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脑科学教你如何引导情绪不稳定的孩子
面对情绪波动起伏大的孩子
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以科学角度解释孩子为什么爱发脾气?
如何利用脑科学引导孩子认知情绪 ?
首先一定要有一个正确认识, 情绪不是心情而是一种大脑反应 。
情绪是动物(包括人类)的基本能力与本能表现。根据脑科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大脑并不是只与智商(IQ)能力相关,它更掌管着思考、感情、行为、动作、身体各种感觉功能,而情绪绝非是一种无以名状的心情或感觉,而是经由大脑运作时理性与感性交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及表现,而情绪更是一种帮助生存的机制,让人类得已远离险恶、避凶趋吉的能力。
人体大脑与情绪
感受的深度关联
从大脑结构及功能再进一步探究,便不难发现情绪与大脑之间的关联性。大脑又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其构造及功能可分为四个部分:前脑、中脑、后脑、脊椎。
前脑(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及中脑(下视丘),即是掌管人类情绪在大脑中的反应及对外行为表现的关键区块。
前脑又可称作大脑半球,主要与人类的情绪感受生成有较大关系。若再向下细分其内部构造时,又可将前脑分为理性中心的大脑皮质以及情绪中心的边缘系统。
额叶是情绪调节及
控制的重要角色
前脑可再往下细分成四叶,分别为额叶、颞叶、顶叶以及枕叶,每一叶的功能及特性各有不同,其中额叶占据大脑皮质最大的面积,它可说是脑部的执行中枢,具备大脑的理性作用功能,且负责支配脑部的执行能力。
根据1848年美国铁路工人大脑前端被铁棍穿过,导致额叶受伤的病例中,研究人员发现病人虽然大难不死,但在康复后却有很明显的性情及人格改变,甚至变得较为激动、暴戾,而透过这样的例子更显示出,额叶在人类情绪的调节及控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边缘系统是产生
情绪的大脑中心
早在1937年康乃尔大学解剖学教授巴贝兹就已经提出这样的说法。当时研究人员透过狂犬病的病人案例观察发现,患有狂犬病的病患在大脑的海马回部位受到破坏后,导致病患总是有强烈的情绪表现(象是恐惧、惊吓、愤怒⋯⋯等),而这样的结果更促使研究人员推论,包括海马回在内的边缘系统,可能是情绪的主要神经回路。
边缘系统越小,情绪越容易受大脑控制
所有哺乳动物皆有边缘系统,不过随着演化进展可以发现到,越高等的哺乳类动物其边缘系统在大脑所占比例较小,而这也显示出其情绪反应更能够受到大脑的控制。
下视丘为原始情绪的脑
除了调节情绪的额叶以及情绪产生的边缘系统外,位于中脑的下视丘也是大脑控制情绪本能反应的另一关键处,它除了能控制原始情绪反应外(象是接收到电击刺激引发的情绪高亢现象、因为恐惧而产生的「战或逃」心理⋯⋯等),亦是自律神经系统的管制中枢。
由于下视丘与脑垂体(内分泌系统)相连,一旦接收到刺激及压力时,便会经由内分泌系统调节身体功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迁,而这也是人体大脑中产生情绪反应的重要管道。
别再说孩子无理取闹了,情绪是大脑缜密转化的讯息。大脑究竟是以如何的机制让情绪在脑中流动,进而透过表情、身体、行为产生反应呢?
不管是成人还是幼儿,大脑中任何的情绪反应都非凭空而来,而是透过大脑视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讯息后,经由大脑结构中额叶、边缘系统以及下视丘缜密且相互的运作后,透过大脑判断将接收到的讯息进行转化、判断后而生成的一种反应表现。所有的情绪反应在我们的大脑中,又可以区分成身体反应(直接反应)以及情绪感受(间接反应)两大历程。
下视丘主导身体反应
由下视丘(本能中心)主导的身体反应,我们又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情绪历程,其分别控制紧急应变时应用的自主神经系统,以及长期应变时应用的内分泌系统。林昱志治疗师表示当人体遇到危急状况为了要生存时(象是快要跌倒、陌生人靠近很紧张时⋯⋯),大脑中便会透过视丘让感觉皮质接收到这些刺激后,直接在边缘系统中产生的反应传达至下视丘,直觉性地做出一些身体反应(比如哭泣、颤抖、瞳孔放大、心跳加快⋯⋯)。
边缘系统+前脑额叶=管理情绪感受
人体中长期应变的内分泌系统,会在处于高压的状况下(如课业压力、工作压力等),透过内分泌系统产生一些情绪反应(象是皮质固醇分泌的上升导致焦虑感出现)。情绪感受并不像身体反应一般直接由边缘系统判断,而是必须透过边缘系统(情绪中心)与前脑额叶(理智中心)的参与,目的是为了抑制及控制原始情绪。
脑科学研究更在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们大脑中的边缘系统与前脑额叶之间来往的神经路经,前者比后者来得较宽顺,进而推论出大脑的功能设计可能比较偏袒情绪,故人类往往倾向于感情用事。
关键21天脑科学情绪养成
···
1.依循宝宝的情绪来引导
由于宝宝的脑部并非一出生就发展完整,因此他们的情绪发展正如他们不同阶段的行为认知一般,都是依循不同的生长阶段采以渐进式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刚出生对于手脚、头部的控制,到七、八个月后开始学爬、学走,甚至再到大一点则开始出现学说话、辨识颜色⋯⋯等认知。
而对于满足感(如吃饱后的愉悦情绪)、厌恶(尿布湿了的不适感受)等情绪,在刚出生的新生儿身上,我们便已经会能够察觉这样的情绪感受。
当然随着宝宝成长阶段的变化,孩子大脑中的情绪也会从基本的喜欢与讨厌,慢慢随着所遭遇到的经验,产生出较高层次的感受及认知象是妒嫉、自信⋯⋯等。
因此若要引导孩子从小就有良好的情绪发展,我们首先就是要根据孩子的情绪发展里程进行引导,因为当他们自然产生某种情绪时,他们的大脑也才会开始明白如何去处理或控制,如此一来才不会在引导情绪的过程中,让亲子陷于永远达不到理想状态的紧张漩涡中。
2.适量的感官刺激才有效
当爸妈要训练孩子大脑对于情绪的控制时,我们首先要先观察孩子的生长发展是否按照一定的历程在进行。由于情绪与大脑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当孩子的生长发展处于一定的步调及阶段中时,情绪发展也相对处于稳定。
0~3岁阶段正是孩子大脑发育的最重要时期。也是引导孩子脑中情绪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可以透过给予大脑不同的感官刺激,象是透过五感的感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促进大脑接收这些外在的刺激,进而帮助脑中的神经连结相连产生出不同的回路,让大脑能够藉由外在的经验创造并理解出不同的反应及感受。不过提醒爸妈在进行这样的刺激及引导时,千万别因为求好心切,而给予孩子超龄或过度的刺激及感受。
由于大脑并不是透过无间断地刺激反应来产生有效的神经回路,最佳的引导方式应该是随着孩子的生长状态,给予最适当的刺激反应才是助有助于大脑发展的方式。
3.正向经验有助情绪发展
若孩子经常处在负面的情绪状态中(厌恶、焦虑⋯⋯等),除了会影响他们在学习上的专注力导致学习成效下降外,当孩子再大一点时,不良的负面情绪更会影响到未来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上。
我们要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脱离脑中的负面情绪感受呢?其实这并非是难事,建议爸妈从建立婴儿规律的作息本位开始,到孩子再大一点时,则透过稳定的亲子陪伴互动,如:每天都有与孩子的专属时间、一起阅读绘本故事书⋯⋯等。
连结安全感,甚至是带着孩子面对负面情绪,一同创造正向经验及感受(如:厌学的孩子,爸妈可透过一起陪读的方式,并一同分享上学的有趣经验⋯⋯等),透过这样的方式是让正向的感官刺激,覆盖原先大脑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回路,重新建立一个快乐的情绪回路。
科学证实当孩子大脑中产生许多快乐的情绪时,内部则会开始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它会促使我们的脑神经将快乐、兴奋等情绪进行传递,如此一来便能够让总是不安、焦虑的孩子情绪稳定外,也能够使得易怒的孩子不至于因为小事情而感到愤怒,此外孩子的专注力也会因这些快乐多巴胺而提高许多。
4.建立好情绪请给足21天
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成因很多,除了他们的先天气质与性格有所影响外,更多时候孩子产生坏情绪的原因,其实更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更是息息相关。
家长们在进行情绪的引导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先厘清大脑在建立一个新的情绪回路,甚至是学习情绪处理及控制时,它并非是一项速成的能力,而是需要至少21天的累积养成才能够被建立,因此在进行孩子的情绪引导时,我们绝对要给足孩子时间累积及学习。
当孩子对于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他们的脑中便会产生出负面的情绪,一旦爸妈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进而满足后,当下一次孩子也为了相同的原因而开始产生负面情绪时,当爸妈无法再一次依照他们的想法满足时,这样的负面情绪就会变得更加剧烈,此时则很有可能促使爸妈再一次通融,而这样的恶性循环便会使得坏情绪能量增强,长期下来反而让孩子更难被引导及改善情绪。
此外在面对幼儿的情绪引导时,爸妈对待孩子的教养态度请务必一致,任何一方绝不能够因为害怕孩子的耍赖及吵闹,而随意通融或更改原则
5.说出口教孩子认识情绪
当我们希望孩子能从负面情绪(哭闹、生气、耍赖⋯⋯等)转向正向情绪(愉悦、开心、理性⋯⋯等)时,爸妈若是以硬碰硬的态度对待(如:要求孩子马上停止哭泣、或威胁孩子若再耍赖就要被揍⋯⋯等),那么即是更加刺激孩子大脑中的负面情绪产生。
建议当孩子陷于负面情绪状态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若他们的情绪起伏十分剧烈时,我们可先安静在一旁陪伴,等待他们大脑中的情绪状态趋于平静后,再尝试与孩子进一步建立互动。
透过这样的做法便可让孩子从中认识及了解自己的情绪,尤其当他们知道这样的情绪从何而来时,此时再透过正向经验的方式引导孩子,反而对于孩子的情绪发展更有益处。
来源 | 七田真
编辑 | 思维智汇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