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很稳!这个超大城市再一次按住疫情

凯风 国民经略 2021-12-18

文|凯风


这是超大城市与疫情的又一次交锋。

 

11月23日,成都所有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全市未出现疫情外溢、社区传播和院内感染,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满血”归来。

 

这距成都报告本轮首例本土病例,仅仅过去21天。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集水陆空交通枢纽为一体的超大城市,能在不到一个月时间,成功战胜德尔塔病毒,无疑为超大城市的抗疫做出积极探索。

 

当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当“动态清零”成为不能放弃的底线,成都的疫情防控,能为全社会提供什么借鉴?

 

01

 

自去年底以来,成都先后遭遇三场输入性本土疫情的考验。

 

虽然疫情传播速度一次快过一次,抗疫难度一次高过一次,但这三场疫情,成都全部做到了零外溢、零社区传播和院内感染,且全部不到一个月时间成功清零,全都实现了疫情防控与烟火生活并行不悖的初衷,体现出超大城市面临意外事件冲击的韧性。

 

这一轮疫情波及全国21个省份数十个地市,也是今年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涉及范围最广、传播风险最高的一次。

 

作为其中受到波及的超大城市,成都面临比一般大中城市更为复杂和严峻的考验。

 

原因很简单。成都是中国人口第四大市,2020年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城区人口规模超过1300万。


无论是人口规模之庞大,还是人口密度之高,抑或人员流动性之复杂,都远非一般城市可比。




不仅如此,成都还是国际性交通枢纽


作为“6轴7廊8通道”的国家综合交通立体网络的关键一环,由水路、铁路和航空构筑的开放的交通网络,为成都带来四通八达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也让其在关键时刻必须经受起人口大流动的挑战。


 

同时,成都还是首屈一指的世界旅游名城,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汇聚于此。


就在疫情之前的国庆黄金周,成都共接待游客1873.7万人次,位列全国三大旅游目的地之一。虽然11月已非旅游旺季,但仍有无数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无疑加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此外,作为经济最强的十大城市之一,成都制造业、服务业高度发达,承载了上千万就业人口。


城市的正常运转,不仅关乎经济增长目标,更关乎无数人的生计,任何行业都经受不起停摆的代价。

 

种种因素的存在,决定了超大城市不可能像中小城市通过一刀切“熔断”方式来应对疫情,更无法随意借助“封城”等极端手段来切断疫情传播链条。

 

一边是生命,一边是生计,横在中间的还有生活。如何实现生命安全、经济民生与烟火生活的并行不悖,才是最难的。

 

成都,率先做出了探索。

 

02

 

疫情防控,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关于抗疫,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广为流传,即 “瓷器店里抓老鼠”,如何抓住老鼠又不打破瓷器,既要按住疫情防止扩散,又要保障烟火依旧,这是对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巨大考验。

 

成都之所以能迅速控制疫情,离不开四个字:快、严、准、新。

 

快,说的是与病毒赛跑,德尔塔病毒的传播力超出想象,争分夺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长期以来,外界对于“成都速度”的印象多体现在经济领域——城市建设之快、产业扩张之猛、经济发展之强,但在疫情这种遭遇战阻击战中,“成都速度”更是不遑多让。

 

且不说成都已能做到24小时之内调查清楚一个病例的传播链条、一天就能为数百万人做好核酸检测,仅从本轮成都疫情的时间表就能看出速度有多快。

 

11月2日成都首次报告本土案例,到11月14日就无新增本土病例,再到11月23日全部中高风险地区清零,抗疫速度之快,为遏制疫情扩散贡献了巨大力量。

 

严,说的是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管理机制,划小网格、落到终端、形成闭环。

 

疫情冲击而至,最怕的是各自为政,看起来都在层层加码,但防控大网依旧存在不少漏洞。

 

相比而言,四方责任机制的明确,既能避免层层加码的弊端,又能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管理部门有管理部门的责任,个人也有个人的责任,谁出了问题谁来负责,只要形成闭环,疫情就很难再出现持续外溢扩散的可能。

 

准,说的是差异化、精细化防控机制,这是对一刀切模式的有力纠偏。

 

这次疫情中,成都推出了“红橙黄”风险点管理模式,对重点小区重点人群,非重点小区和普通人群进行差异化管理。

 

正是这种差异化、精细化的防控模式,让成都得以合理把控防疫尺度,在对中高风险区绷紧防控之弦的同时,不对正常小区过度加码,不对普通人群过度限制,从而保障了正常生活的进行。

 

新,指的是成都正在发力的新经济新场景,开始频繁出现在疫情防控中。

 

从无人机巡查到移动核酸检测车,从方舱实验室到作为疫情防控“总客服”的12345热线……诸多新经济、新技术、新场景,都开始发挥其积极作用。

 

显然,无论是快和新,还是严和准,都离不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落实到人的责任机制和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支撑这一切的,正是现代化的城市治理能力。

 

03

 

强大的医疗实力,也为成都迅速按住疫情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放开躺平之际,中国仍旧选择了“动态清零”的路线。动态清零之所以可行,除了高效而严格的防控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医疗资源和物资保障能力的支撑。

 

成都,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最令人引以为傲的不是经济总量,而是医疗、教育、文化等综合领域的支撑。

 

据悉,目前,成都拥有200多家核酸检测实验室、6个方舱实验室和1个气膜基因扩增实验室,全市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100万管/日以上。

 

如果以“10混1”方式,成都一天可覆盖1000万人次,两天多就可完成全市常住人口的核酸检测。即使按照“5混1”,3-4天也能完成一轮全市所有人的核酸检测。

 

这一核酸检测能力在全国位居前列,背后正是成都综合医疗实力的体现。

 

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院排行榜》,成都共有4家医院上榜TOP100医院,21个专科排进全国前五,位居超大特大城市前列;其中,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连续十二年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协和医院。


 

根据统计公报,2020年成都共有39家三甲医院,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 15.4 万张,卫生技术人员 19.5 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7.2 万人,注册护士9.39万人,位居全国前列。


医疗如此,其他方面的物资保障也是如此。


目前,成都日均肉类交易量在1000吨以上,蔬菜水果日均交易量在1.2万吨以上,这对于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绝对不是小数字。

 

不过,作为国际交通枢纽和国家消费中心城市的潜在竞争者,成都历来就是水陆航空货运的集聚地,经济腹地广阔,商业形态丰富而多元,根本不用担心物资短缺,更不用担心疫情之下的物价波动。

 

这正是成都面对德尔塔病毒凛然不惧的重要底气之一。

 

04

 

疫情防控是个长期战役。

 

随着疫情日益常态化,疫情防控容易从最初的群情高昂陷入疲态,容易出现厌战心理、疲倦心理、侥幸心理、抱怨心理,疫情防控难度远甚于以往。

 

成都这一轮疫情防控,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乐观从容、主动负责和守望互助的城市精神。

 

成都理工大学因疫情封校,数万人的餐饮成了问题,教师上完课又去支援食堂。在帮厨的“大军”中,不乏教授、博导的身影。

 

成都高新区某小区因风控管理被困小区的装修师傅,获得了小区妥善安置,转身当起志愿者为小区居民运送物资。

 

市民、学生和音乐人纷纷将隔离生活写成歌,一首名为《有你就不冷》的歌曲不胫而走,“度过寒风刺骨的冬夜,明天一定是灿烂晴空”,写出了成都的豁达、乐观、从容、淡定。

 

“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抱(保)住绿马(码)!”,“宁愿把脑壳睡扁,也不要出去冒险”,疫情面前,无数市民变成了段子手,一扫整个社会的紧张感。

 

……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平时以乐观、洒脱、开放、包容著称的成都市民,面对疫情迎难而上、举城同心,将城市性格中最真挚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都速度”让人惊叹,“成都温度”则让人动容。天府之国,有的不只是气候和生活上的“巴适”,还有浓浓的人情味和城市“主人翁”意识。

 

这大概就是抗疫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所在。

 

05

 

常态化防控有多难?

 

前不久,上海迪士尼核酸检测现场烟花绽放的场景令不少人感到触动。烟花与疫情防控同框,这正是常态化防控的精彩写照。

 

这种场景,不只发生在上海,在广州、成都等超大城市可谓屡见不鲜。

 

这些城市借助一流的城市治理能力、高效且务实的应急体系、强大的医疗和物资保障实力、官民同心守望互助的城市精神,为全国乃是世界千万人口大市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疫情应对之道。

 

这条路,既不是西方一些发达城市所谓的完全放开或躺平,也不是一些中小城市流行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一刀切熔断,而是让生命、生计、生活都得以安然无恙的常态化、差异化、精细化防控。

 

一刀切模式,固然能迅速按住疫情,但背后的代价不可谓不高。更关键的是,疫情在短期内很难一劳永逸,不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选项。


面对偶发疫情,我们需要的是“动态清零”的务实态度,如果每一次遭遇偶发疫情冲击就来一次“熔断”,无论底子多么厚的城市,恐怕都经不起这般折腾。

 

相比而言,常态化防控,考验的是城市的底子、内功和人文关怀。


底子说的是医疗保障、物资保障和技术支撑,内功讲的是治理能力、动员能力和发展韧性,人文关怀则是对普通市民和企业境遇的持续关注。

 

我们看到,在疫情“清零”的第一时间,成都就向全体市民发出感谢信,普通市民在宏大的政治话语中亦有一席之地;同时出台多项举措助企纾困解难,允许在特色商业街区、商圈、景区等设置外摆位等,切实缓解因疫情而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影响。

 

这是超大城市之为超大城市的题中之义。

 

乱云飞渡仍从容,风雨无阻更向前。一个城市之所以强大,不仅在于对于危机和意外的抵抗力,更在于通过化危为机创造更强的改革和增长动力。

 

有句老话说,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变得更强大。超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封面图来源:成都发布

-END-

最新城市评级:7个超大,14个特大

谁是第一座4万亿城市?

这个超级大省,正在拼命建大学

倒计时!这两个大省即将市市通高铁

最新百强医院:谁是第一医疗重镇?

终于等到!中国第四大城市群来了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