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毓智丨语音、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系统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4-08-23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语法系统的复杂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作者系统地把复杂性系统科学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汉语为切入点,不仅揭示了人类语言的诸多新属性,也给语言学未来的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视角。

今选取该书第二章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系统》一节,以飨读者。

【往期可戳☞石毓智 丨《语法系统的复杂性》




语音、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系统

文丨石毓智

(一)  语法化过程的普遍特征


语言的系统性首先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上。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实词的语法化,它往往涉及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  语音的简化或者弱化;

第二,  语义的虚化或者抽象化;

第三,  语法功能的获得与稳定。

现代汉语的实现体标记“了”是唐末宋初才出现的,它就经历了这三种变化。它的中古读音是lieu,调值为上声,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复韵母变成了央元音[ǝ],调值丢失而成为轻音。“了”原来是表达“完成”义的一个普通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动词,而它在语法化之后则只能附在其他动词后表达动作行为的实现或者完成。同时,“了”发展成为一个体标记后,使用范围大大扩大,出现频率大幅提高,表达动作、行为或者属性成为现实的抽象语法意义。类似地,英语的将来时标记be going to也经历了这些变化(Hopper&Traugott 1993)。它是由具体的行为动词“go”变成了将来时标记,意义上抽象了,而且其使用范围也扩大了。在口语里,表达将来时标记时,它常被读成be gonna,其语音形式出现了简化或者弱化。


(二)语音和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


1. 语音的变化诱发语法发展

语音与语法处于一个系统中,语音的变化会诱发语法的发展。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和新概念的增加,为了保证词汇的语音区别特征,双音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促使单音节动词和单音节补语在宾语缺省的情况下,逐渐失去其间的边界,最后融合成一个语法单位,从而使得原来出现于其中的名词宾语只能出现在整个动补短语之后。下面是中古时期的有关用例:

如上例所示,那个时期的宾语都是出现在动词和补语之间的,到了现代汉语则变成了“吹开我罗裳”“唤觉(叫醒)江郎”等。其发展的过程为,“吹”和“开”“唤”和“觉”等之间的宾语经常不出现,在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吹开”“唤觉”等逐渐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语法单位,类似于双音节的复合动词,此时宾语只能出现在其后(石毓智2003b)

现代英语语法系统的形成也是由于英语词汇的一个语音变化诱发的。根据Barber(1993),从古英语到近代英语,英语词汇的最后一个非重读音节全面丧失,而原来这个词尾的音节负载着重要的语法信息,指示主格、宾格、人称等语法关系。因为这些语法标记消失了,英语就采用两种办法来补救:一是句子语序由原来的SOV和SVO自由选择而固定为SVO一种,目的是利用语法位置来区别主格和宾格,主语在动词前,宾语在动词后,而且主宾语也不能自由省略;二是介词等虚词的语法地位越来越重要,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也就越来越丰富。也就是说,因为英语形态标记的丢失,它的整体语法特征正朝着汉语的方向发展,即主要依赖语序和虚词这两种语法手段。

2. 词汇的语音形式决定其语法表现

语音和语法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词汇的语音形式影响其语法手段上。词汇的语法表现形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概念内容,二是语音形式。汉语词汇的音节数目会制约其语法特征,以名量词重叠表遍指来说明,比如“人人”“事事”“个个”“条条”等。然而这里有一个严格的语音限制,只允许单音节的名量词重叠成双音节的,所以“架次”“嘟噜”等就没有相应的重叠式。因此,下面一组时间名词的用法就不同:

时间名词类似于量词,可以直接受数词修饰,因此可以像量词那样重叠表遍指。虽然从意义上看,“星期”也应该可以重叠,但是因为它是双音节的,不符合名量词重叠的语音限制规则,所以没有相应的重叠式。

对于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它们重叠式的最多音节数目限制是四个音节,单音节的可以重叠成双音节的(如“看看”“大大”等),双音节的可以重叠成四音节的(如“商量商量”“干干净净”等)。然而,两个音节以上的动词和形容词就没有相应的重叠式,比如可说“美化美化我们的环境”,却不能说“*机械化机械化我们的家乡”等。

英语词汇的音节数目也对其语法形式有制约作用。英语的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形态的手段,比较级加词尾-er,最高级加词尾-est;二是用词汇的手段,比较级加the more,最高级加the most。单音节的形容词只能采用形态手段,比如richer、richest等;双音节的情况比较复杂,两种手段都有;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形容词则只能采用词汇手段,比如the more beautiful、the most beautiful等。

3. 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决定其语法表现形式

汉语的语音系统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声调,二是一个音节往往代表一个最小的有意义的语素,通常对应一个汉字。所以,声调和音节是汉语语法范畴的两种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上古汉语里存在一种普遍的语法手段,即用声调变化来表达“使成”(causative)范畴(王力1989)。例如:

上例的“来”是“使……来”之意,应该读去声。现代汉语仍部分保留上古汉语的这种声调用法,比如“饮”普通动词“饮酒”,读第三声yǐn;如果表示让牲畜喝水“饮牛”,则读第四声yìn。

英语是音素语言,所以常用一个没有任何词汇意义的音位符号来表达一个语法范畴。比如英语的音素-s就具有三种功能:名词的复数标记(three books),领有格标记(John’s car),第三人称动词的现在时标记(he works now)。

一种语言的语法范畴主要采用哪种语音形式来表达,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也没有发达与落后之别,而是取决于这个语言的语音系统。英语单独一个音素[s]就负载三种语法功能,它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到底是什么用法,要靠使用语境来决定,因此很难说用音素表达语法范畴就比用声调或者音节表达语法范畴更清晰明确。


(三)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


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语言的语法特征。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差别很大,这是因为不同民族观察认识世界的视角和方式各异。语义系统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差别上,特别是概念数目的设立上,我们以与物体传递有关的动作行为的概念化来说明这一点。汉语是不分方向的,而英语是区分方向的,所以汉语的“借”对应英语的两个反义动词:borrow(借入)和lend(借出)。汉语的“小李借了老王一万块钱”就有歧义,一个意思是“小李的钱给了老王”,另一个意思则是“老王的钱给了小李”。因为汉语这类动词最常出现的句式就是双宾结构,结果使得汉语的这种结构也具有双重表达功能,既可以表示给予义,又可以表示取得义。例如:

上述两句话的意思正好相反:左边的例子表达的是取得义,指“小李从小王那里买到一辆自行车”;右边的例子则是给予义,指“小李卖给了小王一辆自行车”。

然而,英语的双宾结构则是方向性明确的,只有给予义的一方才可以用于双宾结构,要表达取得义时就要选择其他句型。例如:

结果,英语中的双宾结构只允许给予类动词进入,比如“John sold Mary a bicycle.”这句话,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而意思不变,就是“约翰卖了玛丽一辆自行车”。可是“John bought Mary a bicycle.”就不能这样翻译,因为它与汉语“约翰买了玛丽一辆自行车”的意思正好相反,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约翰给玛丽买了一辆自行车。”也就是说,英语“buy”用于双宾结构所表达的意思仍然是给予义。

汉语的双宾结构所表达的意义是双向的,既可以表达物体从主语到间接宾语位移,也可以表达相反的位移方向;而英语的双宾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则是单向的,只能表达物体由主语向间接宾语位移,而不能相反。我们认为,造成英汉两种语言的对应结构的语法功能不同的原因是其中动词的语义特征的不同,汉语表达物体传递的动词从古到今都是双向的,因而所出现的语法结构也是双向的;而英语的相应动词则是单向的,而且只有给予类动词才能用于双宾结构,因而有关的语法结构也只能表达给予意义(石毓智2004)

上面这种现象说明,一种语言动词系统的语义特征会影响其语法结构的表达功能,语义与语法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共处于一个系统之中。

(注:本文节选自《语法系统的复杂性》。)




 作者的话 

这本书是我30多年来研究语言的思想概括,属于方法理论性著作。2010年,我回斯坦福访学一年,其间参加了那里的“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组”,这是由生物学系的教授和博士生发起的,参加者有来自化学系、物理系、计算机系、心理学系、哲学系以及语言学系的师生。我深受这一交叉科学的启发,那时就认识到这将是一个新的科学思潮,将对未来的科学研究产生重要的的影响。2021年,有三个物理学家都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自己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本书反映了我这这个方面的一些初步思考。




图书信息

《语法系统的复杂性》

石毓智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该书根据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语言这种复杂系统的特性,论证语法系统的开放性、规律性和不对称性,阐释语言系统性所涉及的层次与领域,并评述认知语言学与构式语法的进步及其局限。此外,还依据历时证据确立超级构式的这一概念,这对揭示语法演化规律有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作者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语言能力合成说,并分析语言表达的创新机制、语法结构的合成性、语法标记和形式之间的联系方式、语言假设的证据、语法规律的多样性等理论方法问题。


目  录


作者简介


石毓智,1963年生,河南洛阳人。斯坦福大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硕士。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先后兼任武汉大学等院校的教授。代表作有《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10)、《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合作)、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rammar(剑桥大学出版社,2023)等。


作者其他图书信息

《汉语语法》

石毓智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共分五编,第一编“总论”,从词汇和句子两个角度,对汉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进行了梳理;第二编“结构与成分”,分析了词语的构成形式和语法结构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意义;第三编“标记与词类”,本编对标记的使用规则和词性规则做了剖析,并对一些词性的特殊用法做了重点的论述;第四编“功能范畴”,划分了句式的形式,分析了句式的具体内容;第五编“运作原理”,从语法结构的合成性质入手,总结了语法的规律和例外。此外,在书尾还罗列了所参考的中英文文献,从而提升了本书的学术品味,对语言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往期回顾 








周鹏 丨《学龄前普通话典型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理解》

《墨子》的思想

汪化云、姜淑珍 丨《杭州方言语法研究》

《韩非子》的文学成就

新书丨蒋绍愚文集(第六卷):论语研读(修订本)

叶康杰 丨《彝文文献选读(北部方言)》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