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新经济!后疫情时代,这座城市再次领跑
2020年,中国经济最大热词是什么?
毫无疑问,答案是“新基建”和“新经济”。
日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获得前所未有的政策加持。
新基建,覆盖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有别于以 “铁公基”大投资为主的传统基建,为新经济带来强大赋能效应。
面对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新基建和新经济,正在发挥举足轻重的托底效应,成为“后疫情时代”城市治理能力和创新实力的典型体现。
新基建和新经济,将带动城市格局新一轮大洗牌,谁能从中受益?
01
面对疫情冲击,一场恢复经济的全国性战役正在打响。
有城市试图刺激房地产,有城市回归传统基建,有城市对 “直升机撒钱”模式寄予厚望……
成都,再次抛出了“新经济”。
5月28日,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举行。此次发布会以“场景汇·国际消费 新新向蓉”为主题,聚焦“八大消费场景”,面向全球发布100个新场景、100个新产品和全国首个疫后新消费地图,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建设成都新场景的机会和入口。
据悉,这是成都今年举办的第三场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发布会。
从3月开始,成都每月推出100个应用场景和100个创新产品。2020年全年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应用场景和1000个创新产品,借助场景赋能,释放新经济发展机会,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鼓励创新,提供场景,创造机遇,敢尝“头啖汤”,倒逼治理能力提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抢滩“新经济”的决心可见一斑。
这背后,除了新经济对冲危机、助力防疫、倒逼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强大特性之外,还有两个大背景,让成都的新经济大动作显得备受瞩目。
其一,新基建和新消费,在恢复经济之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新消费和新基建成为主流政策,与之密切相关的新经济,无疑将成为城市竞争的主赛道。谁能把握先机,谁的动作更大,谁就能在发展中先人一步。
其二,后疫情时代,新经济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虽然我国疫情形势全面向好,但面对全球疫情形势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疫情防控势必趋向常态化,后疫情时代的政经新格局,势必对城市治理能力和创新实力均提出新的挑战。
因此,在疫情防控日益常态化的新格局下,在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在“新基建”与“新经济”日益火热的当下,成都在新经济领域推出的大动作,不仅是治理能力和创新实力的体现,更向外界传递出了非同一般的积极信号。
02
这几年,成都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瞩目。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经济增速一直位居各大城市前列,新经济蓬勃向上,高新产业飞速发展。
今年一季度,面对疫情冲击,全国GDP同比下降6.8%,而成都GDP达到3845,57亿元,同比仅下降3%,回落幅度在同类城市中相对较低。
可以说,在疫情冲击面前,成都经济表现出相当强的抗压韧性和增长动能,这与城市治理能力和新经济带来的增长动能,不无关系。
一方面,一手抓疫情,一手抓经济。成都是国内最早进行复工复产的城市之一,经济秩序得以迅速恢复。
早在2月初,当部分城市诉诸“封城封路”之际,成都就已率先将复工复产放在首位,先后出台稳定经济运行“20条”、恢复经济秩序“33条”等相关扶持政策,仅用23天,规上工业企业就实现100%复工。
这从工业企业的表现就可见一斑。2020年1-4月,成都工业增速强势转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增速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
既要防控疫情,又要恢复经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背后无疑正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
另一方面,成都新经济逆势飘红,发挥出非同一般的抗压韧性和托底效应。
这场疫情冲击,几乎所有行业都被席卷其中,只有信息服务业、线上消费、智能经济、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等依旧保持强劲增长,这些行业均属于新经济或关联行业。
成都的新经济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在现代制造业方面,2020年一季度,成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分别增长14.5%和11.2%。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倍、1.3倍、38.3%。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远程办公、线上教育娱乐等行业发展较快,1—2月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6.6%、18.9%,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3%。
可以说,新经济已经成为成都经济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更成为广为关注的城市发展新名片。
03
成都抢滩新经济,并非心血来潮。
事实上,成都一直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新经济之城。
早在2017年,当许多城市依旧在争抢传统产业之时,成都就率先将“发展新经济”作为提升城市能级、树立城市核心竞争力、把握历史机遇的城市战略。
有规划更有行动。
成都在全国第一个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2018年推出 “新经济百家企业和百名人才”工程、2019年先后发布四批次 “城市机会清单”共1500余条供需信息,2020年重磅推出每月发布“100个新产品、100个新场景”的新机制……
场景营城,机会营城,新经济营城……经过三年培育,成都新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业已成为全国新经济产业的风向标。
三年来,新经济给成都带来了什么?
据透露,三年来,成都独角兽企业从0到6,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万家,获得风险投资从40亿元增至520亿元,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
其中,新潮传媒、医云科技、1919酒类直供、驹马物流、准时达、华微电子6家企业达到独角兽标准,122家企业达到准独角兽标准,新经济正在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
这些独角兽企业或准独角兽企业,基本都是扎根于成都、成长于成都,从0到1,再从1到100,从依赖城市到反哺城市,从创造就业到创造产业链,带来强大的乘数效应。
可以说,新经济业已成为孕育独角兽的新摇篮,带动成都跻身一流“双创”城市之列。
04
事实上,新经济,给成都带来的不只是新的增长动能,还有经济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场疫情不仅让整个社会都意识到公共医疗建设的重要性,也对城市治理能力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法治文明、营商环境、治理能力、创新实力……这些看似宏大的概念,往往在关键时刻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这次成都之所以能迅速恢复经济,把握住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与新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变革动力不无关系。
在经济社会和城市治理领域,新经济给成都带来了什么?
用当地的话来说,新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推动者、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创造者、高效能治理的有力参与者。
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寻求升级之道,但在诸多产业中,新经济无疑是技术含量最高、创新要素最多、增长动能最足、乘数效应最强的一个。
布局新经济,让成都得以从传统经济跨越到新经济,在智能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等领域迅速占据行业制高点,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一。
这些超前布局,如今已经遍地开花,每一个身在成都的人都感受到新经济的磅礴之力。
最近几年,以王者荣耀、哪吒为代表的新文娱产品从成都走向世界,以医联为代表的在线医疗走在时代前沿,而智慧社区、智慧旅游、在线办公等新经济场景,在成都更是司空见惯。
同时,新经济在改变经济生活的同时,还带动城市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最近几年,成都接连荣膺“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国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新一线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首等一系列殊荣,这背后不无新经济的助力。
作为对接前沿技术、面向未来场景的新经济,本身就对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变革意识和危机意识有着强烈的诉求。
成都顺应了这一特点,将机制体制创新、营商环境变革与新经济发展相互融合,让市场说话,给企业机会,用制度供给促进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提升。
许多人说,成都是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并非没有道理。
05
抢滩新经济的城市不在少数,为什么成都能脱颖而出?
要知道,深圳有先行示范区的加持,广州重磅推出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杭州则有以阿里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矩阵,成都有什么特别之处?
成都的新经济或许不是最强的,但却是布局最早、力度最大且综合优势最突出的城市。
其一,成都综合优势突出,人才资源充沛,这为打造新经济提供坚实基础。
新经济,多数都是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以创造和创新为基本特色,这就需要充沛的人才储备、源源不断的风险资本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支撑。
成都在这方面的优势相当明显。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有着“中国第四门户”的称号,在世界城市名册中位列Beta+级别,仅次于北上广深。
同时,成都还是新一线城市的领头羊,连续5年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无论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还是生活方式多样性等方面,均位居新一线城市第一。
此外,众多国际机构扎根成都,一众世界500强龙头纷纷布局西南总部,金融实力在新一线城市中首屈一指。区域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大学生等高学历人才不断涌入,加上交通枢纽、医疗大城、工业大城的历史积淀,让成都获得不同于一般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
有人才优势,有国际化优势,有深厚的产业积淀,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新经济能在这片土地上繁荣滋长,不是没有理由的。
其二,成都是新经济的开先河者,占据先发优势。
新经济存在已久,但率先将新经济定位城市发展战略的是成都,最早系统提出新经济“六大形态”“七大场景”的也是成都,最早在全产业链布局的同样是成都。
这是先发优势,是前瞻意识也是改革魄力。敢于尝“头啖汤”的先行者,总能收到超预期的回报。
对比来看,虽然不同城市都在发力新经济,但杭州的优势在于数字经济,广州深圳的侧重点都在于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成都则将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六大形态,全部纳入发展战略当中。
起步早、布局广、产业链长、人才储备一流。正因为在这一点,在“新基建”风口来临之际,成都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这一国家战略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其三,任何产业崛起,拼底子更要拼机制。成都机制创新走在各大城市前列。
众所周知,过去各地招商引资,走的多是给政策、给扶持、给补贴的传统产业逻辑。行政主导的“政府点菜”模式固然收到一时之效,但在新经济时代,早已水土不服。
基于新经济的特殊性,成都迈出了机制变革的关键一步:让企业充当主角,通过创造更多机会,挖掘更多场景,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机遇。
同时,成都主动加速营商环境改革,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转变发展方式,给新经济发展壮大提供最好的土壤。
遍地都是机会,随时充满机遇,成都由此获得“机会之城”的美誉。
其四,给机会供场景,抓住了新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新经济崛起插上了飞翔之翼。
场景营城,这一概念由成都首创且率先得到贯彻落实,随即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
供场景,往大了说,是响应国家战略,呼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断释放城市发展的战略机会;往细了说,则是不断挖掘新经济新产品落地的场景,帮助企业捕捉产业裂变的市场机会。
网约车、共享单车、阿里云等新兴事物之所以能率先在成都落地且发展最好,正是因为当地以新经济思维提供了最合适、最接地气的落地场景,有场景自然就有蓬勃发展的可能。
据悉,成都未来每月都将面向全球发布100个新产品和新场景。这些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场景,不仅给新经济带来庞大的扩散效应,势必也对当地形成明显的倒逼效应,进一步促进城市治理能力和创新实力的持续升级。
当然,新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新场景能否得到社会认可,同样至关重要。
发展新经济,靠的不是规划,而是市场和企业。让市场充当舞台,让企业担当主角,这正是成都新经济的制胜之道。
06
新经济,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新动能,也进一步丰富了成都的城市形象。
提起广州,很多人会想到微信、网易、唯品会,提起深圳,腾讯、华为、大疆都会浮现于脑海,提起杭州,以阿里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矩阵,更是备受瞩目。
提起成都,人们会想到什么?
长期以来,成都给人的印象是旅游之城、网红之城,天府之国的惬意令许多人心向神往。
过去说起成都,人们更熟悉的是大熊猫、杜甫草堂、武侯祠这些无人不知的文化元素,但要问有什么能代表城市的知名品牌和一流企业,往往连本地人都语焉不详。
成都遍地都是文化名片,却一直缺少一张属于自己的经济名片,而新经济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说起新经济,以王者荣耀、哪吒为代表的“成都造”新文娱产品,影响力遍及全世界。
作为新晋独角兽的新潮传媒,在户外广告领域与传统龙头分众传媒已经呈现分庭抗礼之势。
参与研制出搭载“捷龙一号”运载火箭的“三星堆号”的国星宇航, 开创了中国航天“国家队”首次采用纯商业化模式执行的商业航天发射的记录。
……
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随着新经济日益发展壮大,成都将会诞生更多的独角兽企业,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经济名片。
07
新经济的崛起,是成都经济稳步向上的见证。
如今,成都不仅是旅游之都和文化名城,也是新经济之城、先进制造业大城,而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也已遥遥在望。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近年来,英特尔、华为、富士康、戴尔、联想、格力、大众等世界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成都,成为高新科技产业飞速发展的见证。
在金融方面,成都正在加速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7)发布,成都位居内地第5名、全球第74名,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四大一线城市。
在消费方面,借力新消费,成都正在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有力竞争者。2019年成都社消总额达到7478.4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在十强城市里位居第一。
这些硬核实力,无疑将成为成都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如今,中国新一轮城市洗牌正在到来。与以往不同,这场大洗牌,以新经济、城市群、抢人大战、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赛道。
显然,谁更具区位优势,谁更有创新精神,谁的治理能力更佳,谁就能抢得先机。
●封面图源:成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