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池州的金山银山在这里!

池州新闻 2023-10-28



夏秋之交,万物荣华。大美池州,风景如画。


从秋浦河畔到长江之滨,

一道道绿水蜿蜒流淌;

从九华山之巅到牯牛降脚下,

一座座青山连绵竞秀。

一处处城镇、

一个个村庄点缀其间,

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咬定“增速居前列、人均争上游”目标,池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一座区位优越的滨江之城、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享有盛誉的旅游名城、加快崛起的产业新城,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



碧水绕人家


巡河,是金孝杰每天的“必修课”。发现问题之后,他便掏出手机登录“河长通”App,定位、拍照、上传文字和图片……一连串操作,全程记录河道巡查信息。“完成巡河记录、问题反馈等任务后,还要对每件问题处理情况进行跟踪问效,防止问题反弹。”


  金孝杰是东至县花园村一名村级河长。4年来,每天徒步巡查责任河段与水库,他已经走了1万多公里。


  池州市河湖水系众多,江河湖水面34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长江流经池州145公里、岸线长189公里。全市中小河流达238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7条,常年集水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19个,河湖管理保护任务艰巨。



  目前,池州市已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分级分段设立四级河湖长2057名,覆盖全市238条河流、35个湖泊、430座水库、3437座当家塘,并向农村小微水体全面延伸,基本实现全市所有水体全覆盖


  “过去河道两边杂草丛生,下大雨时甚至会塌陷,造成淤泥堆积。现在的河流越来越清澈了,塌坡的两岸建成了新的生态型护坡护岸,多亏实行河长制!”看着家乡的变化,贵池区牛头山镇惠民村党建指导员郭向友非常欣慰。


  “市级总河长带头开展巡河、治河、管河,各级河湖长提标落实巡河巡湖制度,累计巡河巡湖24万余人次,排查解决河湖环境问题4000余个。”市河长制工作处负责人方曙祥说,池州市还率先创新建立了70人的河湖监管督导专家库,对全市境内规模以上重点河流湖泊,实行全覆盖监督检查,累计发现各类问题200余处;建立了“河长制+检察”工作机制,累计发出涉水诉前检察建议31件,办理涉河湖生态环境案件103件;全面推行了“河长制+警长”机制,设立河湖警长68名,参与联合执法行动120余次,严厉打击涉水违法犯罪。



  2018-2022年,池州市连续五年受省政府督查激励,被评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市”,并荣获2022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市河长制办公室荣获“全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秋浦河(石台段)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最美家乡河”。


  “长江十年禁渔,非法捕捞现象越来越少,小时候见过的江豚今年都出现好几次了。”贵池区乌沙镇灯塔村村民陈文学亲眼见证了这些年长江上发生的变化。



青山多妩媚


只要天不下雨,贵池区唐田镇八一村护林员李有苗每天都会沿着山路巡视,守护着家门口的万亩山林。为加大宣传力度,他自己制作了木牌挂在路边,提醒过往村民保护森林资源、预防森林火灾。李有苗的护林之举,是池州市加强林业管护的一个缩影。


  池州市是安徽省首批推行林长制的3个试点市之一,并第一个制订出台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市、县、乡、村全覆盖的林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林长制改革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林长完成巡林打卡3072次,巡林里程8433公里,发现并解决生态保护和林业建设问题1500余个。



  “新地标,美爆了!”“江风吹着,满眼绿色,很好很开心!”说起主城区507码头的变化,市民唐满珍不胜感慨。2021年,我市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安徽首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总任务17.7万亩,总投资3.2亿元。项目按照“以水定绿、依水布绿”原则,以池州市域内长江及其6条一级支流流域,布局“一轴六脉”,打造三大功能区,实施六大工程,涉及46个乡镇街道、5个国有林场、1个国有苗圃,惠及35万农村人口,带动就业10万人次,年均可实现碳汇18万吨。



  “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17.7万亩绩效目标任务,并通过省级核查验收、国家局总验收评价。”市林业站站长周志军表示。结合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池州市拆除“两高”企业、修复废弃矿山、改造闲置码头,建新绿、补断带、提质量,构建绿化美化和生态防护为一体的长江岸线景观林带,打造长江(池州)最美生态廊道。


  造林护绿营造了绿色家园,让群众端起了“生态饭碗”。7月14日,池州适四时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香气扑鼻,在经过九蒸九晒等工序后,一个个形如人参的黄精根茎完成蜕变,被制成了黄精茶、黄精果脯、黄精芝麻丸等各种产品。“目前,我们已建成九华黄精种植基地2万余亩,2022年实现产值1.4亿元,成为黄精综合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带动2000余人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公司负责人宋大伟告诉记者。



  目前,池州围绕林下黄精、木本油料、苗木花卉等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长在推动林业发展中的要素保障和产业带动作用,加快森林旅游康养业等新业态发展。2022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36亿元。其中,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面积近13万亩,从事花卉盆景苗木生产和销售人员近5000人;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57.18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44.13亿元;全年林业康养与休闲接待游客458万人次,实现收入17.6亿元。



城乡入画来


8月的平天湖生态湿地公园,红、粉、白等各色荷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亲水栈道、新建成的观鸟塔与层层叠叠的环湖灯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游玩。



76岁的老人钱松林多次收到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子和媳妇的邀请,可他始终对故乡池州恋恋不舍,不愿离开。“生活在这个生态宜居的城市,我很幸福,也很知足。”他说。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九成、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池州,始终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底色,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生态保护的成果惠及于民。如今,池州城区内,齐山公园、平天湖湿地公园、百荷公园、滨江公园等一大批绿地公园广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绿中”的城市特色。



  城是生态城,村是生态村。


  “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在池州乡村,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成了一道风景,以前城市才有的垃圾箱、垃圾车等公共设施,如今在农村随处可见。当前,池州各地积极行动,聚焦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振兴”,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把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



  盛夏时节,沿着山路盘旋至青阳县陵阳镇黄石溪村,气温逐渐走低。深吸一口清爽湿润的空气,畅快感直透心底。“这里平均气温只有20℃,清新怡人。”“90后”民宿女主人宁建帅引导记者参观她引以为傲的家乡,在她的带动下,黄石溪已经成为网红度假地,村里有了8家规模农家乐、10余家专业化茶叶合作社,实现了从单体网红民宿向民宿集群村落的发展


  高温酷暑,石台县牯牛降景区却是微风习习,峡谷中的水流平缓,澄澈见底,许多游客带着孩子,在浅水区嬉戏。“我非常喜欢这里的原生态自然风光,的确不虚此行!”来自上海的游客沈勇表示。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活动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美丽池州画卷徐徐铺展,一座生态绿城正加速崛起在皖江南岸,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诠释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



来源:池州市传媒中心 记者:邓柱 图片:池州水利发布、池州新闻等网络综合整理

编辑:熊弛畅       审稿:姚成润     监制:周美超


公益广告展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