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推荐 | 李镇西: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让孩子读书,自己却不读书
精彩导读
有一句话讲得很好,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教书人不读书,要孩子读书的人也不读书”,这是现实。
作者简介
李镇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要超过学校教育
李镇西的女儿本科上的是四川大学,大学期间曾到巴黎大学交换,在那边成绩也很出色。后来她又到香港去读了研究生,现在工作也不错。在我们看来,他对女儿的教育无疑是很成功的。
李镇西个人觉得评价女儿是否优秀,要看以怎样的标准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她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确实很优秀,老师对她的评价是找不到什么缺点。
但是,她也并没有上特别名牌的大学,也没有在哪个领域出过什么专著,更不像蒋方舟那样获得了很多奖项。
他觉得要评价一个人优秀或者幸福与否,要以TA的个人体验为主。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他女儿肯定是很充实很快乐的,她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他教育女儿的经验不是一般普通家长能复制的。因为他在成都最好的中学之一教书,他从来不忧虑她能否考上重点中学。
在女儿的中小学时期,那是1990年代末,班上就已经有人去报各种辅导班了。他女儿小学三年级时数学其实比较弱,但老师仍鼓励她去读奥数辅导班。他也让她去上了一个学期,但女儿根本做不好那些题,后来他就没让她上了。
他怕女儿因为解不了奥数题,自信心会受挫,自卑感太可怕了。我们经常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却不知道分数可能会给一些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
李镇西对女儿主要是以鼓励为主。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当作天才,看见别人考99分,他的孩子只考了98分,可能就不高兴了。
但李镇西不一样。他女儿也跟他讲过,她说,爸爸你每次跟别的家长相反,考差了不批评我,还祝贺我。
女儿小学第一次考语文得了76分,李镇西说祝贺你,希望你下次能考77分。后来读高中,也有一次考得不好,他也跟女儿说,太好了,祝贺你终于找到问题了,下次你就可以考好了。
李镇西一直有个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超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当然相当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一个孩子是否有教养,出门在外是否懂礼貌、讲卫生,言行举止是否得体,都跟家庭教育有关。
比如一个孩子见到长辈就说“叔叔好”“阿姨好”,在公交车上也会主动让座,我们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肯定不会问这个孩子是哪个学校的,班主任是谁,而是会说这个孩子的家教真好。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满嘴脏话连篇,粗俗不堪,我们肯定也会说是家长没教育好,而不会说是班主任没教好。
而且据他多年的观察看,很多学习成绩拔尖而且很有教养很好的人,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家长培养出来的。
2
最好的家庭教育
其实就是父母的言行举止
李镇西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还重要,那他是怎么教女儿的?
李镇西很忙,也从来不专门花时间去教育孩子。
而有些家长觉得,搞好家庭教育得花大量的时间,所以有些妈妈会当全职妈妈,专门在家里相夫教子。
他觉得不应该这样,父母双方该上班就正常上班好了,因为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取决于父母为孩子营造的生活环境。可以说,父母的所作所为甚至每一句话都是家庭教育,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假如家长都很善良,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不卑不亢,那么孩子肯定也会一样,这是言传身教的。
有一句话讲得很好,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教书人不读书,要孩子读书的人也不读书”,这是现实。
“教书人不读书”说的是老师,现在有多少老师在课外有读书习惯?“要孩子读书的人也不读书”说的是家长,有多少家长喜欢读书?
他一直觉得,如果家长想要孩子读书,首先得自己把书本捧起来。很多家长总是不自觉地把教育孤立起来,比如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做作业,他自己却在一边打麻将,而不会想到要给孩子做个好示范。
还有的父母经常吵架,相互间脏话连篇,这样的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说脏话,完全是讽刺。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家长要做孩子无声的榜样。但好的家庭教育并不意味着家长一定要有高学历。
比如袁隆平的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袁隆平在回忆文章中说,是父母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勤劳,什么是善良,这并不是他父母嘴上告诉他的,而是做给他看的。
现在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只是在家里抓孩子的学习,而不管其它,觉得除了成绩之外其它都是虚的。
这些年家长们又开始抓孩子的特长教育,要他们掌握琴棋书画,其实落脚点还是在所谓的智育上,为了升学加分,这是不够的。
3
素质教育的提法
像“甜糖”的说法一样荒唐
李镇西认为最早的教育就是德育,也就是人格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堆砌。”
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怎样的呢?他认为已经出现了最可怕的情况,内涵本应丰富多彩,关注人格和灵魂的教育,现在只剩下两个字——刷题。
美国有一个教师叫雷夫,他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中国很畅销。雷夫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多次到中国来,有一次他在广东作报告,因为搞不懂素质教育是什么意思,就叫在座的老师解释。
有个老师告诉他,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把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于教育中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雷夫说他还是不懂,李镇西当时就给他做了一个至今仍让他感到得意的解释。
他跟雷夫说,素质教育就是教育。他打了个比方,糖本来是甜的,但有一种“假糖”,它不甜,所以我们去商店买糖的时候,要特意说明,给我称一斤“甜糖”,必须加一个“甜”字。
但事实上,这个“甜”字是不应加的。就好比我们把盐和醋说成“咸盐”和“酸醋”,这种修辞是多余的。
回到教育上,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比如因材施教、主动学习、人格成长、灵魂进化等,哪一条不是教育本应有的内涵?
但因为中国的教育只剩下“刷题”二字了,所以我们才必须要提醒人们,教育是要讲素质的,不能只讲知识,于是就创造了“素质教育”这个词。素质教育的提法,就像“甜糖”的说法一样荒唐。
现在的家庭教育已经变味了,就连“家教”二字的含义都发生了改变,它指的是家庭教师。
孩子成绩要是不好,就找个家教来补习一下。但在以前,“家教”二字是家庭教养的简称。要是被别人骂“没家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因为过去的“家教”指向人格,而现在的“家教”指向知识。
这个词含义的改变,说明我们的教育概念已经发生了畸形的变化。李镇西经常说要重新恢复“家教”的本义,并不是要排斥知识和学习,而是想强调对孩子品德的重视。
最近看电影《奇迹男孩》时,李镇西流泪了。在电影中,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家人给了那个孩子的自信、善良、爱、博大、坚强。
假如没有那样的父母和姐姐,这个孩子真的就毁了。对这个孩子而言,他可以没有学校教育,但不能没有家庭教育。
推而广之,这个道理同样重要。如果家长能把这个道理想明白,焦虑肯定会少一些。
当然,就目前的社会情况而言,不仅要做好家庭教育,还要让学校教育得到改善,多管齐下,孩子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4
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开始自己洗碗
李镇西给学生家长布置过这样的作业,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开始自己洗碗。包括在中考、高考期间,家长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用接送孩子。
有些家长在高考期间会特意给孩子做鱼,说,你赶紧吃,补补脑,你说这会给孩子多大压力?
现在整个社会都觉得高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经常看到有交警为学生开道的新闻。如果不是出现了特殊情况,这其实是没必要的。
5
最担心女儿不自信
最骄傲她善良和酷爱读书
李镇西认为理论上,他最担心孩子的品质变化,怕孩子没有教养。但在实际生活中,他又从没担心过这一点。
他真正比较担心的,是孩子对自己不自信,所以他一直很鼓励孩子。
女儿让李镇西骄傲的事,一是她很善良,二是她酷爱读书。
他女儿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现在工作了,业余也还会读很多书,而且不少是跟她的专业无关的。
李镇西的女儿是学建筑的,但会读有关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书,会了解东亚文化,还对古希腊文明等很感兴趣。他觉得一个人还是要多读书,读书不一定是为了职业所需,而是为了让灵魂更饱满。
李镇西没有刻意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就是创造了一个爱读书的家庭氛围。他们家的书香气很重,他父亲去世比较早,他母亲是个老师,他爱人的父母也都是老师。
李镇西女儿的外公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女儿很小的时候,外公就给她讲各种故事,带着她一起读书。他本人有时候也会给女儿讲故事,陪她一起读书。
现在有些人说,要培养孩子读书,每天规定他们读多少页,李镇西从来没有这样要求女儿。但他女儿从小就有个小书房,其实也不是专门的书房,就是她的卧室,里面有很多书而已。
李镇西一直觉得,家庭教育没有纯粹的技巧和方法,更多的是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去感染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除了知识分子之外,估计多数都没有阅读习惯。但他们又很希望孩子喜欢阅读,根据这种情况李镇西认为家长要现在就开始读书,做孩子的领读者。他在学校常给家长讲,家长至少可以读这么几类书:
第一,有关家庭教育的书,这类书基本都很通俗,而且针对性强;
第二,跟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给孩子树立一个在专业学习上孜孜不倦的榜样,要掌握该专业国内最领先的前沿理论或技术创新;
第三,读孩子喜欢读的书,比如曹文轩、杨红樱等人的儿童文学著作,这样就可以跟孩子有共同交流的基础;
第四,还应读一些文史类的书,比如最近《无问西东》上映,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西南联大的历史,那是很遗憾的,那你可以去读读《南渡北归》等著作。
李镇西从来不会专门找时间跟孩子聊读书,只是在饭桌上,或者放学回家的路上简单聊聊。
寓教育于日常,在不经意之间就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