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野外地面调查怎么做?

吴次芳 等 自然资源之声 2022-12-06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野外地面调查包括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后的实地踏勘,目的分别是更好地了解修复区的实地情况、项目开展情况和竣工验收。


一、野外实地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的常见方法主要包括:影像解译法、全野外调绘法、综合调绘法等。

1.影像解译法

影像解译法是基于调查区域的遥感影像,根据不同地物在影像上所表现出的几何形状、大小、色调、纹理等方面的特征建立各类地物的解译标志,在遥感影像上识别、分析、判读、解译各类地物的方法。

(1)建立解译标志

遥感影像中各类型地物呈现的空间特征与波谱特征可用于识别和区分不同地物类型,这些典型的影像特征是解译各类地物的基础,称为影像解译标志。建立解译标志是影像解译的前提,可通过影像色调与色彩、形状、大小、阴影、相互位置关系等特征建立解译标志。解译标志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在影像上可直接看到的影像特征称为直接解译标志,包括影像的几何形状、大小、色彩、色调、阴影、反差、位置和相互关系等;在直接解译基础上, 需要经过分析、判别才能识别、推断其性质的影像特征称为间接解译标志(表2-1)。

表2-1 主要地类目视解译标志一览表


(2)影像解译

建立各类型地物的影像解译标志后,利用解译标志和实践经验,对影像进行识别,从而获取各类型地物的边界。可参照以往调查的土地利用图件成果、土地利用数据库、交通及水利等相关部门的资料等,在内业可将解译出来的地类名称、界线、相关属性等信息预先标绘在调查底图上,再到实地逐一核实、修改、补充调绘,以予确认。

2.全野外调绘法

全野外调绘法是持调查底图直接到实地,将影像所反映的信息与实地状况一一对照、识别,将各种地类的位置、界线用规定的线划、符号在调查底图上标绘出来,将地物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上,最终获得能够反映调查区域内国土开发利用状况的调查图件和资料,作为内业数据库建设的依据。

全野外调绘法需选择合理的方法、程序、步骤,保证调查质量,提高调查效率,减轻劳动强度。①要在外业实地调查核实之前设计好调绘路线,以既要少走路又不至于漏掉需调绘的地物为原则。②站立点要选择在易判读的明显地物上,尽可能地势高、视野广。③调查核实应采用“远看近判”的方法,即远看可以看清物体的总体情况及相互位置关系,近判可以确定具体地物的准确位置,将地类的界线、范围、属性等调查内容调绘准确。④根据调查底图比例尺,建立实地地物与影像之间的大小、距离的比例关系,边走、边看、边判、边记、边画。⑤对于隐蔽的地类,可采取询问当地群众的方式进行调查。

3.综合调绘法

综合调绘法是内业解译、外业核实、补充调查相结合的调绘方法。综合调绘法分3步完成。

(1)资料收集

室内解译前广泛收集与调查区域有关资料,如土地调查图件资料、土地利用数据库、自然地理状况、交通图、水利图、河流湖泊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地名图等,作为室内判读的参考资料。资料主要包括以下6大类:

①以往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图、调查手簿、田坎系数测算原始资料、城镇地籍调查图件等资料。

②各种界线资料,包括国界线资料、沿海滩涂界线资料、民政部门的行政区域勘界资料等。

③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生态退耕设计、验收的图件、文字等资料。

④根据本调查区域需要收集与调查要求有关的其他资料,如农业结构调整、生态治理、水利工程、新建大型建设用地的审批资料、设计图、竣工图等。

⑤公路等交通资料。

⑥河流、湖泊、水库资料。

⑦植物、动物、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资料。


(2)内业解译

内业解译采用的方式有直接目视判读标绘、立体判读标绘及利用已有国土利用数据库与调查底图套合解译及标绘。依据影像对界线进行调整标绘。通过内业解译,从影像中判读地类和界线,并标绘在调查底图上。对影像不够清晰或室内无法判读的地类或界线及线状地物宽度,由野外补充调查确定。

(3)外业实地核实和补充调查

首先明确外业核实和补充调查的重点查看内容,既要对内业解译内容进行全面核实和补充调查,保证成果质量,又要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内业解译的作用。综合调绘法可以将大量外业调绘工作提前到室内完成,减轻外业调绘的劳动强度,提高调绘的工作效率。


二、野外实地调查流程


野外实地调查流程包括以下5个基本程序:准备工作、内业解译、外业调绘、成果整理和检查验收。

1.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方案准备、组织准备、制定工作计划、仪器及用品准备、资料准备等。

(1)方案准备

根据国家级或省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总体调查方案,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基础条件,从调查任务、工作流程、人员安排、实施保障等多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

(2)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调查涉及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需要切实解决调查开展之前及调查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对项目人员配备、仪器设备及项目经费等各方面进行充分的部署和调度。

2)组织专业队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调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良好的专业队伍配备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技术准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调查工作标准严格、质量要求高,需要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和细则作为调查操作规范。


(3)制订工作计划

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实际条件,拟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调查工作计划。

(4)仪器及用品准备

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文具用品等。

(5)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遥感影像资料、调查图件资料、国土资源利用数据库、自然地理状况、交通图、水利图、河流湖泊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地名图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2.内业解译

(1)解译人员技能要求

从事影像解译人员须具备3个条件:①要具备遥感影像知识。②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③要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2)建立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可从5个方面建立:①影像色调与色彩特征。不同地类在影像上会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色调和色彩,其取决于地物的颜色、亮度、含水量。②影像形状特征。是指地物在调查底图上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结构和轮廓。③影像大小特征。调查底图上的影像除去形状特征外,还有大小、尺寸之分。④阴影特征。阴影对突出地面物体的解译很有帮助,但也产生出对解译不利的遮蔽因素。⑤相互位置关系特征。根据实地地物质检的相关关系,对影像分析判别,解译影像不清晰的地物。

(3)影像解译

影像解译,是指参照以往调查的国土开发利用图件成果、国土开发利用数据库、交通及水利等相关部门的资料等,运用解译标志和实践经验,对影像进行识别,从而获取实地信息的过程。主要利用已有国土开发利用数据库、各类型资料数据、遥感影像等图件进行套合,并采用影像解译法对套合的影像数据进行解译,依据影像提取地物界线或对界线进行调整。在影像解译过程中,将能够确认的地类和界线、不能够确认的地类或界线、无法解译的影像等,分别用不同的线划、颜色、符号、注记等形式标绘在调查底图上,为外业调查核实提供依据。

3.外业调绘

(1)国土利用现状调绘

1)调绘线路设计。在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前,首先要在室内设计好外业调绘路线。调查路线设计以既要少走路又不至于漏掉要调绘的地物为原则,并做到走到、看到、问到、画到(四到)。走到是关键,只有走到要调查的地物附近,才能看到、看清、看准地物的形状特征、地类、范围界线、与其他地物的关系等,才能依据影像将地类界线调绘在影像的准确位置。对于影像不清晰、实地发生变化、地理名称、飞入地、权属性质、隐蔽地区地类等都要向当地群众或向导一一询问清楚,做到既不漏掉该调查的内容,又提高调查精度和效率。平坦地区通视良好,调绘路线一般沿居民点外围和主要道路调绘。居民点分布零散的可采用“放射形”或“梅花瓣形”为调绘路线,不走重复路。丘陵山区可沿连接居民点的道路调绘,或沿山沟对两侧山坡上的地类进行调绘;当山坡调绘内容较多时,可沿半山腰等高线调绘,兼顾到山脊和山坡的地物,做到边走边调绘。

2)确定站立点。按计划路线调绘时,为尽量扩大调查范围、向两侧延展视线,站立点选择非常重要,能提高调绘的质量和效率。到达调查区域后,首先要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站立点一般选择在易判读的明显地物上,地势要高、视野要广、看得要全。确定站立点后,找到一两个实地、影像能对应的明显地物点进行定向,使调查底图方向与实地方向一致。

3)调查核实。确定站立点后,采取“远看近判”的方法开展实地调查核实,抓住地物的特点,通过远看确定物体的总体情况及相互位置关系,通过近判确定具体地物的准确位置,将地类的界线、范围、属性等调查内容调绘准确。通过远看与近判相结合,将视野范围内的内业解译内容依据实地现状进行核实。当解译内容与实地一致时,在图上进行标注确认;不一致时,依据实地现状对解译的内容进行修正确认ꎻ对未解译的,将视野范围内需调绘的界线、线状地物、地类名称等内容标绘在调查底图的准确位置上。


(2)权属调查

对于城镇权属调查,需通过公告等方式通知本宗地、相邻宗地权利人及调查人员共同到现场,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权利人指界、认定界址点及界址线。界址认定后,调查人员会同双方指界人,对认定的界址点现场设界标,绘制宗地草图,勘丈界址边长及关系边长,并将界址种类、现场界址调查勘丈成果填写到地籍调查表上并签字盖章。

对于农村权属调查,需土地权利人、相邻土地权利人、土地权属调查人员到场,经过审阅提供的权属资料、实地指界等阶段,依法对土地进行确权。权利人能够出示权源文件,且确认权源文件能被现行法律法规认可,则按权源文件确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根据权源文件上记载的土地位置、界址、权属性质、土地用途、权利人等信息在调查底图上直接标绘。此外,可以通过权利人双方现场指界共同认定土地边界来确认土地权属界线和归属。对于双方均不能提供权源文件或相邻权属单位双方对权属边界认识不一致时,可通过协商确权,确认土地权属。

4.成果整理

(1)数据源处理

按照数据源质量要求,对外业调查成果的合法性和准确性进行质量检查与处理。按照“依据充分、严格记录、实事求是”的处理原则,对数据源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图形数据精度是否在误差范围之内,检查正射影像图等数据源的位置精度,检查外业记录表的规范性、完整性、逻辑一致性,并对照图件检查对应关系,检查数字形式数据源的数据格式、数学基础和数据精度,并对宗地属性资料检查其规范性、完整性,对照地籍图进行对应关系检查等。

(2)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成果整理的重要环节,数据库建设标准因调查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通常主要包括几何校正、分层矢量化或分层矢量数据提取、分幅数据接边、数据拓扑处理、属性数据采集、数据检查与入库等内容。

5.检查验收

调查成果检查验收,主要包括成果完整性检查、总体技术方法检查、调查底图检查、数据库成果检查、地类一致性检查、调查图件及调查记录检查、权属调查成果检查、专项调查成果检查、图件成果检查、数据汇总统计表检查、报告检查、外业检查等,由相关检查单位出具检查报告。

本文选自由地质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点击蓝字即可购买),由吴次芳、肖武、曹宇、方恺著;

开发票或者了解本书更多信息,可以添加编辑微信。


如需购买图书,欢迎添加小编微信

获取自然资源行业最新政策、成果信息

添加时请备注“单位+姓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