,或许是“教君恣意怜”的激情燃烧,或许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非你莫属”,又或许,是黄昏月下相依相伴“深怜低语”的细水长流……

这世间,总有一种柔情属于“薄情冷酷”的汉武大帝,总有一种激情属于一代词帝李煜,总有一种牵挂属于天涯浪子李白,总有一种刻骨铭心属于多情才子 秦观,总有一种骄傲与执着属于秦淮名媛柳如是……

这世间,总有一种爱情属于你,不一定惊天动地,却一定独一无二。





图书信息 



《问世间情是何物》

杨雨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讲述了十首经典的爱情诗歌,分为十讲,每一讲均从一首经典爱情诗篇切入,引出诗人(词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并通过与当代人的爱情故事或爱情观念(现实中的爱情故事或是当代经典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进行比较,抽绎出不同的爱情感受,从中提升出中国人的爱情观。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与西方爱情至上的观念不同,中国人的爱情观念似乎从未被提升到信仰和理念的高度,但爱情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中国诗歌中从来不缺乏一往情深的爱情,在这个抒情诗的国度里,描绘爱情中的种种细腻感受是诗人的至爱,历代诗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爱情作品,其中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悼亡绝唱,有“问世间情是何物”的痴情与忠贞,有“佳人难再得”的一见钟情,有“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爱情理想,也有“侯门一入深似海”的分离悲歌……爱情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而这个世界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过去,在当代人的爱情故事和爱情理想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脉相承的对爱情的渴望、无奈与坚守。



目   录  


第一讲 佳人难再得——汉武帝

第二讲 愿得一心人——卓文君

第三讲 相思须上望夫山——李白

第四讲 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

第五讲 教君恣意怜——李煜

第六讲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第七讲 两情若是久长时——秦观

第八讲 莫道不销魂——李清照

第九讲 问世间情是何物——元好问

第十讲 待约个梅魂、与伊深冷低语——柳如是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杨雨,文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攻方向为唐宋词研究及批评。已出版著作二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担任央视《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嘉宾。


往期回顾

盛益民 | 《吴语绍兴(柯桥)方言参考语法》

刘丹青| “汉语方言参考语法丛书”总序

世界最大语言资源库是如何建成的?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绿皮书)历年目录(2005—2021)

李宇明 |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序《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概况



这里“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