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新版面世 | 再论“们”的语源是“物”(一)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3-05-17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近代汉语探源》2000年首印,是江蓝生先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十余年间研究近代汉语心得的阶段性汇总,共收录研究论文27篇。2021年本书纳入“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语言学卷”。江先生利用主持《现代汉语大词典》工作间隙,把这本书从头到尾重读了一遍,做了一番校对核实工作,并在原书《说“麽”与“们”同源》一文后补进了二十多年后发表的同一论题的文章《再论“们”的语源是“物”》一文,便于读者对复数词尾“们”的来源有较全面的了解。

新版获入商务印书馆2023年1月“十大好书”之列。我们分三期刊发《再论“们”的语源是“物”》一文,以飨学林。


再论“们”的语源是“物”*

文丨江蓝生


1

 语源众说   

汉语的名词没有数范畴,但是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后面可以加上“们”来表示复数。这个“们”是近代汉语时期出现的,此前名词之前可以加“诸、众”,名词和代词之后可以加“侪、属、曹、等、辈”等来表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不是单数,但这些词还有实义,在用法上也有限制,不能视为复数词尾。到了唐代,文献中开始出现用如复数词尾的“弭(我弭)”和“伟”(儿郎伟、措大伟),宋金时期多用“懑、门”等,元代多用“每”,明、清渐趋一致,终至统一使用“们”。复数词尾是近代汉语新出现的语法标记,在汉语语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故学者广泛关注,但关于它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其中比较主要的说法有三种:“辈”字说、“门”字说、“物”字说。


1.1

 “辈”源说

吕叔湘(1985:61)推测,“们”可能与“辈”有关。理由是:其一,在用法上,“辈”可以用在名词和代词之后(包括指示代词),与后来的“们”用法相同,如“卿辈”(《世说新语》)“尔辈”(《晋书》);其二,在语音上,“辈”和“们”“每”“弭”等都是双唇音,虽然有塞音和鼻音的区别,但在谐声字和方言里不乏通转的例子;“每”和“辈”中古音同韵,“们”和“辈”虽不同韵,但上古音里“文”部跟“微”部原是同类,也有通转的痕迹;“辈”字去声,“们”最初写作“懑”,也是去声,楼钥虽说明“俗音门”,但当初借用一个去声字,也未尝没有一点暗示。

冯春田(2000:64—80)同意吕先生的意见,在用法上补充说,早期的“们”跟“辈”一样,可以用在专名之后,表示某一类人,如“周、程、张、邵们”(《朱子语类》)跟“唐冲、薛岸、袁都辈”(《因话录》)“横渠辈”(《朱子语类》)用法相同。在语音上,“辈”字在词尾化的过程中发生音变,由b-变为或接近m-(或者v-),然后才写成了“们”尾系列字。

李蓝(2013)从语音感染类化的角度论证“辈”源说,认为“辈”的声母由帮母变成明母,音变的条件是“辈”与古读鼻音声母的人称代词“我、吾、尔、汝、若”等连用,受这些字的影响而产生感染类化作用, 从而使声母从双唇清塞音[p-]变读为双唇鼻音[m-]。而从“每”到“们”的音变产生在音节内部:因鼻音声母而增生了一个鼻音韵尾的缘故。李蓝关于复数词尾从“每”到“懑、们”的音变是受鼻音声母的类化的解释颇有新意,但他并未解释“辈”与“弭”韵母间的关系,也未解释“辈”与“伟”声母间的语音关系,缺少这一环,声母由b-变m-说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

“辈”源说是迄今赞同者最多的一说,但其疑点除了声母由b-变m-难以确信外,还令人不解的是:既然“辈”字的音、义、功能皆与复数词尾相合,为什么古人要刻意把它改为音义不同、有的字形还很生僻的“弭、伟、每、懑、满、瞒、门”等字?这从情理上难以说通。冯著举了大量同一著作或同一段话中“名+辈”等同“名+们”的例句,如“我辈、汝辈”与“我们、你们”,“蔡京辈”与“蔡京们”,“先生辈”与“先生每”等,以此说明“们”与“辈”关系密切,“辈”正处于向“们”变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上述用例只能说明类别词“辈”与“们”(也包括 “等”)在一定历史阶段同时都能表示复数或类别,“等、辈、们”是同义类别词,同一义类的词有相同的组合、相同的语义,并不一定有语源关系。


1.2

“门”源说

太田辰夫(1958/2003:316)认为“们”来源于“门”,本来是指同一族的人。俞敏(1989)解释说,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家”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单位,所以一提多数,人们便说“我门”,后来加人旁,就成了“们”。张惠英(1995)、李艳惠、石毓智(2000)都认为“们”来源于“门”。

“门(門)”源说浅显好懂,表面上有一定道理,但是此说无法解释文献中为什么放着现成的一眼可知的“门”不用,而选择比它笔画多又冷僻的“懑”?而且“懑、瞒、满”的常用音跟“门”并不同韵。“名+门”的语义和组合与跟“名+辈/ 等”相同,说明“门”的语源应同样是个表示类别义的词,而不是“家门”的“门”,“门”虽可指学术思想流派、书籍的类别,但不能用于人。再者,“门”源说如何解释“门”与“弭”的音变关系?刘勋宁(1998)指出陕西清涧话的复数词尾读mi, 与唐代文献中出现的“我弭”的“弭”音合;而“门”中古音为臻摄一等字,没有变读为-i的条件,因此“门”源说在语音上也有问题。


1.3

 “物”源说

江蓝生(1995)“说‘麽’与‘们’同源”(以下简称“同源”)认为“什么”的“么”(包括“这/ 那么”的“么”)与复数词尾“们”都源于古汉语表示类别的实词“物”(本文略去论“么”的部分)。该文先从语义的相宜性方面说明“物”表示复数的可能性。“物”本义“杂色牛”,后转指牛畜的毛色种类,引申为“等类、色样”义(又从指万物的形色种类转指形形色色的万有之物),可泛指人或事物的类别。“何物”与“何等”、“此物”与“此等”平行对应,“物”和“等”是同义词。由于“物”在先秦两汉时主要指事物的类别,因此古代还没有“吾物”“尔物”那样的用法,但根据同义词类同引申的规律,既然“公等”“尔等”能表示某一类人的复数,那么跟“何等”的“等”意义相同的“物”原则上也应该可以有这样的用法。从实词“物”虚化为复数词尾是词义本身引申的结果,即意义为“等类、色样”的“物”用在指人名词、人称代词之后,表示某一类人(跟“侪、等、辈、曹、属”一样),进而虚化为复数词尾。接着,该文从文白异读的角度,以某些现代方言为佐证,解释了唐代以来的复数词尾标记“弭”与“每”、“每”与“们”的音变关系。这篇文章论证不够充分,但提出的观点有两点新意:一是认为历代文献中的不同复数词尾标记并不是反映一个音系自身的演变,而是文白异读的叠置;二是初步论证了疑问词“什么”的“么”、样态词尾“这么、那么”的“么”以及复数词尾“们”这三个语法标记同出一源,都是由表示类别的实词“物”虚化而来的。


1.4

存疑待考

自“同源”一文发表以来,20多年过去了,同行学者对“什么”的“么”、“这/ 那么”的“么”源自“物”没有提出什么异议,但对于“们” 也源自“物”则有所怀疑。如李艳惠、石毓智(2000)质疑:“物”主要表示无生命的类属,“们”只表示有生命的人的复数,何以有这样大的跨越?如果“们”源自中古汉语的“物”,那么“物”应该有与“们”相似的分布,即也应该常用于代词和表人名词之后,可是“物”没有这种用法。袁宾等(2001:308—312)基本认可拙文的观点,但也指出拙说“最大的问题是,在历史资料中我们尚未发现有‘我物’‘你物’或指人的名词后用‘物’表示同一类或复数用法的实例,因此,‘物’源说尽管比‘辈’源说似乎要更好些,但目前为止,它仍同样只是一种假设,还不能算作定论。”

几位先生的质疑很有道理,虽然我一直相信“们”的语源是“物”, 但也不得不承认当初的论证不够充分绵密,缺乏直接有力的确证。其次关于从“每”到“懑、门”的音变,拙文以晋南方言、山东博山方言存在着“门、煤”同读mei为据,从而认为“每”读“懑、门”是另一层次的文白叠置。但方言学界同人认为由白读mei逆向转为文读mən的解释未中肯綮,还隔着一层。这些年来,我一直时断时续地思考、搜集资料,包括吸收同行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和思路,略有所得,遂旧话重提,撰成此文,着重从多种语音演变途径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直接证据两方面对“们”源于“物”的旧说做进一步的阐述和修正。


2

 文献用字   

根据吕叔湘(1940、1949、1985)、太田辰夫(1958)以及时贤们的考察与描写,从唐至清,历代文献中跟复数词尾有关的用字情况可用下表直观地展示(楷体字表示少见)


2.1

唐五代:“弭(弥)”和“伟”

唐五代的例子为数有限,离源头最近,对考求语源格外重要,故重引于下:

(1)卢尚书……不知皮是遐叔姓,谓是宗人,低头久之曰:“我弭当家没处得卢皮遐来。”(赵璘《因话录》卷四,“弭”《唐语林》卷六引作“弥”)

此例透露出公元9世纪关中方言“我弭”的“弭”用如复数词尾。

(2)今抛向南衙,被公措大伟龁邓邓把将官职去。(《嘉话录》,《太平广记》卷二六〇引)

“措大”是唐人对爱掉书袋的读书人的谑称,“措大伟”即“措大们”,此言被你们这些酸措大硬生生夺得了官职。

(3)儿郎伟,重重祝愿,一一夸张。(《障车文》,《司空表圣文集》卷十)

“儿郎伟”犹言“儿郎们,男儿们”。除了《障车文》之外,唐五代《上梁文》中也多用“儿郎伟”,都是在重大群体活动中的呼语。关于这个“伟”字,南宋楼钥解释道:

上梁文必言“儿郎伟”,旧不晓其义,或以为唯诺之“唯”,或以为奇伟之“伟”,皆所未安。在敕局时,见元丰中获盗推赏,刑部例皆节元案,不改俗语。有陈棘云:“我部领你懑厮逐去”;深州边吉云:“我随你懑去”;“懑”本音闷,俗音门,犹言辈也。独秦州李德一案云:“自家伟不如今夜去”云。余哑然笑曰:得之矣,所谓 “儿郎伟”者,犹言“儿郎懑”,盖呼而告之,此关中方言也。(《攻媿集》卷七十二)

楼钥(1137—1213)为南宋大臣,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敕局”是宋时内廷承旨撰制法律条例的机构。楼钥在敕局看到元丰年间(1078—1086)奖赏抓到盗贼者的案例的原始口语记录,其中有二人话中说“你懑”(其中一人是深州人,即今河北衡水地区),独有一秦州人(即今甘肃天水)说“自家伟”(犹咱们),从而知道所谓“儿郎伟”者,犹言“儿郎懑”(儿郎们),是关中方言。据此材料可知河北用“懑”,秦地用“伟”,楼钥是江南吴地人,不懂“伟”是关中方言的复数词尾。而楼钥所说关中方言,其区域应包括今甘肃、青海、宁夏等在内的广大西北地区,不限于今所指陕西中部地区。甘肃敦煌文献“儿郎伟”的用例见黄征(1992)的考论,此不赘引。祖生利(2005)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4中发现一例:“汉家有力量时,自家伟投汉去;没力量时,倘父子一就取上将青唐城去。”此话出自邈川(今青海乐都)西番之口, 也属西北方言。这样看来,唐五代时期,西北方言中用作复数词尾的有两个读音:一为“弭”,一为“伟”。


2.2

宋金:“懑、满、瞒、门、们”和“伟、每”

跟唐代所用字“弭、伟”为开音节不同,宋代绝大多数文献用“懑、满、瞒、门、们”,诸字皆为鼻音韵尾-n。上引楼钥《攻媿集》释“懑”, 云:“懑,本音闷,俗音门,犹言辈也。”《集韵》平声二十三魂韵,“门、瞒、闷”皆谟奔切(释“瞒”:“瞒然,惭貌”)。《集韵》去声二十七恨韵,“闷、懑、满、们”皆莫困切(释“们”:“们渾,肥满貌”)。“懑、满、瞒、们”或为平声,或为去声,或有平去两读,但借作复数词尾则“俗音门”。也就是说,宋代文献中标写复数词尾的“懑、满、瞒、门、们”等字应同表一音,同出一源。

值得注意的是,唐五代时期的“伟”也见于宋金时期,如楼钥《攻媿集》举元丰中秦州人说“自家伟”,《资治通鉴长编》卷444中有 “自家伟”例。南北宋时,以汴洛等地为中心的中原官话和江浙等地的南方话不用“伟”而用“懑、门”等,显示出明显的地域特点。金刊本《刘知远诸宫调》只用“懑”(畜生懑),但金代《董西厢》多用“每”,仅一处作“懑”。太田氏(1988:228/1991:159)统计南戏《张协状元》(《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排印本)中门27例、们1例、每9例。上述情况表明:宋金时期多用-n尾字,但也有少数文献多用或兼用“每”字。


2.3

元明:“每”和“们”

元代可靠文献中,复数词尾多作“每”,如官员每(元代白话碑)、军人每(元典章)。明初仍用“每”,如:百姓每(洪武四年户部安民帖)、你每家里(刘仲憬遇恩录)、久后他每做帝王(元朝秘史)、我每奏讨物件(正统临戎录)、这厮每说谎(北征事迹)等。明代中叶以后基本用“们”,正如崔世珍在《单字解》(推定刊行于朝鲜中宗二年,时当明朝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每”字条下所释:“本音上声,频也:每年,每一个。又平声,等辈也:我每,咱每,俺每,恁每,你每,今俗习 用‘们’字。”元刊本《老乞大》中的复数词尾用“每”,而在明刊本《老乞大谚解》中悉数改为“们”,清刊本《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中也一律用“们”。(未完待续)

* 本文初稿曾在2017年9月16日复旦大学汉语史国际研讨会上宣讲,修订稿在2017年12月9日单周尧教授七秩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宣讲。写作过程中得到蒋绍愚老师、邢向东教授指教颇多,杨永龙教授提供了重要资料,麦耘、朱庆之教授在讨论中也提出了有益的参考意见,谨在此一并致谢。


图书信息

《近代汉语探源》(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江蓝生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共收录作者近代汉语研究文章28篇,从内容上可分为语法、词汇和专书语言研究三部分。语法方面主要探寻虚词来源与语法化问题,其中有几篇与语言接触问题有关。词汇方面,有对具体语词的考释,也有探讨词义考释的方法和词义演变规律的。专书语言部分,是对专书语言的介绍或时代考辨,多从语法和词汇着手,有的也牵涉到语音问题。最后一篇是从传意方式的角度来讨论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禅宗语录的语言特点的。书中的文章题目多直接缀上“来源”“探源”“溯源”,有的虽无此类字眼,但内容也多半涉及考察源流,故定名为“探源”。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江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研究生院语言系教授,《现代汉语大词典》主编。先后主持修订了《新华字典》第11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历史语法与词汇,兼攻词典学与汉语辞书编纂。


作者其他图书信息

《近代汉语研究新论》

江蓝生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近代汉语研究新论》(增订本)

江蓝生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近代汉语研究新论》于2008年出版后,作者江蓝生先生又陆续有些新作,此次增订本新增的七篇论文中有四篇是词考释方面的,即:《语词探源的路径——以“埋单”为例》《说“蹀躞”与“得瑟”》《说粤语词“是但”与“乜嘢”》《台湾地区词(四则)间义考》;另有三篇是关于语法的,即:《也说汉儿言语》《构式隐含义的显现与句法创新》《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


《近代汉语指代词》

吕叔湘  著

江蓝生  补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经典著作。本书结构严密,呈现了近代汉语的指代词系统;以丰富的实例说明每一个指代词的用法和语义;用现代语言学的论证方法追溯了大部分近代汉语指代词的根,在汉语指代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代汉语虚词》

刘坚  江蓝生  白维国  曹广顺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汉语的特点决定了虚词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本书通过对30余个虚词的探讨,可以窥见近代汉语面貌之一斑,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国际中文教材词汇研究的范式 丨《汉语教材词汇研究》绪论(下)

崔希亮: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序

邢福义丨那年的棉服

唐代的元宵节 丨《唐诗说唐史》面世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