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构建是从生命最初就开始的,如果婴儿的养育者特别愿意满足孩子的感觉,以此养育孩子,虽然很辛苦,但会哺育孩子的真自我。反之,养育者希望孩子围绕着自己的感觉(养育者表达了真自我),那就催生孩子的假自我。
随着孩子的成长,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节奏,就是在哺育孩子的真自我。
一味尊重孩子的感觉,难道不怕他年龄太小跑偏了吗?
大多数父母一定会有这样的疑虑,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他们会主动选择向着社会所认可的价值方向发展,我们对孩子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有真自我的人,他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有假自我的人,则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觉,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
巴菲特曾说,他最受益的教诲,是父亲一再对他说:尊重你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别人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这时候你需要的,就是继续尊重你的感觉。因为有这样的教诲,巴菲特才能做到:
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所以说,我生命中的前几十年,太懂事,太照顾别人的情绪,极可能是假自我占比高;当我如今意识到这一点了之后,我会刻意尽可能追求真自我。
我们先了解自己,然后再找到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比如武志红老师回答了这样的问题:
如何与真自我/假自我的人相处?
对于真自我为主的人(内部评价体系),你必须学习去尊重他的感觉;对于假自我为主的人(外部评价体系),你可以通过言语评价或物质评价来掌握与他相处的“度”。
回归真自我
找到了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好比巩固了外部评价体系,但更重要的,我们还是要回归真自我,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巩固内部评价体系。
首先,放下外部评价,更容易找到真自我。
你可以忽略老师、家长、恋人、同事对你的评价,无论好评价还是坏评价,尝试放飞自己几天,看看效果如何。
其次,尝试去做一些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并规定一个完成它们的期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其中的几项,越多越好。
这些事情不要太“遥远”,比如武志红老师的一位咨询治疗者,她就写下了:吃一顿海鲜,泡吧,请假,和上司吵一架,去香山看红叶等。当这些愿望实现后,本来想自杀的她,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变了,决心痛痛快快的做自己。
时间原因,今天就简单聊这么多,欢迎你告诉我你那些想做而一直没做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大胆去尝试它们吧。
参考文章: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