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焦点访谈》关注 | 央视聚焦北理工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发展的 北京理工大学 2023-01-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

加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转化落地

打造了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

央视《焦点访谈》

对学校工作关注报道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

“有组织、有设计、可闭环、可复制”

的科研为牵引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两个轮子一起转” 

探索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北理工模式”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

取得显著成效

获批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试点单位

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单位

强化有组织科研

实现“从0到N”全链条创新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优化资源、健全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保障,提出“有组织、有设计、可闭环、可复制”的科研管理理念,实现有组织科研和高质量转化的协同发展,构建了“从0到N”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和前沿交叉问题,实现多个“0到1”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卡脖子”难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1到10”突破攻关;面向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实现多个“高精尖”成果“10到N”转化应用。

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


学科性公司理工雷科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

2022年3月,北理工学科性公司理工导航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学校勇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先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提出了系列重要改革举措。

// 1.学科性公司模式创新

学校抓住中关村政策先行先试历史机遇,创新性地提出以“学校技术入股+股权激励团队+团队现金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学科性公司转化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毛二可院士团队创办理工雷科公司,将一大批技术转化为服务国计民生的拳头产品,并直接应用于首都城市建设、应急救灾等领域。孙逢春院士团队创办理工华创公司,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发的全气候、高性能商用车电控及驱动系统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等。两家公司先后并购上市,既实现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又反哺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基于北理工理念的学科性公司模式已在国内高校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 2.技术转移机构创新

学校在国内高校率先设置专门的技术转移中心,并成立技术转移公司作为运行实体,突破了传统事业体制的制约,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型技术转移机构。首倡的“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机制和理念得到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等宣传推广,成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已汇聚知产、法律、企业孵化、基金管理等领域技术经理人30人,入选首批20家“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学校成果转让许可规模快速增长,重大成果产业化案例不断涌现。例如,2016年底启动转化的理工导航公司,已于2022年3月在科创板上市。

先行先试再出发

努力打造北理工模式2.0

当前,中关村正在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这是中央赋予的一项光荣任务和历史责任。学校再次抢抓机遇,全面深入参加新一轮先行先试,正努力打造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2.0”。

学校带头破解成果转化突出难题,率先建立有别于传统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探索设立专门的技术类持股平台,提出对技术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按年度、分类型、分阶段的整体考核方案。持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结合职务成果赋权等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加快实施“先赋权后行权”、瑕疵企业合规性整改等特色机制,推动更多重大成果转化落地。努力打造高校转化服务标杆,在“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基础上再创新,推动建设产业开发研究院,构建“中心+公司+研究院”三位一体的新型技术转移机构,组建成果转化基金、联动异地研究机构,孵化培育未来产业,为“高校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可推广复制的北理工经验。

持续强化原始创新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北理工勇担使命、勇挑重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官微推荐






同频共振!明月湖畔奋进的北理工

出品:党委宣传部

素材:技术转移中心、央视《焦点访谈》

编辑:聂军锐、吴楠、臧瑞楠、王媛

审核:蔺伟、刘晓俏

点分享

点赞

点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