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营商环境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从何来?

张军扩 理论周刊 2023-07-09

点击“理论周刊”关注我们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形势的持续好转,我国经济也呈现出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尽管经济恢复还不平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只要年内不再发生比较严重的疫情反复或其他大的冲击的话,今年增速达到5%以上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我认为这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抓到了短期经济稳定恢复和中长期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只有市场主体预期趋稳,信心增强,各项政策才有发挥作用的基础,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才能达成纲举目张的效果。

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问题,不仅是影响当前经济稳定恢复的最重要因素,更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改善和提升。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要真正有效稳定预期和提升信心,除了中央已经部署的各项促消费、扩投资等短期政策举措之外,还要努力解决一些影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预期与信心的深层问题,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水平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直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要求,二十大报告不仅继续明确了这三项要求,而且提出要按照这三项要求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对此做了强调。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化是应有之义。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营商环境市场化的过程。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一直强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如果客观上计划、行政力量增强而市场力量削弱,不仅会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也不利于营商环境的优化和市场主体信心的增强,最终也会损害发展的后劲。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总体来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改善的空间依然较大。

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国际产业布局剧烈调整、各国产业竞争更趋激烈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外资企业投资下滑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可是分类来看,内资企业投资增长5.5%,港澳台资企业投资增长0.2%,而外资企业投资是下降4.7%。这种情况说明,提高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优化外资企业营商环境,不仅具有重要性,也具有紧迫性。

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降低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问题是近年来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也是今后推进优化营商环境走深走实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政策的稳定性问题。越是在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时期,越需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稳定企业预期与信心。无论多好的政策,要想取得好的实施效果,都不仅需要好的方向、原则、内容,而且需要把握好出台的时机、节奏,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时效度”问题。强调政策稳定性不是否定政策调整优化的必要性,而是强调政策调整要尽量避免“急转弯”和“翻烧饼”。

二是政策的系统性和综合影响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既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也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些要求针对的都是这个问题。

三是政策要与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相适应,要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化地搞“一刀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虽然发展成就巨大,产业门类齐全,但毕竟产业技术水平层次不齐,区域发展差距很大,既有非常先进的产业,也有十分传统的产业,有些甚至还是手工作坊。在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就业压力之下,尽管我们要为推进产业升级付出百倍努力,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种技术层次的产业并存发展可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

更加注重企业发展宏观环境和舆论环境的改进

近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关注宏观问题。因此,不论是短期促进经济稳定恢复向好,还是夯实长期高质量发展基础,都不仅需要出台一些具体的支持救助政策,更需要大力改进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舆论环境对企业预期和信心的影响。近年来,尽管我国大政方针并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但一方面,一些与中央大政方针不相符的言论不时出现,而且得不到及时和权威的反驳与澄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今后一方面,对于那些不符合中央精神的不正确言论,有关部门一经发现,要及时予以批驳和澄清,决不能听之任之,默许纵容,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另一方面,重要政策的出台不仅需要充分酝酿,权衡利弊,而且一旦出台,就需要尽快公布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充分解读,以避免被误读误解,形成不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在机遇风险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最好的应对政策,还是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就是要不断优化我国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和提升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吸引力。无论是从供给侧来看,还是从需求侧来讲,我国都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优势条件,只要我们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的吸引力,就一定能够形成更强的发展优势,不仅能够抓住机遇,也能够化危为机,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理论周刊(ID:lilunzhoukan)【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欣欣子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理论周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启理论阅读微分享之旅。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 推荐阅读 -


1、理论1点点!每天几十秒,了解一点新知新论

2、许耀桐:国家治理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加力

3、钩沉|古代官员是怎样搞“调查”的

4、钩沉|古人逃税手段五花八门,聊聊古代税收那些事儿

5、视点|“文化”概念所指,仍是值得关注的本源性问题

6、李稻葵:中国正在成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 理论1点点 热门视频推荐 -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理论周刊视频号,欢迎关注~


投稿邮箱:llzk123@126.com


推荐给大家,请戳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