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利用“亲子契约”促进孩子的作业行为

唐映红 唐师三百手 2022-06-15





第四次活动任务

利用“亲子契约”促进孩子的作业行为



本次亲子活动任务,设计目的三:


1、把契约教育的方法分享给父母;


2、促进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


3、帮助孩子在作业行为上往积极方面“更进一步”。


由于每个孩子在作业行为上的参差不齐,有些孩子本身就养成了良好的作业行为,能够很好地践行“作业优先不拖延不敷衍”;有些孩子大体上能够践行,但是偶尔会有拖延或者敷衍的现象,不太稳定;还有些孩子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作业拖延或者敷衍的现象;个别孩子甚至已经出现严重的作业拖延或者敷衍现象。


因此,在完成这次以作业行为为主题的亲子契约活动,不同孩子的父母在配合孩子参与过程中应该针对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作业行为“更进一步”的目标标准。


对于那些本身就养成了良好的作业行为,能够很好地践行“作业优先不拖延不敷衍”的孩子,父母不妨把孩子作业行为“更进一步”的目标设置为“培优”,也就是巩固、强化并进一步优化孩子的作业行为。


“培优”目标的要点为在既有基础上提高孩子的作业效率,促进孩子的作业效能感。特别是对一些资优的孩子,学校教育未必能满足孩子的智力发展需求,父母就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学习目标。这反映在两个方面:提高学习内容,以及更进一步优化作业行为。


在任何一个小学自然班级里面,必然有一些资优的孩子在面对学校课程学习中“吃不饱”,这部分孩子学习成绩通常不用父母操心,孩子自身往往也乐学、好学。但是,小学低段能够在学习行为上更进一步地提高目标、要求,能够拓展孩子学涯适应的心理弹性以及激发潜能,能够帮助孩子在接下来以及未来学涯竞争中保持或取得进一步的优势。


同时,有一部分在小学低段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成绩上表现优异的孩子,在进入接下来的中段后,会出现成绩的波动,甚至下滑。那么通过帮助孩子一起设置“培优”的目标,以及鼓励和支持孩子做到本身就能提高孩子对于小学中段“小分水岭”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弹性,避免因课业难度的增加而感受到过多的挫败感。


下面是“培优”的作业行为目标示范:


作业优先:每天在优先完成学校或培训班作业的基础上,额外完成挑战任务。(语言和言语智力具有优势的孩子,鼓励更多和更高阶的阅读;数理逻辑智力具有优势的孩子,鼓励尝试一些奥数题目。但是无论语文还是数学学科的挑战任务一定基于孩子自愿,努力能够达到,且不增加压力的基础之上)


作业不拖延:快速完成作业。在校完成作业后鼓励更多的自由阅读。(根据情况可以给孩子设定阅读书单和目标任务)


作业不敷衍:高质量完成作业。每周作业差错次数不超过2次。(每天的语文、数学、英语各算1次)


对于那些大体上能够践行“作业优先不拖延不敷衍”,但是偶尔会有拖延或者敷衍的现象,不太稳定的孩子,父母可以把孩子“更进一步的”的作业行为目标设置为“养成”,也就是养成良好的作业行为习惯,尽可能减少乃至避免偶尔的拖延或敷衍现象,鼓励孩子争取有稳定的良好作业行为习惯。


大部分孩子应该属于更进一步“养成”的范畴。


养成”的作业行为目标示范:


作业优先:力争在学校完成学校布置作业,需要带回家的也在饭前完成。


作业不拖延:保障作业效率,不出现拖沓的现象。


作业不敷衍:保障作业正确率,每天作业的差错率不超过5%。(按作业量的百分比,具体可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调整。总的原则是略高于孩子目前水平,但孩子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达到。也可以分科设定。)



对于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作业拖延或者敷衍的现象的孩子,父母在给孩子设置“更进一步”的作业行为目标可以是“矫正”,也就是矫正业已出现的不良作业行为。如果说“培优”和“养成”以鼓励和激励为主,那么“矫正”就应该赏罚并举,父母需要在孩子违规后承担的后果上与孩子好好讨论,以确保能够有效践行并约束孩子的作业行为。


如果您的孩子属于“矫正”范畴,一定注意不要吼骂孩子。孩子出现作业拖延作业敷衍的问题,往往与孩子糟糕的作业感受和体验有关,吼、骂、斥责只会进一步加剧孩子对作业和学习的糟糕体验。我们在第二次活动任务配发的《规则手册》推荐了不打不骂帮助孩子行为矫正的方法,父母不妨回头去再度认真阅读。


如果是个别个别已经出现严重的作业拖延或者敷衍现象,令老师和父母感到头痛久矣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有耐心,给孩子设置的“更进一步”目标为“改善”,鼓励孩子在现有基础上点滴的进步。


注意,对于“改善”的孩子,吼、骂、斥责只会更加恶化亲子关系,导致孩子更多更严重的行为问题。这部分孩子要不是特殊儿童范畴,例如阿斯伯格儿童,或者比较严重的多动症等等;要不就是幼儿期间遭受过一些超出孩子感受性耐受性的挫折经验,已经出现情绪问题或行为问题。这部分孩子的作业行为规训,应该建立在父母与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系,以及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给予的归属感。


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孩子大多在学校面临到来自师生、同学的压力,父母不能再给孩子添加额外的家庭压力了。因此,把作业行为目标设置为孩子的点滴改善,及时鼓励、强化;在有进步的基础上再点滴更进一步地改善。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也可能会有反复。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信心,很大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孩子的信心和积极体验。


附:《第四次活动任务手册:亲子契约模板及工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