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忧参半,长路漫漫!看张会来教授谈淋巴瘤领域PD-1抑制剂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遣之 萝卜秃 医学界血液频道 2021-12-24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哪些淋巴瘤的治疗应用中更有“前途”?




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于2021年3月26日在苏州隆重召开,大咖云集,群英荟萃。在3月27日主会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主任张会来教授为我们带来了PD-1/PD-L1抑制剂在淋巴瘤中应用相关精彩报告。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因此,利用抗PD-1/PD-L1的单克隆抗体可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目前这一应用已在多种实体瘤中显现出卓越的抗肿瘤疗效。本次报告中,张会来教授结合PD-1/PD-L1相关通路药物在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最新临床进展分享其经验与见解。

图1:PD-1/PD-L1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淋巴瘤诊治多元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会议中,张会来教授首先就免疫检查点在淋巴瘤中的研究展望分享了看法,先来一睹为快:

1.积极探寻免疫分子新通路和肿瘤免疫逃逸新机制;

2.突破淋巴瘤耐药机制,如冷肿瘤与热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差异对PD-1/PD-L1抑制剂的影响;
3.寻找淋巴瘤真正有效的生物标记物以克服淋巴瘤强异质性问题,目前具有潜力的标记物包括:组织样本PD-L1、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及肿瘤突变负荷(TMB)等;
4.扩大治疗的适应证,攻克临床应对淋巴瘤超进展的难题,提高患者生存率;
5.挖掘更多的免疫抑制点加入到淋巴瘤治疗中,如LAG-3、CD47等;
6.探索联合治疗的新方案和新思路,如PD-1/PD-L1抑制剂与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的联合。

PD-1抑制剂在cHL和PMBCL中单药/联合治疗疗效佳,潜力大

一项头对头研究比较了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n=151)和CD30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BV,n=153)治疗复发或难治性cHL(R/R cHL)的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这项国际多中心开放性临床III期研究,张会来教授表示:“就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含移植后临床和影像学数据)和次要终点无进展生存(PFS)(不含移植后临床和影像学数据)、总缓解率(ORR)和缓解持续时间(DoR)来看,无论患者既往治疗线数是仅1线还是≥2线,帕博利珠单抗的疗效均优于BV。

图2:帕博利珠单抗和BV各自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PFS情况

“而就安全性而言,帕博利珠单抗和BV在既往不同治疗线数患者中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相当,未观察到非预期的安全信号。在既往仅接受1线治疗患者中,帕博利珠单抗和BV组3-5级TRAEs发生率分别是3.7%和29.6%。”张教授表示。


图3:帕博利珠单抗和BV组各自TRAEs发生率

在另一项帕博利珠单抗联合GVD作为二线治疗用于R/R cHL的临床II期单臂研究(入组n=39,可评估n=37)中,治疗2-4周期后,患者ORR为100%,完全缓解率(CRR)为95%,95%患者成功桥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并在移植后中位随访11.2个月,未发现任何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张会来教授表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GVD作为R/R cHL患者二线治疗,缓解率高、耐受性良好,是药物治疗至ASCT的有效桥接。”

图4:帕博利珠单抗联合GVD二线治疗R/R cHL研究方案

不仅可作为桥接治疗,PD-1抑制剂还可以用于淋巴瘤的巩固治疗。另一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联合BV用于高危R/R cH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HCT)后巩固治疗的研究纳入了59名原发难治性HL患者,其中6例患者在AHCT后未达到CR[均为部分缓解(PR)],接受BV-Nivo治疗后5例转为CR,1例仍为PR[未达到疾病进展(PD)]

张教授称:“这说明BV-Nivo是高危R/R HL患者AHCT后一种有前景的巩固治疗方案,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图5:BV-Nivo用于高危R/R cHL患者AHCT后巩固治疗试验设计

另外,纳武利尤单抗联合(A组)或序贯(B组)AVD(阿霉素、长春碱、达卡巴嗪)治疗早期预后不良cHL的研究数据已更新,两组治疗效果相近,而序贯治疗的安全性更好,TRAEs发生率低。张教授强调:“纳武利尤单抗联合或序贯AVD治疗或可成为早期预后不良cHL-线治疗方案,且安全性可控。但甲减是最常见的与纳武利尤单抗相关的晚期毒性,部分患者需谨慎用药。”

表1:纳武利尤单抗联合(A组)或序贯(B组)AVD治疗早期预后不良cHL研究结果


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是PD-1抑制剂在淋巴瘤获批的第二个适应证,此前,研究人员认为PMBCL与cHL遗传学背景相近,普遍存在PD-L1(9p24.1)异常。

对于这两种获批的PD-1抑制剂,张教授认为:“帕博利珠单抗治疗R/R PMBCL的3年随访结果更新,显示中位随访43.1个月,76%患者DoR>36月,时间较长是其优势。”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CD30单抗治疗R/R PMBCL,中位随访11.1个月,评估结果ORR为73%,CR为37%。张教授认为:“纳武利尤单抗和BV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效应,且具有强抗肿瘤活性,应该考虑作为桥接治疗。

但是,由于以上两种方案价格比较昂贵,中国患者可及性不高,”因而张会来教授更支持由韩为东教授牵头主持的PD-1抑制剂联合化疗药物(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多柔比星,GVD)的方案治疗R/R PMBCL,对此张会来教授表示“这一方案效果并不亚于其他方案,甚至在CRR有更好的表现(55.6%)。”

图6:韩为东教授研究,PD-1抑制剂联合GV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PMBCL效果展示

PD-1抑制剂治疗NHL效果不尽人意,难题待破


除了cHL和PMBCL,PD-1/PD-L1抑制剂在其他淋巴瘤中表现如何呢?

张教授总结:“在T细胞淋巴瘤(T-NHL)中,不同PD-1/PD-L1抑制剂单药在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R/R PTCL)中,总体ORR达17%-36.3%,CRR达0%-27%,PFS为2.5-3.2个月,总的来说,抗肿瘤活性并不佳。”

表2:PD-1/PD-L1抑制剂单药在R/R PTCL中研究汇总


“信迪利单抗治疗R/R NK/T淋巴瘤的临床研究(ORIENT-4)扩展随访的结果显示,该药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存,但样本量仅28例,仍需更多研究数据支持。”张教授表示。

张教授谈到:“近年来,天肿淋巴瘤科对PD-L1在NK/T淋巴瘤转化进程的研究也有做出一些成果,并发现了PD-L1与ERK共同参与了NK/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其表达越高、患者分期越晚。而血浆PD-L1水平越高,NK/T淋巴瘤患者经一线治疗后ORR越低。血浆PD-L1水平与组织匹配度极高。但这是否可作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生物标志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7:PD-L1与ERK表达水平与NK/T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而对于PD-1/PD-L1抑制剂单药在B细胞淋巴瘤(B-NHL)治疗中的表现,张教授表示:

“5年来进展有限,PD-1/PD-L1抑制剂单药在B-NHL整体并未取得突破,但尽管如此,这些初步尝试为研究人员的未来探索厘清了方向:


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转向某些特定类型B-NHL,如PMBCL、原发睾丸淋巴瘤(PTLs)、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大B细胞淋巴瘤,并在其中显现出了积极信号;


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转向某些特定阶段,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发展到Richter's综合征时期;
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转向联合治疗(如与CD20单抗等联合),这对于部分免疫微环境丰富的B细胞淋巴瘤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从而带来积极的效果。”

张教授还补充:“除外PD-1/PD-L1免疫逃逸,我们在其他促进肿瘤生长的新机制中也取得了发现:2015年,我们发现PD-L1与p-AK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表达正相关且PD-1/PD-L1可直接激活AKT/mTOR癌基因信号通路;在2020年,我们发现DLBCL肿瘤细胞PD-L1表达与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相关;另外,B-NHL的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检查点的各类受体也可能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免疫逃逸机制可能只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部分机制,其背后还有更多复杂原因。”

小结:张会来教授作为淋巴瘤领域专家,在本次报告中对PD-1/PD-L1抑制剂的成功及失败经验做出了总结,同时也对未来发展发向作了深入浅出地讲解。PD-1抑制剂在cHL和PMBCL治疗中疗效喜人,并可以在多治疗阶段中发挥作用。而针对PD-1/PD-L1抑制剂的在T-/B-NHL治疗中的颓势,张会来教授也强调了PD-1抑制剂联合用药的重要性,并呼吁更多地从NHL发生发展机制继续深入挖掘和探索。

专家简介

张会来 教授


  •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 现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主任

  • 主要研究方向: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常委
  •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委员
  •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天津市血液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 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3项
  • 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 《中华血液学杂志》、Hematological Oncology、Blood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
  •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Leukemia&Lymphoma、Medical Oncology、Oncotarget等国际专业杂志以及中华系列杂志、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著四十余篇
  • 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23年,专注于恶性淋巴瘤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研究



文首发:医学界血液频道

本文作者:遣之 萝卜秃

本文审核:张会来教授

责任编辑:Amelia






【文末福利】

“PD-1抑制剂在淋巴瘤领域的应用,你有何思考和困惑?”

评论区留言,

即可获得:

帆布袋或笔记本一个!

连续被“精选”一周,

还有机会获得医学界鼠标一个!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张会来教授:警惕滤泡性淋巴瘤转化!未来十年,治愈可期!|名医功夫茶CSCO现场实录

治不治?如何治?阮嘉教授教你应对惰性MCL的策略!|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

专家汇聚,大咖云集!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今日拉开帷幕,还不赶紧看过来!

AML新药治疗虽好,不良反应如何处理?|ASH学习笔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