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报道 | 北理工学子“虫口夺粮”建设美丽乡村!

砥砺奋进的 北京理工大学 2023-07-16

2月10日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报道了

北京理工大学“虫口夺粮”社会实践团

利用专业知识

开展昆虫雷达实时监测害虫系列实验

为智慧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彰显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

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

和官微君一起了解一下

他们的实践故事吧

实践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如何有效监测害虫迁飞路径,并提前做好防范预警,是我国农业持续探索和研究的一项课题。这个寒假,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雷达所组建社会实践团奔赴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展以“虫口夺粮,科技助力,青年有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实践团依托当地农业部门支持,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深入一线,开展昆虫雷达实时监测害虫系列实验。

如何对昆虫进行实时监测?



实践团依托高分辨相控阵雷达与三部多频段全极化昆虫雷达进行“1+3”协同联动监测,即首先利用相控阵雷达大空域扫描搜索虫群目标,然后将探测到的虫群信息下发给多频全极化雷达,从而实现对单个昆虫的高精度跟踪、测量与识别。

实践团克服了哪些困难?



为了辨别迁飞害虫的种类,需要进一步增强监测的精度。为突破这一难题,实践团创新性地采用了“双无人机吊飞+雷达观测”的方式。将昆虫固定在一根很长的细线上面,用两架无人机悬吊这只昆虫,平飞到典型的迁飞高度上,然后再用雷达对着这只昆虫进行观测。

吊飞的过程十分不易,吊飞用的线很细,因此很容易断,每次一断,实践团成员们就要把飞机飞下来重新连接。一次成功的吊飞,需要五六次的起降才能完成。

实践团通过将雷达对昆虫的测量值与地面测量的昆虫的体长体重等实际数据进行比对,从而提升昆虫的生物学测量参数精度。

实践团帮助解决了哪些问题?



东营处于迁飞性害虫东亚迁飞带的核心位置,以往对于害虫的处理方式是见虫打药,但实际上,发现虫子时它已经产生危害了。而实践团的雷达预警平台,可以提前发现与识别迁飞性害虫,通过不同的波段不同的光线,把害虫诱捕下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实践团指导教师李卫东副教授介绍,“寒假实践期间,我们的实验取得了新进展,监测得出的迁飞害虫振翅频率、体重、体长等数据,与实际数据误差下降明显,而且远超国际标准。我们的仪器能进行昆虫的种类辨识,还有精确的轨迹测量。”

实践团有哪些收获?



实践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的良好结合,让我们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应用,在持续两年的外场实验期间,我和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提升,也更加坚定了以后继续从事雷达昆虫学研究的信念,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 博士生  姜琦


我最大的感受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知识,更要灵活地将所学本领应用于实际。这次实践,不仅锻炼了我将雷达知识与雷达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能力,更提升了我对自己的专业领域的理解,让我对未来的科研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实践团成员 博士生 张帆


在这次寒假实践中,我们将在学校学习到的雷达理论知识应用于迁飞害虫的监测,用科技助力农业发展。我们青年人应该多多走进农村地区,用自己的知识推动乡村振兴,这不仅是一次思政课,也让我们实现了奉献社会的自我价值。

——实践团成员 硕士生 李佳祎

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寒假社会实践以“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结合实际,设置了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起云支教、社区服务报到、乡村振兴、岗位实习实践、“北理思源”计划和校友走访七大专题,共发出2195支实践团队,16139名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实践足迹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

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提升实践育人的

精准度、实效性和感召力

近年来

北京理工大学精心打造

有助于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大思政课”

形成了带有鲜明北理工特色的

“观察社会、发现问题、探索创新、

成果应用、服务民生”的实践育人模式

上好有温度、有品质的实践大课

通过第一、第二课堂衔接,学分、积分并行管理,校内、校外力量协同等多种组织形式,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学校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大思政课”。学生年均参与社会实践超过3万人次,学校社会实践人数规模和获奖数量位居北京高校首位。学校连续四年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连续五年获评北京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单位”。

北理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

学校依托与地方共建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主题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汲取精神力量。此外,学校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列为必修课程,纳入正式教学计划。

从红色革命老区到乡村振兴一线,从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到服务北京冬奥会,学校深入挖掘实践育人资源,实现校内课堂与社会课堂相结合、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引导学生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情转化为砥砺奋进的自觉行动,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

《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北理工“冬奥+”大思政课

用实干书写“青年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

学校推动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紧密结合,注重引导学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产生活所需,深入各行各业、基层一线开展高质量的实践调研活动。近年来,通过选拔培育、师生共创、校地企协同等多种方式,选树了一批具有北理工特色、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

以“甄材实学”实践团、“取之于田、用之于田”实践团、“乡村π计划”实践团为代表的30余个社会实践项目成果在“互联网+”、“挑战杯”竞赛北京市级评选中获得最高奖。2022年,“零碳魔方”实践团、“慧聚阳光、低碳乡村”实践团等6个项目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得奖项。

北理工学子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创造佳绩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上好社会实践“必修课”

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官微推荐






北理工党委书记张军院士:知识驱动的智慧教育赋能全人化培养





《人民日报》聚焦 | 北理工:校地融合,学以精工






十佳!北理工获评2022年度北京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十佳案例!

出品:党委宣传部

素材:校团委、信息与电子学院、央视《朝闻天下》

图片:往期推送

编辑:王媛、吴楠

审核:蔺伟、刘晓俏

点分享

点赞

点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