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亲“小高”与儿子“老高”的探月故事

《新教育家》杂志 探月教育 2021-12-23

▲ “老高”参与探月学院冬季营的“公共艺术”工作坊


在探月学院和老师们闲聊,他们问我,“你们还计划采访哪些人?”我说:“老高的故事很有意思。”老师们神秘一笑:“你确定是‘老高’而不是‘小高’吗?”瞬间一蒙,这里面难道还有什么玄机不成。直到他们揭开答案,原来“老高”与“小高”是两父子,只不过“小高”是父亲,“老高”是儿子,他们都有一段“探月”的故事。




我们先认识“老高”。当时办公室电脑前一个小男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初以为是北大附中学生到探月学院上自习,但感觉年龄又太小了些,于是抱着好奇和他聊了起来。才知道他叫高若愚,就是老师们传说中的“老高”,是学院的后备学生兼“编外工作人员”。


他们父子的故事则先要从父亲高震说起。


“小高”:从“北漂”开始反思教育


第一次见到高震,他黝黑的皮肤,矫健的身姿不自觉在脑海里出现了小时语文课本里冯骥才《挑山工》里泰山挑夫的经典形象。后来知道他来自山东泰安,心里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高震是 70 后,小时候是典型的“学霸”,在公认高考地狱难度的山东省,他中考、高考都是保送。大学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那时他对大学与专业还几乎没概念,只是听人说重点大学,专业有前途就去了。


“小地方有时真看不长远,大城市的信息常常要隔好几年才传进来,所以大家其实都不知道真正想干什么,都是听人说。”这大概也成了高震后来坚决离开家乡选择“北漂”的重要原因吧。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泰安,在邮电局工作,成了“吃公家饭”的一员。但没过多久,一种恐惧感笼罩了他。一杯茶、一份报,看得到头的未来……这一切让高震不断反问,难道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于是在 2001 年,也没准备后路,高震毅然选择辞职去了北京。他回忆刚到北京的岁月,白天蹬着 30 块钱买来的破自行车,买一份报纸看招聘,然后骑着车满北京跑,晚上睡地板。起初干的工作都是最底层的,后来进入通信行业。他还记得那段日子,几个人开着一辆车从北京到宁夏去装光缆,外面刮着黑风,他爬上铁塔装天线,虽然很苦,但内心至少有了充实的感觉。


再后来,高震跳槽到了IBM,这时他已组建家庭,有了孩子。因为是跨国公司,时不时到国外出差。有时住着五星级酒店,他突然会感觉到一种不真实。虽然现在也经常出入高级场所,但时间一长,他就感觉到自己和科班出身的员工差距明显,更别说和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人相比。也是由此,他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思考儿子的教育问题。


北京外来人口子女教育从来让人头疼,是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似乎只能是一个二元回答。但高震和妻子决定让孩子成为少数的“第三种”,让他自己选择想要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 “小高”和“老高”来到探月学院之前的样子


儿子到了读幼儿园的年龄,高震夫妇带着他满北京找幼儿园,但他们俩从来不拍板,只让孩子自己去感受,让他选择喜欢待的地方。


最后高若愚选择了当时还没在全国引起关注的芭学园。但是,距离又成了大问题,在通州买房的他们只能又跑到海淀租房,方便孩子读书。读完幼儿园,高若愚又去了孙瑞雪教育机构读完小学二年级。


正是在陪孩子不断找学校这段时间,高震看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孩子是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他也正是这样做的,让高若愚自己去选择,自己只在幕后做好护航者的角色。


从体制外到体制内


高若愚三年级时,母亲想让他去试试国学班。这背后也有高震夫妻俩的考虑。


高若愚的名字是他姥爷取的,即“大智若愚”之意。母亲家庭算是书香门第,且偏好佛法,希望孩子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而高震对孩子去学国学也不反对,但他认为让孩子明白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很重要。


他曾问一个定居美国的朋友,怎样给孩子做留学规划。那朋友的话让他很吃惊:首先需要让孩子明白他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是文化认同。


中国人应该有中国文化的根基。现在很多选择国际教育的家庭,做了一些追悔莫及的事,很多孩子到最后遗忘了母语,遗忘了自己的文化。他们过着洋节,说着洋文,可真正想融入西方主流社会时,才发现了身份的巨大悬殊。孩子最后只能生活在夹缝中。”


高震夫妇都来自山东,对传统文化天然情感上有亲近感,在取得孩子认同后,他们将孩子送进了北京智泉伏羲学校。


在这所学校,高若愚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待到六年级上半学期,后来又去了另一所叫做智园的读经学校。


在读经学校待了四年,高若愚却有点后悔当初的选择。他说自己虽然很喜欢国学中的一些内容,让他明白中国文化的内核,也促使他懂礼仪,但他很反感只是不断地背书,越到最后越没兴趣。


小学毕业后,高若愚和他的一帮小伙伴,来到承德十六中,这是一所智园学校参与课程建设的公办学校。虽然他只待了一学期,却经历了很多事情。


刚进校,学校组织摸底考试,按照成绩分班,总共 8 个班,高若愚被分到了 8 班。但在期末考试,高若愚却考到了年级 38 名。为何成绩能有如此大的突破,高震认为,虽然以前在读经学校数学和英语学习都不算很系统,但其实后劲是很足的,因为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公立学校在很多地方都需要高若愚重新适应。但就在这短短一学期,他还遇到了学习生涯最大的挑战——被霸凌。


高震对孩子遇到这种问题,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作为家长当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愤怒,然后是担心,既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又担心孩子有所隐瞒。但在确定孩子没有受到大的伤害以后,其实我们也想看看孩子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处理危机的能力,我们只告诉他要做到进退有据,后来这件事在老师的插手下得到了平息。”


但“老高”在十六中的学习,却在期末“小高”带着他参加了一次活动后戛然而止,走向了另一条路……


“双重身份”的父子俩


高若愚说:“来探月之前,我正处在一个特别迷茫的时候,就如同在迷宫里,找不到出口。父亲带我走进探月,他没有告诉我好坏,只是说,你可以试试选择这个方向,也许能找到出去的一扇门。”


这是“老高”在探月学院初体验的感觉。这个只有 13 岁的男孩,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许多,虽然话不多、慢,却条理清晰。


父子二人与探月结缘是因为高震的“不务正业”。高震的工作本来和教育没什么关系,但因为经常关注教育,也因此认识了很多教育界的朋友,曾作为志愿者去支教,也帮助过打工子弟学校……但真正让他决定投身教育事业的,是母亲的离世。


那一瞬间对生命的感悟,似乎让他又回到了刚到邮局上班那个小伙子的心情:必须做点能让自己内心充盈且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2017 年的一天,高震看完微信朋友圈,照常去了东直门附近一个教育讲座。这次却有点不同。他看见场上到处都是教育界的大咖,但整个讲座的主角却是一个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全场聚焦的核心就是探月学院。后来没多久听说探月组织了一场体验活动。高震便推荐给儿子,于是父子俩一起去亲身体验了探月的项目。寒假,高若愚又参加了探月冬令营,就告诉高震,自己不走了。


▲ “老高”在探月学院冬令营与其他年级学生一同运动


但探月还没有正式招生,坚持要留下的“老高”于是成了探月学院的后备学生与编外工作人员。同时,“小高”也辞去了IBM的工作,成为探月项目正式员工,负责IT以及学习平台构建工作。


但探月学院有严格的招生标准,尤其对于英语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在英文环境中正常上课。这对高若愚是个不小的挑战。他在探月的办公室利用各种网上教学平台及APP自学初中的内容,其他老师也会定期给他作辅导,已经超过了探月学院 1:7 的学生导师比。高震开玩笑说:“探月现在所有的课程率先都是我们家孩子在使用。”


今年九月份是否能达到探月的入学标准,“老高”还是忐忑的,他也知道之前自己的学习经历使得英语相对短板。


“如果没有达到标准怎么办?”他很坚定地说:“那就再奋战一年。”记者接着问,“不考虑先去其他学校就读吗?”“不想去。”


父亲高震内心也十分复杂,“本来我和他妈妈都希望他在学校再待1年然后到探月,但他来了就不想走了。我们一直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也就答应了。”


“但作为父亲,其实有时也很难受。我和他每天要在地铁上来回花 3 个小时,经历北京最拥堵的地段。一个 13 岁的孩子,在人流中挤到我怀里不能动。哪有父亲想让孩子过这种生活的。有时看到北大附中的学生三五成群在一起玩,我也会担心他是不是很孤单。所以我也劝过他好几次,带他去看了很多国际学校,但他就是不愿意去。每天早上起床盼着来,下班了不想走。上周末我们开家长共建会,还非得跟来。大概这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吧。”高震说完,眼角明显有些湿润。


探月“局中人”


正因为这种双重身份,在同家长交流时,高震更能体会家长的担忧与焦虑。在探月家长和学生的交流群里,他曾写下这么一段话:


“我的大儿子参加探月冬令营后,跟我说不想离开这里了。起初,我理解为安慰,大概他是告诉我,我做出跨行加入探月这个决定是对的吧。后来我才知道,他不是这个意思,他说的不是感叹句,而是陈述句。此后,地铁西二旗站的洪流里多了一个 13 岁孩子的身影,虽然常常被淹没,但从未缺席……可是,我也没法让他离开,因为探月的这些人,我是说,每一个人,他都喜欢。


“我看着他跟这伙人成了良师益友;看着他和这伙人一起思考、努力。现在,他早上盼着来,晚上不想走。我是做IT的,属于有了孩子后才自学的业余教育爱好者,我也说不好这算不算一片云影响了另一片云,一棵树影响了另一棵树,但是我觉得,孩子有一种辨别爱与真诚的天赋,他就能感受到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坦率地说,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学校都不是问题。只是每天要去那儿的是孩子,不如听听TA的感受?”


在采访高震前,探月学院的老师们就告诉记者,虽然他外表是山东大汉,但其实他是一个很容易感动的人。看到这段文字,记者不由释然。


“为什他们叫你‘小高’,你儿子成了‘老高’呢?”采访快结束时,记者们问到这个问题。


高震笑着说:“大概我心态年轻显得也年轻,有一天早上他们就都这么叫我了。至于我儿子,他在足球队里踢后腰的位置,这是很老成才能踢得好的位置,于是足球场上的‘老高’就蔓延到了办公室。”


高震在探月的工作,具体说,主要是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世界级的内容、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扎实的学科基础。而这一切的推动需要一个良好的网上学习平台。


基于国家课程大纲、美国Common Core、AP大学先修课程以及个人专业发展需要,探月学院选取了可汗学院、Coursera 、Edx 等世界级内容平台作为主要学习工具,并建立数据接口和结构化数据库来对接学生的学习数据。


虽然只是负责了探月学习体系中的一部分,但高震却认为,如果有什么力量能够在教育体系的变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且有深远影响,极有可能就是探月这种模式。但他也强调,这不一定就是探月学院。


对于探月后续的发展,他认为,如果不能把资源、资本做到有效整合,不断迭代更新,探月学院的持续性、对人才的吸引性都将有严峻挑战。教育是永远不能离开人的行业,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他坚信,不管是人的迭代还是社会组织的迭代,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一个探月是不能使整个体系发生变革的,必须有越来越多,类似探月这样的创业学校达到一定量的基础上,才可能发生质变。


高震说:“这就是我寻找的有意义的事,但不局限在探月。坦率地说,我和孩子来到探月,首先是缘分。我希望我后半辈子投身在教育事业中,我和探月在一起首先是我们目标是一致的,道路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也特别喜欢这个团队,但我从来不会说未来一定会怎样。第一是缘分,然后还要相互认同。”


探月学院正在为 9 月份的招生工作马不停蹄地筹备着,对探月的未来,高震表示自己完全一点不担心。


▲ “小高”在学院体验活动中的亮相,此时“老高”就坐在台下


在办公室,好几个探月的伙伴聚在一起想象如果真的招生不成功,那就把现有家庭孩子聚到一起教他们,没钱了就出去一边做其他事一边维持学院的运转。这听起来有些许夸张,但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不断驱使着团队前进。


高震说,如果按世俗的标准来定义成功或失败,他认为探月失败的可能性很小,只能说最后能走到哪一步,能不能达成 12 年内彻底变革教育体系的最终愿景。


“创业不是为了圈钱,而是真正的想去做一件有益的事。正因为单纯所以成功的概率大,有了杂念则会很难。”


理工科的高震有自己的思维习惯:“面对困难,我会首先考虑这是不是可以量化的。所谓量化的困难,就是可解决的困难。只要最内核的逻辑,发展的战略,构建的途径没问题,就一定在朝成功的方向迈进。其实我对教育没有什么很深刻的理解,但我觉得教育最重要的是跟谁在一起。其实很多家长关心的都是量化的问题,却忽略了那伙真诚的人,或者叫有梦想的人、有爱的人,只要找到那伙人,让孩子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就好了。”


“这是不是教育的本质呢?”高震笑着反问。




▍探月学院开放日信息


下个月 5 号(5 月 5 号),探月学院会举行我们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招生活动。这次活动会有超过 300 位参与者,欢迎所有对创新教育感兴趣的初二、初三家庭报名参与。一方面,我们想借此机会向这 300 位来宾全面的介绍探月学院的使命以及我们对教育的想法和与之相应的落地的教学体系、师资情况、学习环境等;


另一方面,面对这 300 位对创新教育充满期待的来宾,我们邀请到了探月学院的几位顾问:21 世纪研究院院长杨东平院长、中国新高教刘丽彬书记、和最近在国际上被热议的美国大学新型评价体系 MTC New Model的首席执行官 Stacy 以及其他几位对教育有真知灼见的教育者们,分享对未来的社会以及今日之教育的观点和想法。


下面是活动的基本信息和报名方式:


活动时间: 2018 年 5 月 5 日( 周六 ) 

下午 13:00 - 16:40


活动地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下沉剧场


参与人数:300 人


活动语言:中文


活动流程:

- Opening 开场体验:

    探月学院 院长 崔璐


- 主题演讲《面向未来的教育》

    21世纪研究院 院长 杨东平


- 探月学院教学体系与师资团队介绍

    探月学院 创始人 王熙乔

    探月学院 项目制导师 Jonathan

    探月学院 深度学习导师 刘琼

    探月学院 首席文化官 张春燕


- 圆桌论坛 创新教育如何在国内落地生长

    北大附中校长 王铮

    中国新高教党委书记 刘丽彬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杨东平

    MTC A New Model首席执行官 Stacy

    探月学院 创始人 Jason


- 现场观众提问互动环节

    探月学院创始人 王熙乔

    探月学院院长 崔璐

    探月学院首席文化官 张春燕

    探月学院招生官 陈延辉


你也可以通过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活动报名页面




本文原文刊载于《新教育家》杂志,如需了解后续报道请扫码关注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