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城市中:场域的叙事对话

FAC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2024-10-14




2023 年 7 月 31 日至 8 月 20 日,“深圳-波兹南友城 30 周年双城海报联展”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展览由策展人朱德才、马特乌什·比钦斯基(Mateusz Biczyński)联合策划。主题为“设计连线”,呈现来自深圳与波兹南共 10 位杰出设计师及设计团队的精选海报作品百幅。


-



今天我们如何想象美术馆在城市中作为一个叙事场域?我们期望它既持有着“扎根于特定城市的特定背景”的主张,又在机构层面能担当“社会之镜”(social mirror)与“社会评论者”(social commentator)的角色。如果可以有进一步的愿景,城市中的美术馆应当被理解为一个探索性的对话场所——一个“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批判性对话的多声音空间”[1]。美术馆展览实践将艺术品开拓至公共视野。在中立性和开放性的展览空间中,如何将丰富的话语内容形成叙述并转述为公众服务,变得尤其重要。作为一个叙事发生的场域,美术馆应该思考如何在城市中扮演艺术交流的角色,并将这些关系介入都市的日常生活。
在深圳与波兹南友城 30 周年之时,将双城海报联展设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并非偶发,而是两国城市跨越地理距离的限制,为公众呈现文化交流展示的结果——在特定时机来临时,互相触及异国文化合作的动人过程。城市与美术馆的关联性不仅体现在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更表现在美术馆通过展览、教育、创作等多元活动与城市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产生深刻互动。这种相互联系为城市文化的丰富性和创新性提供了动力,也为深圳、波兹南两城的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在展览筹备最初阶段,策展团队雄心勃勃试图策划一场展现深圳与波兹南海报设计发展史的群展,以回溯年代编目录的方式,在美术馆中呈现两城设计发展历史的回顾大合集。但策展团队经过几番探讨后,发现面临着作品涉及量大且缺乏突出双城间交流亮点的困难。与其将两城庞大的设计发展史囫囵浓缩,策展团队希望以点连成线的形式聚焦于两城设计师的“合作”的模式中,也从场域的社会功能属性出发——“反映个人、机构和社区关系的复杂纽带,并引发思考”[2]。用这种方式,放大设计合作过程与其中所产生的交流切入点,更能脚踏实地地深入了解双方城市文化以及设计语言。
展览中的叙事逻辑围绕着公教功能,由语言(linguistic)逐渐转化为交流(communication)模式[3]。伴随着参观者步入展示收藏作品的空间,观者与作品的交互引发自身理解,形成了展览叙事中多元与差异的共存,即为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复调/杂语”(heteroglossia)。在策展语境下被重新解释为展览对话的必然性。本次展览板块划分中,策展团队采用传统的“主题式”方法来整理美术馆的两个展厅,形成在宽阔的场域中与参观者无声的“对话场景”。展览划为相对独立的五个基本单位“情感”、“重复”、“海报的可能”、“个人肖像”、“刷新”,每个板块由一位(组)深圳设计师与一位来自波兹南的设计师的作品组成,在合作海报创作的幕后也体现了“内部对话”的过程。



Kalantzis, Mary and Bill Cope, 2020, Adding Sense: Context and Interest in a Grammar of Multimodal Meaning,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06-208.



展览“内部对话”讯息体现在两城设计师共同创作中,筹备期间的线上会议成为了聚集参展艺术家们以及策展团队形成充满“复调”的工作室。在这过程中各方的想法交织一间,形成多元构思与交流的矩阵。来自两个城市不同维度的设计理念,秉持着传递信息、解决问题的责任,抚平了那些“不能被翻译”或“无法被言说”的语言差异。双方设计师们将中西两地不同社会语境之间的共语与关联转化为平面叙事,使双城间的差异,甚至是设计师自我与跟城市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跃然作品之上。每一组共创海报都是城市之间的文化对话,设计师以不同叙事视角阐述他们对城市的观察。
此外,在展览叙事的展开过程中,策展信息通过特定机制进行传达,其中展品、标签、布景或是导览的画外音等要素构成展览中的翻译器或是传话筒,遵循把复杂的叙述还原到简单的说明的过程,也用非书面言语的交流形式来厘清故事逻辑的秩序。作品对于参观者产生的情感、理性思维甚至任何形式存在的表达,展览其中的叙事也包容着参观者独立的自我阐述以及不同的评论,由此完成展览中“外部”与“内部”的对话交流。就像马钦·马尔科夫斯基(Marcin Markowski)的共创海报作品《海报的框架(Frame of poster)》这幅作品,参观者对于海报的解读也迥然不同,阐述的结果可能是西方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功夫”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嗤之以鼻,抑或是解释为突破“海报的框架”这一死板限制的不拘一格。



Marcin Markowski. Frame of Poster. 2023. 30th Anniversary of Shenzhen-Poznań Sister Cities Exhibition of Poster Design



展览叙事手段以“提喻法”(synecdoche)作为阐述方式,一种整体与局部互相依存与指代的表达方式,例如美籍韩裔艺术家拜伦·金(Byron Kim)的作品《提喻》(synecdoche)借代的视觉隐喻修辞方式,以一系列单色调来捕捉跨越种族的不同肤色,呈现出将一个人的复杂身份简化为肤色的荒谬性[4]。此次展览中,海报作为主要展品成为一种视觉传达媒介,常常具有强烈的信息传递和象征性。海报的象征性质使其成为一种突出的提喻工具,通过局部的视觉元素来代表整体的思想,进而引导观众在视觉和理解上的联想。比如在展览“刷新”板块,设计师提炼出双组关键词“时间”与“金钱”、“效率”和“生命”,在不同文化的语境中经过设计的重新演绎,通过其中的“硬币”与“太阳”、“苍蝇拍”与“饼状图”等提喻符号,来表现今天个人和社群的生活在城市现实中的启发。



Byron Kim. Synecdoche. 1991–present.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x Protetch Gallery, New York. © 2008 Byron Kim.




左1-2:Agata_Kulczyk. EFFICIENCY IS LIFE, TIME IS MONEY. 右1:Huang Yang. Efficiency.



海报传达意义的方法以及作品符号元素中的意义和隐喻,能够体现或是具像化艺术家的表达。在阐述自身、立住语言以外,因为承载起创作者真实的动机与情感,作品得以拥有与周遭空间和更普世语境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展品本身被视作的叙事角色将延伸至城市文化并建立联系,制造出游走于深圳与波兹南两座城市间的文化缩影。从深圳平面设计启蒙代表作到当代艺术海报,融合城中村大众化视觉语言、电影视觉传达以及多元化亚洲美学,在同一空间中汇聚了深圳在设计上的引领性、商业都市与城市草根文化的碰撞和杂糅,以及经典影视传播中的创意性。而来自波兹南的海报作品多以波兰著名歌剧院、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城市街头艺术等活动为母题,彰显了波兹南兼具文化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的城市特色。两个城市的海报都传递出强烈而独特的文化气质——深圳“设计之都”的高速发展与波兹南“历史古城”的人文沉淀。这些都通过艺术家的修辞和美学象征跃然纸上,千人千色的东欧与华南的社会景象从底色中渐渐浮出。
城市中的美术馆场域正在试图成为一个展览的阐明系统,依靠系统本身持续地生产展览、厘清历史、讲述故事。而来自公众的观看、信息再解读以及意义构想,则抛出了展览与城市文化不可回避的“在场性”(presence)。展览与其他媒介不同之处也正在于此,它要求在限时的空间中,观者与作品能产生共振——往往是以策展人引导的方式。然而表达并不总是顺利的,观众作为叙事的接收者可能会对展示对象的理解产生误差,即便观看的本质并不该有固定的答案。策展团队只能用尽可能谨慎的视角将内容完整清晰地呈现,创造一种“文本或其他媒体的多层本质”,传达艺术家及作品所想要呈现的上下文。在创作者与观看者之间摆渡,试图提供一种可能的知识构建过程,以及一个能够沉思的空间。



Reference List:


[1] ICOM. (2019) Museum Definition.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s://icom.museum/en/activities/standards-guidelines/museum-definition/ [Accessed 25th August 2023]. 


[2] Rhys, O. & Baveystock, Z. (2014) Introduction. In: Rhys, O. & Baveystock, Z. (eds.) Collecting the Contemporary: A Handbook for Social History Museums. [Online] Edinburgh, MuseumsEtc, pp. 14-39. Available from: https://reader-exacteditions-com.libproxy.ucl.ac.uk/issues/53259/spread/1 [Accessed 25th August 2023]. 


[3] Margolin, U. (1988). Review of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by W. Martin Style, 22(1), 136–139. Available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42945690 [Accessed 25th August 2023]. 


[4] Kim, B. (2021). Byron Kim oral history interview and transcript, by Houston Asian American Archive (HAAA) Chao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Rice University. Available from: https://scholarshipriceedu/bitstream/handle/1911/110655/wrc16168_transcriptpdf?sequence=4&isAllowed=y.  [Accessed 25th August 2023]. 



-


罗倩 Eve Luo

“深圳-波兹南友城30周年双城海报联展”展览策划专员
出生于广东深圳,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UCL)博物馆学(Museum Studies)硕士专业。曾任职伦敦白教堂美术馆(Whitechapel Gallery)展览研究助理,现任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FAC) 展览专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叙事论、藏品管理与修复等,策展经历:"A Century of the Artist’s Studio: 1920-2020"伦敦,白教堂美术馆;"Making and Mobilising Differ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eugenics and scientific racism at UCL"伦敦, 伦敦大学学院。




-


编辑:罗楚涵、林翔审校:戴玉莹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深圳-波兹南友城30周年海报联展即将开幕

深圳-波兹南|给城市的情书

开幕回顾|深圳-波兹南友城30周年双城海报联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