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级月亮”又遇到“北理工”,最是两相宜……
北京理工大学
公众号ID:BIT_1940
关注
昨晚,农历腊月十六
我们迎来了2019年第一场“超级月亮”
让大家如此期待的“超级月亮”到底是什么呢?
超级月亮
紫金山天文台专家介绍,其实“超级月亮”一词是个新兴词汇,被提出不过才几十年。它指的是发生满月时,月球位于近地点附近的现象。
据介绍,由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轨道呈非标准椭圆状,地球与月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公里,近地点距离小于36万公里,远地点距离超过40万公里,因此发生在近地点时的满月要比发生在远地点时的满月看上去大14%左右,变亮30%左右。因此,近地点满月也被称为“超级月亮”。
当“超级月亮”遇到“北理工”,最是两相宜,朗月之下的北理工人记录下校园中的“超月瞬间”
月影高悬,下图为PS处理后效果
仰望星空,欣赏美丽的月景,不要忘记浩瀚苍穹中,还有我理写下的闪亮故事!
2019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校牵头的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龙腾教授主持完成的 “一种天基在轨实时处理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虽然,只有16个字的标题能够与你我分享,但确认过眼神,这就是北理工的精神,16个字之外就是北理工人服务国家的胸怀品格,就是寰宇星空,你懂的!
点击阅读↓↓↓
快讯 | 北京理工大学牵头的6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北理工与“嫦娥二号”的故事
“嫦娥工程”是我国第一个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探测器在2010年成功发射升空,2011年,“嫦娥二号”在完成主要使命之后,利用剩余燃料开展了飞越探测小行星的新任务,而“嫦娥二号”的这项新任务轨迹设计的主要承担者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崔平远教授带领的深空探测技术研究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深空探测技术研究所是2009年成立的面向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机构,属于工信部“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深空探测自主任务规划技术、深空探测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深空探测轨道设计与优化技术、深空探测分布式仿真与演示验证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深空探测技术研究所参与了我国月球、火星及小行星探测等重大深空探测工程,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用航天预研和国防基础科研等课题,并负责组织国际宇航科学院(IAA)“小天体防御策略与可行性分析”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
在学校面向“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所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以及多项省部级奖项,拥有“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小行星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小天体探测与防御实验室。在小卫星自主管理技术成功在轨飞行试验的基础上,首个“小卫星搭载探测小行星”任务正在推进中。
点击阅读↓↓↓
中秋 | 除了特制月饼,北理工竟然还有神秘的“登月巨石阵”……
在这圆月高悬的宇宙中,北理工人“在宇宙空间占一个位置”的梦想早已实现,纵横星空中,写就北理工人的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新时代~
北京理工大学自1940年创校至今,始终将服务国家、复兴民族作为不变的追求和使命。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北理工敢为人先,爱国奋斗,发挥优势,写就一笔笔精彩!
我校研制的中国首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发射瞬间
1958年9月9日下午两点,河北宣化,“点火”令下,伴随轰鸣巨响,代号为“东方-1号”、载荷25千克的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喷射着长长尾焰,直达天际。60年前,在那100公里高空的起点,北京理工大学吹响了飞向宇宙深空的号角:你好,星辰大海!
我校成功研制中国首台大型天象仪,
并登上1959年首期《人民画报》封面
1958年,望眼苍茫宇宙,北理工师生豪情满怀地打出“踏破千重山、闯过万道关、立下青云志、造出人造天”的标语,研制出中国首台大型天象仪,将璀璨星空带回地面,并发出了“我们要在宇宙空间占一个位置”的雄音伟志。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在探索宇宙深空的征途上阔步前进,矢志不渝。经过多年的孕育,北理工在“拓天”之路上,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更加可贵的是,这些成果大都经过了实际在轨运行的严苛考验。
北理工“天网”
2015 年9 月,我国首颗携带15.6m 口径环形桁架天线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发射入轨,天线成功展开并工作状态良好,成为我国空间结构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由胡海岩院士领衔的北理工团队已经研制成功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空间结构展开动力学仿真软件和地面模拟实验系统,为我国大型星载天线设计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动力学展开数值模拟和地面实验模拟手段,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北理工助力“天宫之吻”
2016年10月19日凌晨3点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实施自动交会对接,标志着北理工研制的交会对接雷达圆满完成任务。从“神八”开始的“天神”对接,直至“天舟”三吻“天宫”,北理工空间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发射装置和微波雷达接收装置,已经成为中国航天器交会对接的“标配”。
北理工“VR 眼镜”
2016年11月,中国航天员完成了历时33天的“太空之旅”,实现了首次中期在轨驻留,在这项载人航天工程中,一副“北理工眼镜”把地球上已经火热的VR(虚拟现实)带入太空,开拓中国“空间VR时代”,为航天员在轨驻留舒缓心理压力,保障航天科研探索任务的顺利完成。
北理工“绿匣子”
2017年6月4日,一只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绿匣子,搭乘备受瞩目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可回收式火箭“猎鹰9号”飞向太空,通过“龙”货运飞船登入国际空间站,这只中国绿匣子的太空之旅可谓不同凡响,不仅成为首个登入国际空间站的中国空间科学项目,还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
你是不是已经看得眼花缭乱啦?可这还只是我理在拓天之路上小小的一部分成就,咱的贡献并不仅于此哦~我理还有许多无法言说的科技成果,正在宇宙深空为捍卫国家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你懂哒~
空间载荷技术研究院成立
2017年9月,北理工空间载荷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一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平台,将进一步统合科研力量,为我国空间科技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志上九天揽月
愿赴星辰大海
北理工在拓天之路上阔步前行
“我们要在宇宙空间占一个位置”,这既是北理工人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更是要把强大国家、复兴民族的伟大使命书写在宇宙星空的实际行动。
出品:党委宣传部
策划:党委宣传部 王征 韩姗杉
摄影:阮宁烨 杨德全
编辑:张艺馨 戴晓亚
卡通形象设计:张雨佳
(文中卡通形象,未经许可,请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