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 年后,你还会回到北上广深吗?

知友@周召

收录于知乎圆桌

所谓的逃离北上广(深)分为两种,一种是「狼狈逃离」,一种是「衣锦还乡」,逃离容易,想要再出来可就难了。


举个「衣锦还乡」的例子:一个老哥二十年前去的深圳,从倒 BP 机,到批发 U 盘,当年巅峰期据说一天出几十万个 U 盘;后来倒山寨手机,由于天天混在华强北,对市场风向变化很敏感,每次都能跟上市场变化,4 年前拿了某手机在老家的区域总代,一讲起当年在深圳创业做生意的奇闻趣事他就来劲,满面红光滔滔不绝,让人充分感受到原来一座有活力的城市是真的能激发原本很普通的人的活力的。这个老哥在老家和深圳都有多套房子,由于父母和事业的关系目前主要在老家。这种在一线城市拼杀过并且成功过的人,回老家简直是降维打击,大杀四方。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一线城市高企的房价对年轻人确实不太友好,我这个老哥 20 年前刚到深圳时,住在城中村握手楼,一个月租金才一百元,没几年就买房了。



而目前「狼狈逃离」的都是毕业的 3 年以内的年轻人为主,而且数据证明这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也并没有回到老家,而是多回到了省会等二三线中心城市,毕竟很多像我这种十八线小城市出来的大学生,回老家除了公务员国企,真的没有什么太多太好的机会,还不如有点手艺的,回家都开厂了。即便是到二三线中心城市发展,也比回十八线小城市强。


每次回老家都觉得特压抑,家里的长辈又老了,年轻人感觉又少了,人们的主要娱乐就是打麻将,搞婚外情。邻里之间更是少不了煽风点火的闲言碎语,不是在比子女,就是在议论别人的家丑,没有人会真的为你高兴或同情你,只有嫉妒和嘲笑,虽然在一线城市有些人说邻里之间人情味少了,老死不相往来,但我觉得倒不失为一种清静。


十几年来,在这种小地方赚到大钱,资产过千万过亿的,要么是包政府工程的,要么是搞房地产的,没有例外,这两年搞房地产的老板还死了一大批,连带拖死一帮放高利贷的。没什么有亮点的产业,普通老百姓也没什么太多的收入来源,仅有一点积蓄不是给子女买房付首付,就是亏在高利贷和股市里。


几年前我一华政毕业的高中女同学,回去考了法院的基层公务员,一个月才 2000 多。家里人很满意,觉得太有面子了。从我周边的情况来看,似乎女生确实逃离北上广的多,从传统来说家长也希望女儿能够回家,回老家考一个稳定的公务员,老了还能照顾自己,房子车子不用愁家里解决,然后安排一个搞工程的小老板的儿子结婚——简直完美。


不过我想说的是,即便最后想要逃离北上广,也要在北上广先学得一技之长和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再走。还要看看自己从一个讲究契约的环境是否能切换适应一个讲人情的环境,毕竟一线城市纵然压力更大,但是毫无疑问有着更多的机会以及更加公开透明的商业环境。


其实不管你在哪,只要你想混得好,你就不可能与中心城市完全割裂开来。因为北上广(深)是信息中心,更是生活方式的潮流所在,信息与潮流所在就是商机所在,像装修、汽车保养等等行业都是先在大城市兴起,再逐渐往中小城市传播扩散。因为特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有得大得多的规模效应,虽然商务成本高,但是客户更多。


那些最早离开北上广的人,就把这些潮流慢慢复制回了二三线城市和自己的老家,这种商业扩散和传播的过程像极了国外生活方式的输入过程,当年肯德基麦当劳都是先在北上广深开,2000 年之后才开始慢慢向中小城市扩张,结果发现街上已经是一堆 ×× 基、麦 ×× 的山寨店。


我妈有几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每个月都要跑上海七浦路和杭州四季青,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一方面是拿货进货,另一方面是了解市场行情和动向。我一个在重庆做金融行业的师兄,基本上每隔一两个月都要来一次上海,每次看到我们为了规避监管发明的新融资模式,都会感叹:「还是你们城里人会玩啊,每次来都有新花样」。


离开北上广并不是说就一定没有出路,如果通过在北上广的锻炼,把自己发展成一个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做资源配置的人,那不管在哪里都能发展得不错的。人最怕把自己包裹起来,不与外界接触,那么你的后代又只得从头开始奋斗了。



知乎实验室热门文章


癌症早检查就能早发现早治疗?未必哦。

我买了瓶 800 块钱的胶原蛋白,老公说不如吃个猪蹄

有狐臭「正常」,没狐臭才是「变态」


文末彩蛋


长按扫码关注「知乎实验室」,的回复「情书」即可定制你的专属情书,给他,给她,给自己,都是惊喜!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有趣的「知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