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谢每一位同行者 | 2018 年探月学院创始届学生招生正式结束

王熙乔 探月教育 2021-12-23


在上个月去美国出差时,我到新墨西哥见了对我成长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导师Grant和Martha夫妇。他们两都是以古希腊式教学闻名的,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学府St. John’s College的教授。


在聊到探月学院时,Grant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们是如何招生的?”


▲ 图为我和我的老师Grant和Martha夫妇


我露出了笑容:“我们只是找到那些在寻找我们的人。”


他们也笑了:“我们也是。”


▍筹建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


然而在几个月前,我也许无法这样回答Grant提出的问题。


在 2017 年的春节期间,我走访了美国大大小小的教育创新机构和学校,像在国内已经被大家所熟知的 High Tech High、Minerva School、可汗学院,也有藏在大学里的创新实验室像哈佛的 Innovation Lab、麻省理工的 Media Lab、斯坦福的 D School。在和这些机构的创始团队交流探月学院的模型后,17 年的 3 月份,我回到国内,在北大附中旁边的一个咖啡馆里探月学院正式立项,当时的我们只是 4 个憧憬着用最彻底的方式做出我们心中最理想教育模式的年轻人。


我们希望做一所高中,它不仅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习得知识、考上好大学,而是能够辅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未来公民”


整整一年的时间刚好过去,这支团队扩大了近 10 倍,募集了充足的资金,在国内外专家的支持下,在北大附中校内进行了 3 轮完整的课程实验,探月完成了从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学生生活到学习环境、师资培训、IT系统等的整体建设。


学院的筹建工作看起来顺风顺水,但去年接近年底到今年年初的这段时间,或许是我这几年做教育以来最挣扎的时段。挣扎的原因不是因为钱——当时我们的账上还有充足的资金,新的融资也在进入;也不是因为人——我们的团队里有各行业的资深高管、也有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加入。


而是即将到来的 2018 年创始届招生。


▍创新的模式给家长带来的不安全感


一直以来,我对探月的教学体系都十分有信心,我们几乎见过国内外所有最前沿的体系,并且自认能与其中任何一个比肩;我们也深刻地明白在全球生产力剧烈变革的时代下,做一套真正能够以人为中心、激发每个人学习热情与潜力的教育,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需求。


就如很多一头扎进教育创新领域的伙伴们一样,我们相信探月是在真正地在为每个将要来到这里的学生的长远人生负责。


但也因为这份相信,我一直都在选择性地去无视和压制一个会影响所有探月筹建相关方的信心与重心的问题:家长们的焦虑。对探月来说,这种焦虑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有很多。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何能保证孩子去到排名靠前的名校?


理性地来看,探月学院注重自我认知、核心能力、知识的真实应用与掌握等的培养目标与模式其实是顶尖名校所青睐的,尤其观察近年来的名校录取趋势就更能发现这点。


原因无他,因为这些正是人们在高度自动化与不确定的未来社会发展中,生存与竞争的核心;而越是顶尖的学校,越是看重自己的学生是否能在未来成为各个领域的领袖与积极贡献者。


▲ 图为探月学院的培养目标模型


但传统教育的惯性让人们很难接受社会发生变革时所需要的创新,我们最长听到一句话就是:“我自己可以接受风险,但孩子不能出岔子。”;不可错失一步的心理,造成了许多家长们心里极大的不安全感。


当探月开始筹备 18 年创始届学生招生的时候,家长的焦虑似乎成了我们这种开拓式创新的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对于探月来说这种感受或许还要超过大多数教育创新的机构,因为提供高中段教育的探月,将对接的是大学这个被传统教育看作是终点且决定命运的地方(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寻找对策中的挣扎与选择


那段时间,我和招生团队每天都在想要做哪些准备才能让所有家长都感觉探月是个所谓 “安全” 的选择(这其实是个很危险的想法)。


我也更多地和身边教育及其他领域的,或是身为家长的朋友们进行沟通。很多被我曾经怼回去的建议都重新抓住机会出现在耳旁,最多的无非是两类:


“你们把探月变成某个名校它们的内部项目,把自己变成一个服务,利用名校的品牌和学籍招生啊,这样多安全。”


“你们可以和很多留学机构一样,向家长保障孩子进入全美前50的大学,保障不了的退款就行了。”


要是在正式筹备招生之前,我肯定挨个怼回去:


就算用名校的金字招牌招到了生,教学体系和师资还是探月学院自己的,如果符合家长原本的预期还好;如果不符合,开学后这里面多方会有扯不完的问题。而且这样做了,探月学院之后希望服务更大群体的目标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总之,我们希望来到探月的家庭,是因为相信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方式,绝不是因为其他。


第二点更是被我经常吐槽,如果充分了解留学申请和美国大学的录取机制,就知道只要教育质量本身没出问题,进入全美前 50 左右的大学或文理学院是个大概率事件;如果没进,退全款又能怎样?付出这笔钱的家庭,有哪个是真的希望把钱拿回来的?这种运作模式只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一个做留学的朋友说地更狠:“过几年再退款,利息也吃够了…”。


但那段时间的我对于这些建议听完都是一反常态地沉默的,甚至偶尔应和着点点头,因为我知道这些建议是有用的。


当时探月学院的团队也都有种面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无力感,负责招生的伙伴李洋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一度崩溃——像探月这样创新和颠覆以往教育认知的高中段项目,即使有远超普通国际学校的师资和资源,似乎也很难完成理想的招生目标。


更何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需要严格的保持着探月自己的录取标准。因为我们知道第一届的招生情况对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那段时间里,我却只能假装看不见团队的无助,因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使用这些仅仅是为了填补家长焦虑的运作模式的。这些模式要么会在战略上牵制探月学院的长远发展,要么就会在本质上侵蚀这件事情的初心与价值观。


“我们有什么,就把它们以外界能理解的方式,有质感地展示出来;其他手段都不考虑。”这是我在那个阶段对招生团队说得最多的话。不过熟悉的人都知道,我在深度思考和焦虑的时候都会揉鼻子,而那段时间我的鼻子两侧都各自掉了两层皮。


在外部各种纷杂的声音中,我和团队撑到了 2017 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将第一批介绍资料、活动以及招生面试等流程都准备好了。


然而就在以为能通过元旦假期缓一缓时,我感染了甲流,在床上整整躺了三四天,在精神恍惚的几天里,自我质疑和妥协的情绪都达到了极致,在甲流刚刚痊愈的那两天里,能量值处于底谷的我曾一度想要和团队商量调整市场策略甚至是整体发展战略(是否在未来保持办学运营的独立)。


然而在元旦节之前,招生团队已经私下邀请了十多位家长们在元旦假期结束后的第二个周末参加第一次活动,我想着要不先见一见这批家长们再和团队沟通吧。而这次活动的结果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它甚至颠覆了我前文描述的大部分认知。


一次和家长们的对话让我找回这份纯粹


1 月 14 日的下午,十多位家长应邀参加了探月学院第一次家长共建会,其中有一半是探月的适龄家庭,有一位家长还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同前来。团队先带着家长们逛了逛探月学院不大的校区,接着就带着他们来到了很多其他探月学院参访者都去过的位于办公室北侧的休闲区。


▲ 图为 1 月 14 日我们和家长在探月学院办公室


在家长们和团队互相作完自我介绍后,探月的院长崔璐将大家分成了两组,接着把准备好的介绍材料发给了家长们,邀请他们阅读、讨论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在家长们阅读讨论的时候,我也没闲着,一直在揉鼻子。


家长们的阅读结束后,团队分别整理了两组家长提出的问题,然后请探月的教学团队和我一起负责回答。出乎意料的是,预先想到的关于学籍、团队年轻化、名校录取保障等问题居然一个都没出现,我甚至主动提及了探月学院目前是不提供学籍的,结果被一个家长草草 “怼回去” 说:“出国又不需要这个。”更多的问题都集中在了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及其实现方式、师资储备能力、长期生存能力等我们自己也认为是最重要的事务上面。


按照之前跟团队商定的原则(我们有什么,就把它们以外界能理解的方式,有质感地展示出来),我们一一回答了所有被提出的问题,事无巨细,却也不尽完美。但由于探月学院的体系建设逻辑实在与传统教育的差别太大,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我只能看见大家偶尔点点头,却无法确定他们是否真的理解或认可。


这种忐忑与不确定终于要在近三个小时的互相介绍、阅读、讨论、提问、回答后,迎来直接的反馈。因为就如探月学院所有其他内部和外部活动一样,我们在结束前都会邀请参与方 check out,以进行一些反思和反馈。在 check out之前,为了让气氛平静下来,探月学院学生生活的负责人,也是身为母亲的 Miya邀请大家闭上了眼睛,然后缓缓问了一句话。


“我想请大家去回忆一下,当我们的孩子出生时,当我们将 ta 第一次抱入怀里的时候,我们那一刻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希望ta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我们希望 ta 可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我没有孩子,无法切身体会,但我能想象。


当我睁开眼睛时,发现有几位家长的眼圈微微泛红。接着,这份安静被第一位家长的反馈轻轻推开。


“我特别想赞美你们的真诚,你们和国际学校比,确实在传统意义上看起来有些劣势。好在你们不绕圈子,有的和没有的都说得清清楚楚。”


“虽然我的孩子还没有到能来探月上学的年龄,但我希望和我的先生一起为探月做些什么。”带着孩子来的那位家长说道。接着还介绍了自己和丈夫更多的工作背景。


“我们家刚办了移民,就是为了给孩子找到更合适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但没想到国内已经有理想的地方了……我需要回去考虑一下继续留在国内。”一位有着适龄孩子的母亲说道,看见周围有家长露出笑容,她又补充了一句:“真的。”


这些反馈好到了有些不真实,至少我之前没有想过这种可能性。但接下来一位家长的反馈甚至让我直接有了情绪上的剧烈波动。


“真的很感谢你们,今天下午的活动就像是一次不长的旅行,却让我回忆起了对教育和孩子最初的那份期待。”说着,她咬了一下嘴唇。“有时候我们只是在嘈杂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忘记了那份简单的期待。”


这些话字字敲在了我的心里面,我几乎开始哽咽——探月的所有成员都相信每个人是天生的学习者,但为什么我们没能在之前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幸福丰盈的人生呢?


这和探月的培养目标是完全符合的。只不过就像她所说的,大多数人在人生中走着走着,就忘了。但探月学院的存在不就是为了用我们的真诚和纯粹去辅助大家找回这份记忆么…...而不是助长它的丢失,任由焦虑在我们的社会蔓延。


为了控制情绪,我悄悄地撤到了休息区拐角的玻璃窗后面。一直喜欢待在角落的探月 IT 产品负责人高震投来了询问的眼光,我笑了一下,把背留给了他,然后把情绪咽了下去。接着,团队成员也陆续开始对下午的活动进行反馈,同时聊了各自加入探月的原因。


终于到我最后进行 check out,我分享了为什么要做探月学院,分享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也分享了前段时间经历的那些挣扎…但等到我真正开始对活动进行反馈时,我却只能说完一句谢谢,接着泪水却是止不住地往外流。我用手捂住了额头和眼眶,从来没在工作场合里流过泪的我,却居然差点哭出了声。


天知道我那句谢谢到底包含了什么。很多人都问过我做探月学院最难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永远都是“保持那份最初的纯粹”。尽管保持这份纯粹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之苦的,但也是这份纯粹,给予了我们独特的、甚至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使命、文化、人才、资金以及资源。要保持这份纯粹,我们就必须去选择相信,相信人性中的那些美好;也只有选择相信了,才能去看见、去触摸、去感受、去被滋养。然而,就在我们面对探月学院真正的服务对象之前,却差点没有守住这份纯粹。


这场对话来得竟是如此之晚,却又如此及时。


▲ 题图当天活动最后的Check Out环节


通往未来教育的旅程,也是回归初心的旅程


后来,参与最初这场活动的家庭里面,有好几个都选择申请了探月学院,其中也出现了最早被探月录取的学生与家庭们。他们陪伴我们从年初走到现在,相互间的信任越来越强,我相信我们也将共同走到更遥远的未来。


再后来,我们开始把每一次探月学院的招生说明会都命名为 Journey(旅行)——这是一场通向未来教育的旅程,但也是一场回归初心的旅程。而活动的规模也从最初的十几人,办到几十人,再到能容纳三百多人的场地都被挤得水泄不通。探月的团队对于保护那份纯粹的信心,也伴随着这一场场的活动,变得夯实无比。


我相信,伴随着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像一土和探月这样回归本质的教育模式,将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我们不再需要对所谓的现实做出妥协。


▲ 图为The Journey现场的照片


前几天深夜,我刚从美国回来,飞机一落地就被探月学院品牌与市场的负责人崔瑾拉着开启了电话会。在聊完事情后,我和正在准备成为母亲的她聊起了文章中的这段经历。


“你知道么,Jason,在我看来未来教育的本质之一就是重构这个生态里的关系——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学校与老师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家庭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这就像你玩一场游戏,当你不把家长们放在对立面,想要去征服和战胜他们,而是真正地与他们成为队友,与他们合作,未来教育就发生了;这样,这场游戏就不再有输赢,你也不会再在乎输赢,而只在乎前行了。”


5 月 29 日

王熙乔




现在,我们也可以正式宣布,探月学院 2018 年 创始届学生的招生工作,到今天就结束了。所有的报名通道也于昨天 28 日正式关闭。


在此,我们感谢每一位在这个过程中与我们同行的家庭,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与探月为伴,你们的陪伴都让探月成长。


一段通往未来的旅途才刚刚开启,我们邀请每一个人和我们共同前行。


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