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怎么做?程序在这!
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框架应以功能为导向,立足于区域的土地功能和资源禀赋,确定区域的主导功能、辅助功能和潜在功能,且根据修复区域范围内的限制因素、优势条件、修复潜力等,综合采取优化、配套的工程技术措施,以充分发挥生态修复项目的多功能特征。
另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框架亦应涵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流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包括了从方案拟定、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后期管护等一系列阶段的相关技术,是众多技术的有机集合。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在整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引导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保障生态修复项目的顺利有序进行。按照项目开发时序进行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总体上涵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前期调查与评价技术,中期规划与设计、施工技术,以及后期监测技术、绩效评价等(图2-1)。
图2-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框架图
(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前期处理
项目的开展实施要立足于对区域特点的充分调查和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框架中的前期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前期调查技术和基础评价技术,这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调查技术主要服务于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方案拟定等前期过程,是对整个项目的初步认知过程。在前期调查阶段,首先要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任务,拟定后续工作计划,并收集和调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各类有关自然、经济、社会相关数据资料,并运用数据综合提取分析技术得到有效信息,同时储存备用。前期利用相关调查技术,充分掌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基底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现状、区位条件等有效信息,同时整理搜集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资料、相关部门规划及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为项目后续的有序开展做好基础保障。
基础评价技术主要是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调查结果,对项目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估。一方面,通过基础评价技术,对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进行条件分析、潜力评价和供需分析,确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优先区域,有效掌握区域的现状和潜力,有助于确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的方向和力度。另一方面,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后续实施过程中,有可能要面对权属调整问题,这时也可以借助土地评价来实现权属交换过程中的价值平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础评价技术的内容主要有区域资源特色评价、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潜力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优先地区适应性分析、优先地区范围和规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投资估算与预期效益分析、土地权属调整价值评估、土地分配方案制定等。
(二)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期实施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期实施技术主要包括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规划技术、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规划,是以生命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和主线的规划,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化的路径、战略和规划指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技术既要保证规划整体项目发挥起土壤保护、地力修复、污染修复、水土流失防治的作用,又能够与生态防护、景观塑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充分体现出修复项目的多功能特性。具体来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技术要注重土地修复“+”内涵的拓展与延伸,使得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既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又充分体现一定的美学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使得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产品兼具一定的经济产出、社会服务和精神熏陶功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技术应既能从“高处着手”,又能够向“低处落地”。即是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技术不仅要能从区域整体尺度上为项目实施提供指引,更应能为具体工程节点的有效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设计技术主要是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对形态、功能、技术、经济、能源、景观生态等方面的需求和其他规划参与者的建议,遵循相关行业的技术规范,按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本身特征,结合有关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其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工程实施流程进行设计,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实施中的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技术、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技术、道路工程设计技术、防护工程设计技术等。但除此之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设计技术还应注重对乡村人文要素、生态要素和经济要素的设计,比如立足区域的历史文化基础,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文化复兴工程设计、“文商旅”一体化设计方案、生态廊道工程设计技术等。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施工技术是依据前期的规划与设计,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进行实际建设,并注重在设计、形态、功能、技术、施工、经济、能源、景观生态层面上的细化,以致形成可实施的有效方案。在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安排和施工图纸会审通过后,确定施工机械、施工材料、施工顺序、施工技术措施等,并对施工阶段的整个环境进行质量控制。
(三)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后期管护技术主要包括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完成后的监测技术与绩效评价。监测技术是指在建设项目竣工后,对改造或新建成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产品进行后续的动态监管,包括土壤质量监测技术、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技术、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以及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后,对所形成的新型业态项目的进展和可持续性监测技术等。
绩效评价是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效果的综合考量,要涉及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等多重方面。一方面,作为建设工程,要考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全流程的“投入-产出”情况,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应适度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经济产出效益,如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即要保证在经济上可行。另一方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建设管理要立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促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真正服务于民、便利于民,起到惠民生的作用,即要保证在社会上可接受。此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应严格以保护及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工程项目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生态干扰,及时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并将其作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创新,是推进高质量、高效率和更可持续生态修复的重要路径和支撑。要在检索、分析国内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方法、交叉融合技术、管护修复实践、工程内容、运作模式等的基础上,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方法集成创新研究,开展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设计技术、规划与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创新研究,推动国土空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高点定位、高水平推进、高质量建设,为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先进技术保障。
本文选自由地质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点击蓝字即可购买),由吴次芳、肖武、曹宇、方恺著;
开发票或者了解本书更多信息,可以添加编辑微信。
如需购买图书,欢迎添加小编微信
获取自然资源行业最新政策、成果信息
∇
添加时请备注“单位+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