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严峻时期!疫情波及27省、过半万亿城市,稳增长面临罕见考验

凯风 国民经略 2022-05-12
文|凯风
 
这是 “抗疫两年以来最严峻的时期”。
 
01
 
万万没想到,疫情发生第三年,一众经济强市被席卷其中。
 
自3月份以来,仅仅半个月时间,全国新增本土疫情感染病例接近2万例(含无症状),总感染人数接近2021年全年的总和。


其中,疫情形势最严峻的当属吉林省,创下了武汉之后单日新增最高超过4000例的新纪录。
 
目前,疫情已经波及本土27个省份,呈现出点多、面广、频率大的特征。
 
除了正处于“发展”中的吉林、广东、上海等地之外,山东、河北、浙江、甘肃、陕西、广西、辽宁、江苏等地的疫情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来源:百度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

更值得关注的是,与过去各地的偶发式疫情不同,这一次一众万亿级GDP强市、省会城市被席卷其中。
 
上海、深圳、重庆、杭州、天津、青岛、东莞、西安、泉州等万亿GDP城市。


以及长春、沈阳、兰州、哈尔滨等省会城市,遭受的疫情冲击或轻或重,或直接或间接,不一而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深圳累计新增本土病例超过400例,上海超过800例,东莞超过1000例,青岛超过1700例,长春超过2000例,吉林市累计超过6000例……



万亿经济强市被波及,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将会远超预期。

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
 
02
 
面对史上“第二”严峻的疫情,各大城市不约而同将“严防死守”放在首位。
 
近日,深圳发布通告,全市公交地铁停运、暂停堂食、非重点企业一律居家办公、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动活动、非必要不离深、福田等5区非基本运转党政机关人员一律就地转为志愿者。


这是我国首个按下“暂停键”的一线城市,也是首个因疫情冲击而半停摆的3万亿级经济强市。
 
与深圳相比,上海虽然未达到公交地铁停运的地步,但管控手段之严,也创下了新纪录。
 
面对不断新增的病例,上海要求非必要不离沪、全市客运站停运、中小学启动线上教学、大学封控管理等。



这与此前的只封一个奶茶店的“精准防疫”形成鲜明对比,足以说明奥密克戎来势汹汹,影响之大,导致传统的抗疫手段捉襟见肘。
 
与沪深一样“硬核防疫”的万亿强市,还有东莞、西安、青岛、天津等地。
 
东莞发布通知,全市公交、地铁暂时停运。全市小区、村(社区)一律实行围合管理,工厂、产业园区实施全封闭管理等。


东莞疫情防控向深圳看齐。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城市均位于外防输入的最前线。
 
西安则在这一轮疫情爆发之初,就果断通告,所有人员非必要不离市,乘坐地铁须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这显然是吸取了去年底因疫情扩散而不得不仓促封城的教训。
 
青岛则要求全市所有餐饮单位停止堂食。
 
3月以来,青岛新增案例仅次吉林省,不仅面临多条传播链条袭击,而且部分疫情链条迄今传染源头仍不明确,不过集中于莱西市,疫情势头已有明显好转。
 
在万亿城市之外,还有一众地市将封城或准封城作为直接应对手段。
 
吉林省在长春、吉林两市“封城”之后,再次出台新政,禁止吉林省人员跨省、跨市州流动。

 
河北廊坊市发布通知,严格实行全域封控管理,严格实行居家隔离。
 
山东淄博市桓台县首次提出“四个静止”的新概念:全县实行人员静止、居家静止、原地静止、原岗位静止。


……
 
一众城市动了起来,“社会面清零”可期。
 
03
 
我国内地共有24个万亿GDP城市,目前超过一半城市被疫情波及。
 
这与过去的多轮疫情形成了明显区别。
 
无论是2020年初的武汉疫情,还是后来偶发的石家庄疫情、广州疫情、南京疫情、郑州疫情、西安疫情、天津疫情等,影响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除了武汉、西安之外,均未走向最无奈的封城模式。
 
换言之,过去几轮疫情,即使采取封城等极端举措,影响的多是一城一地,而全国性的生产、生活、经营等活动畅通无阻。
 
这正是常态化防疫的优势所在。借助动态清零模式,我国供应链率先恢复,出口不断井喷,经济复苏走在全球前列。
 
然而,这一次,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和免疫突破能力,让超过一半的经济强市席卷其中,更不乏以上海、深圳、东莞为代表的工业大市,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远超过去。(参阅《2021年,全国TOP50城市GDP排行榜》)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遭遇疫情明显冲击(单日新增超过10例)的万亿城市,GDP总量超过全国的1/5。


如果再加上吉林、河北、辽宁、广西、甘肃等受疫情影响相对突出的省份,受影响地区GDP规模占比超过全国的30%。
 
显然,如果这些地市不能迅速遏制疫情、势必拖累一季度全国GDP增速,进而影响到全国年度5.5%的GDP增速目标。
 
毕竟,严禁流动或限制流动,直接冲击的是消费,这让原本就亟待提振的内需,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工厂、园区封闭管理,则会直接影响到工厂的正常生产,甚至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带来一定冲击。
 
据媒体报道,富士康深圳工厂、蓝思科技东莞工厂、丰田长春工厂等众多企业,因疫情暂时停工或限产。
 
更不用说,不同地市之间在人员流动方面设置了重重障碍,就连都市圈内的各大成员城市也都互设流动门槛,无论是经贸往来还是社会交流,都呈现收缩之势。
 
稳增长,再一次面临疫情反弹的考验。
 
04
 
疫情,何时能结束?
 
面对“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的舆论之问,张文宏态度极为明确:

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

 
这真的只是一场“倒春寒”?
 
在张文宏看来,虽然这场疫情来得很突然,但与原始病毒和德尔塔相比,有了多个明显的变化。


一是,毒力降了。奥密克戎的毒力大幅降低,在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
 
二是,疫苗是有用的。在国际上的病死案例中,多数为没打过疫苗、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免疫功能正常,打过疫苗的,无论是何种疫苗,只要是加强过的,基本上都没事。
 
三是,我们仍不能躺平。因为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四是,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防范策略:老年人第三针接种、更好的疫苗与疫苗接种策略、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居家检测试剂、分级诊疗策略、居家隔离等等。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对奥密克戎太过恐惧,更不必对抗疫的前景太过悲观。
 
但是,谁也不敢轻易放松,更不敢随意躺平。
 
毕竟,在14亿人的庞大人口基数面前,在全民谈疫情色变的社会氛围下,再低的死亡率,都会造成大规模的医疗挤兑,带来相当规模的死亡数字。

当然,面对新的疫情形势,无论是观念,还是防控手段,都有待更新。
 
05
 
动态清零不动摇,经济何去何从?
 
在保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的同时,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无疑是摆在台面的一道难题。

2022年,我国GDP增速目标为5.5%,这一数字超出机构预期。

然而,各大省份的GDP增速目标,普遍超出这一标准。


然而,今年,我国经济本身就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再叠加地缘冲突与疫情反弹,今年要实现5.5%的增速目标,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许多人不理解GDP增速为何如此重要,经历了40多年高增长的我们,很难理解经济停滞的代价。
 
GDP增速的高低,关乎的不只是地方政府的面子和财政,更关系着就业、收入、公共投入等等。
 
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作为支撑,很多事情都不是不能的。
 
所以,2022年,我国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作为全年的总基调。面对疫情,如何稳经济、稳增长,无疑变得更为复杂。
 
尤其是,这一波疫情将上海、深圳、青岛、天津、东莞、西安等经济强市席卷其中,波及了众多千万人口大市,影响到消费、商务、工业等方方面面,背后的经济代价,不能不予以考量。
 
因此,在不放弃“动态清零”目标的前提下,尽快实现社会面的清零,保障工厂生产秩序和居民生活秩序,显然是第一位的。

-END-

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首部城市著作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可点击图片查看

全国TOP50城市GDP排行榜

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揭榜,20城被委以重任

41市聚齐!中国最大城市群GDP揭榜

新一轮“双一流”大学,这些省市是最大赢家

严控撤县设区!大城市扩容梦碎了?

长三角,也开始“东北化”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