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人口争夺战,谁是最大赢家?
文|凯风
人才,关乎未来。
近年来,随着人口总量趋于见顶,叠加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趋势,全国人口格局迎来新一轮大洗牌,人才竞争愈发白热化,几乎所有城市都被席卷其中。
过去一年,谁是全国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
01
2021年,全国净增人口仅48万,创下40多年来的新低。
这意味着,全国范围的人口竞争,正在从“来者有份”变成零和博弈,不是所有城市常住人口都能保持持续增长。
过去1年,谁是人口增量最多的城市?
可以看到,只有武汉、成都、杭州、西安4城新增人口超过20万,而广州、深圳等传统人口增长重镇普遍回落,而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区则出现了负增长。
武汉之所以拔得头筹,背后有其特殊性所在。
这是后疫情时代的人口回流,2020年的疫情一度让武汉流失大量人口,随着疫情受控、经济恢复,常住人口开始回流。
换言之,武汉常住人口暴增百万以上,是疫情扰动的结果,并非常态,很难保持每年上百万的人口增量。(参阅《中部人口第一大城,再次“易主”了》)
在常态化城市中,成都以24.5万的人口增量,超过北上广深,以及杭州苏州西安等城市,位居前列。
事实上,这不是成都第一次在人口争夺战中崭露头角。
过去10多年来,借助强劲的人口吸引力,成都常住人口规模从2010年的1511万(含简阳),跃升到2021年的2119万,年均人口增量达55万,仅次于深圳和广州,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成都拔得头筹,是国家战略、城市能级、产业变迁等众多因素助推的结果。
过去10年来,成都获得了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倾斜,成为国家战略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除了历经20年而不辍的西部大开发之外,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综合交通网络、西部陆海新通道、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战略的落地,成都城市能级获得空前提升。
同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背靠四川作为全国人口TOP5大省的优势,成都借助庞大的人口腹地、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全国产业转移和国内大循环的重镇,这又进一步带动劳动力人口回流,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成都还是这一轮人才争夺战的先发城市之一。
早在2016年,成都就率先出台人才政策,史无前例推出大学生“零门槛落户”新政,随后又借助人才补贴、共有产权房等政策利好,将人才争夺战推上新高度。
借助这些利好,成都常住人口得以迅速迈过2000万大关、城区人口迈过千万门槛,跻身GDP、城区人口“双万”城市之列。
02
作为全国经济第7大、人口第4大城市,成都向来以强区频出、腹地广阔、宜居宜业而著称。
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达2119.2万,相比2020年新增24.5万,与2010年相比大增607.3万。
短短10来年,成都增加了一个南充或襄阳的人口体量。
这2100多万常住人口,分布在20个区、县、县级市中。
那么,谁是成都人口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以相对权威的第六次(2010)、第七次(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进行剖析。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年,成都新增人口582万,仅次于广深,位居全国第三。
从绝对增量来看,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5个区分别是:双流区、新都区、郫都区、龙泉驿区、温江区。
而从增幅来看,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5个区分别是:温江区、双流区、新都区、郫都区、龙泉驿区,其中温江、双流、新都三区增幅超过100%。
数据显示,温江区常住人口从45.7万跃升到96.8万,增幅高达112%,位居全市第一。
随着人口不断涌入,温江区常住人口离百万大关只有一步之遥,即将成为成都第9个常住人口破百万的大区。
不难看出,无论是绝对增量还是增幅,温江都位居第一梯队,成为成都人口竞争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常住人口变化衡量的是区域整体的人口吸引力,以户籍人口变迁来衡量的落户率,代表的则是居民的长期定居的意愿,尤其是高学历群体的安居意愿。
从户籍人口变迁来看,温江的净落户率同样位居全市前列。
2021年,温江全区户籍人口为55.58万人,相比2020年新增2.65万人,增幅为5%。而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相比,增幅则高达50%以上。
横向来看,温江户籍人口的净迁入率位居全市第二。
数据显示,2020年,温江区户籍人口迁入率为40.03‰,迁出率为11.08‰,净迁入率为28.95‰,在全市遥遥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在温江吸引到的人口中,高学历人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目前,温江区现有人才总量32.7万,相比5年前翻了一番,相比10年前增长2.2倍,其中不乏205名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领军人才。
各类人才纷至沓来,让温江成为成都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创新重镇。
03
在成都,说起温江,可谓无人不知,“金温江”之名广为流传。
金温江之“金”,在过去更多就生态环境而言。温江地处“天府之国”腹地,多条水系穿境而过,历史悠久,土地丰饶,林木葱茏,因此近年来又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主阵地之一。
图源:成都国土空间规划2035征求意见稿
时过境迁,在城镇化、工业化的时代浪潮中,生态意义的“金温江”招牌愈发弥足珍贵,而经济、产业、教育以及投资环境上的“金温江”之名,日渐熠熠夺目。
生态、经济、产业、教育、投资环境……这让温江成为成都乃至四川最具人才吸引力的经济强区之一。
这些要素中,生态环境属于“加分项”,经济、产业则是根本支撑。
城无产不兴,产无城不立。强劲的经济、一流的产业,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基本盘。
从经济上看,2021年,温江GDP达688.13亿元,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虽然经济体量看起来不大,但短短几年间,温江GDP连续跨越三个百亿台阶,增速之猛,位居全市前列。
与经济总量相比,温江最受瞩目的产业“招牌”,当属成都医学城。
成都医学城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揽获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最具潜力生物医药特色园区”等荣誉,更是因为这是成都乃至四川参与国际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竞争的主要平台。
生物医药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武汉等城市纷纷重点布局,作为西部产业高地的成渝双城经济圈自然也不例外。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变化 来源:赛迪顾问
温江的成都医学城,承担的正是这一重任。
早在2015年,温江在全国率先提出“三医融合”的新概念,打造集医学、医药、医疗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高地。
几年过去,温江可谓硕果累累。
目前,成都医学城,已吸引200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6家,上市企业49家,聚集国家级研发中心7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44家、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17家,拥有国家级孵化器3家……
随着“三医融合”日趋成熟,以药明康德、罗欣、科伦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来到温江落户,进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日益完善,温江也得以成为西部最大的三医创新载体集群之一。
每一个支柱产业,每一家龙头企业,每一个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都是人才吸引力的关键“筹码”,也是从 “抢人”到“留人”的重要支撑。
04
温江的优势,不只在于产业。
近年来,以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发达省份“拼命”建大学、抢大学,试图补上高等教育的短板。
大学竞争的背后,正是人才之争、创新之争和未来之争。
温江在这方面恰恰具有显著优势。
日前,教育部发布第二批双一流大学名单,四川共有8所高校入围,总量位居西部地区首位。(参阅《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出炉,这些省市是最大赢家》)
这8所双一流高校,有一半位于温江或设有校区,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永宁校区,规划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
高校,向来是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载体,更是孕育高新产业的温床。
不过,全国“大学城”不在少数,许多地方坐拥一流高校却无相应的产业作为支撑,无法将高校优势化为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从而实现“1+1>2”的效应。
温江,在这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校地企”合作。
所谓“校地企”合作,说易行难。毕竟,学校、地方、企业,三方利益极为复杂,而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等,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过去几年,温江“摸”出了一系列成熟经验,留住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关于三方定位,温江极为清晰地将“政府给场地、高校出项目、企业来运营”的理念贯彻到底,先后与电子科大等高校共建3个大学科技园、1个创新创业园,实现了人才就地转化。
关于最为核心的科研创新,温江出资1000万支持川农大、成都中医大顶尖人才团队建设,助力获批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打破全市13年来“零增长”局面,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92个、公共技术平台42个。
关于最受关注的产业协作,温江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打造了中医大健康谷创新创业基地,同时联合社会企业,整合各类资源,推动成果转移转化。
关于最复杂的利益机制,温江更是首创“无限期分成”利益链接机制,对招引项目落地的院校给予30%地方经济贡献奖励,这就相当于通过利益共容机制,将高校“拉”入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战略中。
……
显然,任何一个高校集聚区,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优势,唯一的悬念就在于如何将这些高端要素资源与经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释放出人才竞争的最大潜力。
这方面,温江经验值得关注。
05
抢人不难,难的是如何留住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放开大城市落户门槛已经成为政策共识,“零门槛落户”呈现遍地开花之势,仅靠松绑落户,所能带来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弱。
当几乎所有城市都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在经济产业之外,究竟靠什么才能吸引到更多人才?
这背后,营商环境显然是第一位的,而对人才的呵护则是不可或缺的“锦上添花”之举。
成都是全国城市治理和营商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素来有“企业来了就不想走”的美誉。
作为中心城区之一,温江区更进一步,将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而且以“一把手”带头抓“第一资源”作为人才工作主导方针。
除了法治化、国际化等营商环境建设之外,温江区还探索出几个颇具特色的新理念和新动作:
一是综窗改革。
过去办事,为一个文件可能要跑N个部门,成本高昂。为此,一些地方成立“马上办办公室”,然而事倍功半。
事实上,问题的核心不是能不能马上办,而是能不能减少不必要环节,让民众少跑路,这正是“综窗”改革的由来。温江梳理了500多项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实现了“一窗办多事”、“一件事一次办”等成效。
二是“乙方”思维。
众所周知,在商务关系中,甲方往往是支配者、需求者、指挥者,而乙方则是服务者。所谓“乙方”思维,显然导向的是政府的服务意识,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立足于“乙方”思维,温江区主动在审批服务中做“减法”,而在提醒服务、上门服务上做“加法”,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为居民解决后顾之忧。
三是“人才气候”。
气候通常是就自然环境而言的,但在人才竞争的背景下,所谓“人才气候”,导向的是三大环境:温馨美好的营商环境、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礼遇人才的社会环境。
可以说,有产业优势、教育优势、创新优势、政策优势和营商环境优势,温江打造成为人才高地,并非难事。
06
随着人口总量趋于见顶,全国人口争夺战进入新阶段。
与过去相比,强省会崛起、中西部回流、大都市圈聚集,正在成为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与众不同之处。
成都,恰恰是三大趋势的受益者之一。而借助成都的区位与战略优势,温江有望在全省首批人才工作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标杆。
目前,成都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100万,逼近北京,未来还有多大的增长空间?
根据成都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人,考虑人口流动性和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按照规划城市人口上浮20%配置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未来10多年,成都至少还有接近300万的人口增长空间。作为最具吸引力的城区之一,温江未来的人口增长潜力不容低估。
然而,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不仅是区域之间,更是城市之间乃至省域之间的竞争,温江下一步何去何从?
从政策导向上看,无论是城区、城市还是省级层面,都将人才工作作为第一要务。
于省级而言,人才强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于市级来看,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则是城市能级持续跃升的不二选择。于温江区来说,则被赋予了“建设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的重任。
面向未来,温江区将“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等并重,人才工作,作为当地的“一把手”工程而备受瞩目。
对于温江来说,做大支柱产业是根本,做好“校地企”三方协作是关键,搞好营商环境是重要抓手,而营造一流的“人才气候”是关键优势。
这些举措,生动体现了9字理念:
以产立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
只要不断夯实人才战略,以“人城产深度融合”为依归,在不远的将来,温江有望会成为成都乃至四川人才强省的“头雁”。
封面图来源:成都发布
-END-
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首部城市著作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可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