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展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2024年工作任务之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集中力量进行自主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解决好“人有我无”“人优我劣”的“卡脖子”技术问题,解决好“人无我无”“从0到1”的问题,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一重大部署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重心而作出的精准战略性研判,显现出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深刻认识,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更加深入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怎样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层面要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具体而言,有6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三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
五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
六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全球企业和人才共享中国的发展红利。
围绕上述6个方面,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工作正在进一步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四大展望
一、加快落实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政策。
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或者试点单位与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成为共同所有权人,健全要素参与和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试点期为3年。结合前期试点成效与经验,省级、市级政策层面,新一轮试点方案陆续出台并推进。
相关政策在落实的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一些难点、堵点。比如,北京、上海等地政策都提到了“单列管理制度”。单列管理不是“单列”“不管”。从资产管理角度来看,科技成果只是“个性”更强,但也要有一套管理规范。《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提出“探索建立区别一般国有资产的科技成果资产管理制度”的同时,要求实现“规范化的资产管理”。
在实际操作环节仍存在一些争论,需要成果转化、财务国资等部门在遵循科技成果转化规律、遵循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沟通、理顺。除此之外,先投后股、先用后转、专利开放许可等相关探索举措,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打磨,以真正发挥成效。
二、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进入深水区。
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供应链协同创新模式为主要目标,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需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2018年科技部火炬中心修订出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以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为基础,同时为初创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引导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孵化器数量成倍增长,2021年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6227个,较2020年增加了384个。
202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广东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实现孵化育成体系发展由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目标,以提升孵化动能、加速产业孵化为主线。
2023年,广东106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省级以上孵化器占比30.7%,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22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二;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占比41%,其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74家,总量全国第一,“广东规模、广东质量”在全国形成影响。“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当年获风险投资额”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三,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提供了有力支撑。
接下来,如何推动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未来产业,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如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向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政策部署中看,一是要结合地方产业方向培育产业孵化集群;二是鼓励科技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专业孵化载体,推动高新区加快布局一批加速器;三是推动大学科技园增量提质,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四是加速培育科技型创业企业,提升在孵企业内生发展动能;五是创业导师“扩容提质”,提升创业导师服务能力;六是推动创业孵化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提升孵化与资本市场对接能力。
三、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科技成果转化需由企业需求主体出发,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
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的模式。值得肯定的是,相当一部分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多年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有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存在定位不明确、布局不合理、机制不健全、效益不显著等问题。以大学地方研究院为例,一些“失败”案例的具体情况包括:未能实施开放创新,成为课题组封闭式创新自留地;未能开展有价值研发,堆叠出重设备、轻研发的表面工程;轻视成果转化体系构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不清晰、转化路径不规范等问题频出;收入单一,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绩效不显,运营方面完全依赖公共财政资金支持。
因此,需要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要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场景驱动作用,建设一批重大示范应用场景,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四、概念验证模式机制大范围普及,“投资”成果转化越发务实。
近两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在探索,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自筹或公共财政支持等方式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搭建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的“桥梁”。杭州在2022年11月提出打造“概念验证之都”,天津也在2023年10月提出建设“概念验证先锋城市”。概念验证模式有助于寻找高潜力项目,为之进一步赋能,并为相关主体是否“投资”成果转化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吸引下一步资金资源的科学投入。
需要探讨的是,现阶段所推广的概念验证模式,并不完全等同于20世纪70年代用于航天工程的技术就绪度(TRL)体系中的概念验证。后者仅考虑技术维度,主要用于研发项目管理。而前者具有一些新特点,一是更加强调相关方的提前介入与广泛参与,立足投资视角,围绕技术、市场、团队等维度开展评价验证,遴选出能够吸引外部投资的高转化潜力项目;二是建立快速失败、明智失败机制。“快速失败”体现在每一次评价验证都应该考虑使高风险、低潜力项目快速掉头,“明智失败”则要求确保在失败中吸取经验,能够引导未来在新的研发和转化路径上走向成功。
展望新的一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深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尖端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完善竞争性项目支持和稳定性机构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突破“卡脖子”问题。漫漫征途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文章综合自:《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详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求真务实,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作者池长昀、《从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4方面着力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者张赤东、《深圳特区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专家解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民日报等报道。
【关于我们】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是由广东省政府统一部署,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南沙区管委会联合支持共建,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建设的国有创新服务平台,致力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