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二刷《长津湖》吗?
点击关注,获得精彩内容推送:
【建议星标置顶】
来源 | 原创
作者 | 告非
最近电影《长津湖》大热,很多人选择在假期去观看这部影片。而就我所见,相当多的公众号也发表了关于《长津湖》的影评,其中,一些爱说大词的公众号文章,更是将民族情绪渲染到了极致。
有些读者朋友问我,你有没有去看?你对这段历史怎么看?
而微博上,#你会二刷长津湖吗#这个话题,也成为热搜。
关于是否会二刷长津湖,网友们的观点各异。有说恐怕不止二刷,可能会多刷、反复刷:
也有的说,看了一遍,深受感动:
但我很高兴地看到,有相当多的网友是这样说的:
这位网友给出了恰如其分的理由,而我将之归纳起来,就是这仅仅是一部电影,从技术上说,如果感兴趣的话,看一遍就行了,没必要二刷。
这是一个非常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回答。既不因民族情绪而将影片本身无限拔高,也不贬低曾为国家奉献过青春与生命的普通下层将士。
而因我个人对历史的熟悉,我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去看这部电影。
《长津湖》的故事,总结起来,就是一支在装备和后勤方面居于绝对弱势的军队,击败了在这两方面优势极大的对手的故事。
抛开细节不谈,长津湖作战的主要战略意义在于,志愿军将士在极端严寒,粮食和服装缺乏的条件下,以极大的作战热情和坚韧意志克服生理上的困难,创造了击溃东线联合国军主力、全歼美7师第31“北极熊团”的辉煌战绩,联合国军一路败退回38线以南,使韩战奠定了到终战为止的基本格局。
如果我们熟悉朝鲜战争的历史,就会发现,在二次战役之后,战争双方所占领的地域大致稳定,只能在局地进行小范围的拉扯。
所以,如果不是9兵团在二次战役中于长津湖地区决定性地击溃了联合国军,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朝鲜国领土的形状,将大大不同。
考虑到二次战役后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相互之间逐步加深了解,中朝军队越来越难以利用战役突然性获得优势,而美军的空中优势和后勤补给优势在战争后期越来越强大,那么,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联合国军在一开始就丢掉了东线,朝鲜战争的最终输赢,还未可知。
这就是长津湖战役中国军队获得胜利的最大的现实意义。
而此战中,中国军人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尤其可歌可泣。如果不是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很难想象在缺衣少食、极端艰苦的情况下,部队竟然能完成大范围的穿插和勇敢决然的进攻动作。
但是,我并不希望这部电影,以及这段历史,为今天已经沸腾的民族主义情绪火上浇油。
任何一个现象级的作品,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必然有相对应的群众基础,同时必须契合当时的社会舆论情绪,形成社会共鸣。
虽然我不否认《长津湖》已经形成了这种“共鸣”,但这理性吗?
长津湖战役毕竟只是历史的一个瞬间,而非全部。
在长津湖艰苦卓绝的辉煌胜利下,依然有一些隐藏的脉络,值得今天的人细细品味。
比如其一:众所周知9兵团入朝仓促,冬衣没有来得及下发,部队就跨过了鸭绿江。
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冰雕连”屡屡出现。
9兵团是1950年11月初入朝,但长津湖作战打响已是11月27日,这中间20多天,国内的被服早该分发到每个战士手中。
但是,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联合国军在制空权方面的优势,强烈压制了志愿军的后勤作业。
按公众号“军武次位面”相关文章所提供的数据:
“实际上到11月底时,东北军区后勤部已发9兵团棉绒帽185952顶、布棉帽31000顶、各种棉大衣226661件、棉鞋267876双、棉手套186813副……而9兵团的总兵力是15万人。”
“可问题是发了这么多物资,并不代表都发到一线战斗兵手中了。以27军当时的情况来说,便‘尚缺大衣、棉鞋65%、棉帽34%、手套100%’”。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东线战场的地理所限,道路蜿蜒狭窄,且极为稀少。美军航空兵只要盯着这几条路就能极大地限制志愿军后勤运输。
当时道路上的桥梁全部被美军炸毁,志愿军有限的汽车也遭到美军的精准轰炸。27军后勤汽车连的15台车在梁巨水里隐蔽,被美军航空兵发现后集中轰炸,一次就损失了13台车。
所以,美军航空兵的威胁,才是部队最终没有得到足够的粮、弹、服装的根本原因。
人家有钢,我们只能用血肉之躯扛。根据百度百科数据,第9兵团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
当然,面对极端恶劣环境,美陆一师也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但美军有汽车、装甲车和直升机后送伤员,绝大部分伤员可以活下来,甚至重返一线。
如果志愿军不是击溃敌军,抢占了东线地区,那么单从交换比来看,这堪称一场失败。
现代战争,打的是装备和后勤。如果我们钢也多一点,是不是可以少死很多人?
比如其二:当11月27日,长津湖地区的联合国军被志愿军切割成5段之后,他们迅速开始了撤退。而其中一个关键的地方,名为下碣隅里。
如果这里丢了,此地北面的联合国军就将永远葬身这片冰天雪地的土地上。
但在美军强大的火力优势、空中支援和坦克装甲优势下,负责主攻下碣隅里的20军58师拼尽全力,最终也没能成功,陆战一师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南撤。
可见,任何力量都有其边界。志愿军的攻击到下碣隅里为止,已经处于攻击力和后勤补给能力的极限,无法撼动强大的敌人。
比如其三:在联合国军南撤的必经之路上,古土里的水门桥是一座架在长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悬空单车道桥梁,桥下是万丈深渊。水门桥一旦被炸,撤往咸兴的美军可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20军曾经于12月1日、4日两次炸掉了这座桥,可每次都被美军工兵修好了。于是,志愿军干脆把桥基也炸掉了。
但出乎志愿军意料,美国空军居然从日本调来8套每套重达1.1吨的车辙桥组件空投到美军阵地,然后在悬崖上仅用两天不到的时间就架设了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过撤退部队所有车辆的桥梁。
美国强大的国力优势和训练有素的部队反应能力在这次撤退中得以充分展现。
其实,在联合国军撤往咸兴的路上,关键节点并不仅仅只有下碣隅里和水门桥,但每一个关键节点,联合国军都守住了。这体现了实力。
12月12日,美陆1师终于在咸兴与美3师会合。美军的两个师继续向南撤退,一直到达东海岸的咸兴市。
一路上,虽然20军余部继续穷追不舍,但是第26军主力始终没有能够赶到投入战斗。在美军士兵的印象中,战役后期他们并没有受到什么有力的阻击。
1950年12月24日,亚洲时间的平安夜,美第10军从兴南港装船撤离,次日志愿军占领兴南,历时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东线作战,同时整个二次战役落下帷幕。
长津湖之战,体现了军人精神力量的作用,但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如果我们在观看《长津湖》时,仅仅留意到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那既是一种狭隘,也贬低了奋勇作战的将士们的价值。
如果我们将长津湖的胜利,归因为天时地利和人和,尚不失公允。但如果归因为人的精神力量胜过一切,甚至认为大国面对美帝战无不胜,那就似乎有点过于狂妄了。
长津湖之战,志愿军确实赢了。但是,虽然当时国内高层有在朝鲜“围歼美军一个师,甚至一个军”的宏伟设想,也确实在长津湖做到了围歼美第七师31团,但在之后的几年里,从未再歼灭过美军营级或营级以上单位。
朝鲜战争,中国确实御敌于国门之外,帮助朝鲜维护了独立,但在接下来的30年,却未能继续上演经济发展的奇迹。
可见,对一件事情错误的归因,虽爽在一时,长期却有可能造成误入歧途。
日本在二战中被美国击败且彻底炸烂,却又飞速重新崛起。有学者迷茫于这一事实的原因。后来,他被周有光先生所讲的一个故事所启发。
改革开放初期,新加坡大学邀请周有光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问一位英国教授:“许多人说新加坡是一个奇迹,你是什么看法?”
英国教授回答道:“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常规。什么叫常规呢?就是按照国际先例去做。"
没有所谓“日本奇迹”,日本只是尊重战后的国际规则,然后循规蹈矩地去做而已。战后,为了防止战争悲剧重演,欧美国家摈弃以殖民地和霸权为特征的旧秩序,构建了新的世界秩序与贸易体系。坊间流传一种说法:“跟着美国的都富了。”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是尊重新的世界秩序与贸易体系的国家都富了。日本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它彻底放弃了与世界主流文明为敌的老路,彻底放弃了自身循迹,从而走上了全新的发展路径。
眼下,在很多狂热者看来,中美之间似乎必有一战,“美帝亡我之心”依然不死。所以,粥女士的归来、《长津湖》的上演似乎对他们来说乃一剂强心针,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像而已。
幸好,大部分老百姓心里是明白的。
就像电影《战狼》只是给人带来一种心理安慰一样,帮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的前辈们,并不希望后代们依然生活在纷飞战火中。战争是残酷的,幸亏如此,否则后人将会不可抑制地爱上战争;有些战争,其实并非必须要打的。
倘若平淡处之,将《长津湖》仅仅看作一部电影,而将合作共赢放在首要位置,才是世界真正的幸福。
全文完,欢迎转发分享!
今天加卖一本历史书,感兴趣的点:
告非原创佳作:
原创 | 我的键盘疯了,但没有胡总编说要跟塔利班做朋友更疯!
商务、投稿、学习公众号运营,
请加微信号:hamiguagts
读者请勿加此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