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40年 | 三江口地标的“守望史”

港小航 杭州港航 2019-05-19


有一本这样的“港航相册”

翻开它


一个个亲历人或是转述人

会用“照片”

讲述一个个变迁

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


往昔风吹日晒的趸船办公,

如今已是幢幢新楼拔地起

曾经的窄小河道、腥臭“黑水”,

如今已是客货畅达比翼飞

曾几何时人扛肩挑的简易码头,

而今已是享誉全国的“亿吨”大港


四十年

从襁褓走到了不惑

见微知著

见端知末

四十

自当不惑



我喜欢


●姓名:张金龙

●岗位:之江所一班班长

●守望水域:富阳五丰渡口——九堡大桥一带


钱塘江、富春江和浦阳江的三江汇合处,这里就是我的家——钱江海事处之江所。

听这里的老同志说,它是1978年成立的,与改革开放同年,今年正好40年。

40年,虽然历经过艰辛,但更多的是感动。站所在变,职能在变,不变的是守望!船舶畅行如歌,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1

东江嘴检查站



几张斗桌撑起了一个中转站



上世纪60、70年代,在双浦镇东江嘴村一带,由于靠着水边,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自己的船。出门跑货、挖砂……一派忙碌景象。


为了进行管理,1978年,村里多了一个茅草屋:屋子被分成了两三个隔间,每个隔间里,都放着一张小斗桌,十分简陋。


1986年,同事章志刚从部队退伍,来到了航管所(钱江港航管理处前身),被分配到了东江嘴工作。


那时,他家住在望湖宾馆一带,从城里赶去组里,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骑过去要两个多小时,路特别小,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雪天,常常摔跟头。据他回忆,工作组条件相当艰苦,没地方吃饭,自己带饭,吃的时候都冷了,要加点热水,喝的水要用煤饼烧。


对这片忙碌景象,他印象很深:那时,航运刚起步,东江嘴村靠着江边,靠水吃水,村民都开始跑船,有的是水泥船,算是船里面,比较差的,有的是木头船,船身是木头,上面是钢板,在当时算是不错的船,钢制船因为价格比较高,很少见。


钱塘江、富春江和浦阳江的三江汇合处,位置比较特殊,这里也就成了一个中转站,水陆联运、船舶调度成了工作组最重要的工作。


上游建德、桐庐、富阳的粮食、砂石、工业原料,通过水路,运到东江嘴,要经过公路、铁路转运,那个年代,大多数生活用品,都是通过水路来运输的,走马路成本太高了,而且路又小,车也不多。另外,有些村民买了采砂船,直接在钱塘江采砂销售,买卖黄砂的也很多,这里成了一个集散中心。


80年代,信息远没有如今这么通畅,船老大的生意还要靠工作组来调度,外地船舶载着满满货物来杭,但卸完货回去,船舱往往都是空的。船老大们觉得这样并不划算,向工作组提出请求,希望在返程时,也能带着货物回去。


工作组熟悉黄沙、石灰石、塘渣等货物的集散地,船老大要带货回去可以通过工作组申请分配。这一来一回,要个把礼拜。



2

东江嘴监督站




无例可循就自力更生


随着东江嘴一带航运不断发展,最多一天有八、九百艘船,安全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


每年的5月、10月是压力最大的时候,新年一下来,市场还有点冷清,再加上4月的潮汛,5月开始,市场就开始繁荣了,货物运输也多了。


三江口的这个地方比较特殊,不仅是干、支流交汇处,潮汐的影响还大。不熟悉航道的船老大经过这里,都要倒吸一口凉气,再加上当时大部分是木头船和水泥船,用的也是挂桨机,很容易沉。


船一多,江上的突发事故也多了,管理压力自然上去了,工作组已远远满足不了:人少、设备也差,遇上救援,就更忙不过来。在1989年,工作组改为东江嘴监督站,重新造了房子。


 1994年的东江嘴监督站


从1993年4月11日开始,东江嘴监督站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钱塘江还没有划分区域,监督站的管理范围从钱江一桥一直到富阳五丰码头。


90年代的东江嘴监督站


成立监督站以来,管理面积大了,最大的难题就是救援,比如船舶碰撞致人落水、船舶肇事逃逸等,一天4-5起,算是很正常的。站里没有那么多人,每个救援,只能派两个海事人员,再加上船员、协管员,站里几乎没有人,只能留一个人值班。


那时处理事故,每个环节都是难题,就拿打捞沉船来说,船老大只有一个模糊的地址,潜水员要花很大的功夫才能确定沉船点;找到了地方才能打捞,快一点的几个小时,慢一点的一个多星期;碰到肇事逃逸的,还要找人证、物证。


加上打捞船排水量小、执法条件有限、人员体力消耗大……每次事故处理都是一场时间战、人海战和持久战。


1997年11月,在无先例可考的情况下,东江嘴监督站根据实际,编制了一本《东江嘴站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这份预案针对船舶碰撞、人员被困、水面污染等各种突发情况,设置了规范的救助程序和注意事项,让大家在救助的时候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当年12月东风船厂水域的一起沉船事故,就因为水岸分工明确,施救链完整,程序紧凑而高效救助了两名船员夫妻,避免了家破人亡的惨剧。


1999年,东江嘴监督站被杭州市政府授予“杭州市模范集体”称号。



3

之江所




“聪明”系统的智能守望时代


2003年,东江嘴监督站迎来了新生,被浙江省政府命名为之江所,成为全省300多个基层站所中的一员。位置也从东江嘴搬到了对岸的萧山闻堰,五桥和七桥之间。新站所,办公室、休息室宽敞明亮,海事艇、交通车时刻待命,硬件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我是在2011年部队退伍来到之江所,这里不仅要做日常管理,还要负责代收费、船舶签证以及救援。


“这个所是杭州港航基层站所里最大的一个,也是情况最复杂,最忙碌的一个。一天签证的船舶,最少200-300艘,多的时候,尤其是碰到大潮汛,积压的船舶有1200多艘。所里的四块锚地已经爆了,要停在富阳渔山锚地。”


2008年之江办事窗口


在2016年前,外地船舶经过之江所,要完成人工船舶签证,“每天人满为患。早上交班,不可能站起来,就连吃饭,几个同事都碰不到一起,轮着吃,实在太忙了。


2016年,杭州召开G20峰会,对水上安保提出极高的要求。之江所作为离峰会核心区最近的一个扎口所,负责峰会专项安检和进闸船员信息核查工作:共开展峰会专项安检100余艘次,整改缺陷1000余项;联合公安,核查进核心区船舶1865艘次,船员4796人次;对689余艘没有钱塘江航线签注的船舶安排了引航,圆满完成了峰会水上安保任务。


峰会专项安检


另外,钱塘江也是各大水上运动和比赛的聚集地,每年的横渡钱塘江、钱塘江国际冲浪赛都在这里举行。比赛期间,场地周边都会进行交通管制,设置预警线。


这些高要求下,航道智能截面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正是这个系统,我的工作也从原来的几台电脑来回切换,变成了一块屏幕“一网打尽”。“原来的系统,都是分块运行,没有打通,比如调度、监管、违章、定位,都各归各的,查起来特不方便。”


用了这套“聪明”的系统后,我在一块大屏幕上就可以一键监管钱塘江上的船只,有船只请求救援,可以准确找到船舶定位,实现15分钟高效出艇。






稿源:杭州市港航管理局  潘储文  朱筱嘉



点击一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

他,又登顶全国交通工程安全管理领域最高奖项!

船舶“限硫”ing,船老大加油时要注意啦

让你捏把汗的水上三岔口,避让规则一定要看

早上8点濮家码头水面上有异常情况?!

钱塘江即将上演追逐赛,船老大们注意“避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