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种执着,叫我偏要当公务员

兰香湾 2024-04-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探花TV Author 探花郎

以上音频来自子曰的朗读,欢迎收听。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近年来,“公务员热”持续高烧不退,参考大军犹如决堤的洪水滚滚而来,谁都想在这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成为那个幸运儿。

但毕竟名额极其有限,考中的只是极其少数,极大多数只能充当“炮灰”,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趋之若鹜,为什么会这样?


人民网推出调查:“您如何看待‘公务员热’?”答案很多,其中“公务员收入高、福利待遇好、有保障”等占的比例最高。

“公务员热”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奇怪,它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光荣传统,“学而优则仕”、“兼济天下”、“修齐治平”等儒家思想对读书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只不过今人的格局、理想和抱负,没有古人那么大那么强烈罢了,大多数人只是追求舒适度而已,“为人民服务”大抵也只能作调侃之语了。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终于清末,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

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对于选拔人才固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


但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科举制度也不过是他们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古代士子通过科举而进入上流社会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至宋代,情况稍好)。


可以说,整个一部科举史,就是一部古代士子的血泪史,而有幸考中的士子,瞬间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才有了46岁的孟郊考中进士后怒天一吼——“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范进中举后抵达人生“癲疯”。


而被称作科考钉子户的蒲松龄,从19岁参加童生试开始,前前后后大概考了八次,就是迈不过乡试这道门槛,真是活见鬼了。

我写鬼,但我不信鬼,蒲松龄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在72岁那年又双叒叕来参加考试了。


最后连主考官都看不下去了:我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病精神呀!经考委会研究决定,破例将蒲松龄定为“岁贡生”,直接保送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继续深造-----

还有内个-----


打住,打住,跑题了。no,no,这叫铺垫。

唐朝有这么一位诗人,在世时就被人称作“诗仙”,现代诗人说他“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位“诗仙”谪落人间滚滚红尘,成了一个十足的“官迷”,非要进入体制当什么高级公务员。


当然他不会像我们普通人那么俗,垂涎什么公务员收入高、福利待遇好、有保障等等,人家格局胸怀大着呢,“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看看,人家“诗仙”的职业规划直接是正国级的,只对大boss一个人负责,你们那些什么楼长园长校长股长科长处长局长县长省长带长的都统统一边呆着去,嗯哼。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牛气哄哄的“诗仙”就真的那么牛吗,他吹的牛能实现吗?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于剑南道绵州昌隆青廉乡(今四川江油市青莲镇)一“神秘”家庭,为什么说是“神秘”家庭呢?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其先祖为汉飞将军李广之后,和李唐皇室是同一个祖先,换句话讲,李白和唐皇室是远亲。李白称自己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隋末多难,一房窜于碎叶”,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某种灾难,逃到了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马克附近)。后来,李白的父亲携妻从西域来到蜀地定居,恢复李姓,化名李客。

那么李白的祖父、父亲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有什么经历?很遗憾,李白家族根本就没有在册的谱系记载,用现在的话讲是“黑户口”,李白自己也秘不示人。


于是好事者各种猜测,一会说李白的父亲是县令,一会说李白的父亲是富商,还有的说李白的父亲是逃犯的等等,这些都是没有依据的臆断,不足信。

当然,对于李白的生年、卒年及出生地等,目前在学术界也存在争议。


夸张的是,有人甚至还有砖家专家居然说李白是歪果仁,这就纯属胡说八道了,李白是不容置疑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全球华人永远的骄傲!


不管李白的父亲是做什么的,有一个事实,李白家里有矿是真的,有诗为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小时候也不认识月亮,就跟我家用来盛黄龙果的白玉盘差不多。


白玉在唐朝可是贼贵贼贵的,寻常人家见都没见过,人家李白家直接拿来盛水果,这是暗搓搓的炫富。

探花郎小时候家里穷(唉,现在仍旧穷),肯定也没见过什么白玉盘,我要是作诗,顶多会写“小时不识月,呼作大烧饼。”这就叫贫穷限制了想象。


“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肥马轻裘,腰间配戴龙泉宝剑,画面感很强,这是赤果果的炫富。

还有“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意思是说,我对钱没兴趣,让我青春常驻就好了。这就有点凡尔赛了,唉,太伤人了,你炫富我眩晕。


心雄万夫、家里有矿的诗仙李白,当然不是我们凡人能比,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唐朝时,一般的孩子10岁才发蒙读书,人家李白一下子提前了5年,可以说李白是个神童、天才。


但历来的“神童”,最终鲜有成大器者。其实天才并不可怕,有时还会起负作用,天才大多迷信自己的天赋,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了自我,直至最后被捧杀。

但凡出现天才,我们总会担心这个天才会不会陨落,会不会泯然众人。


那么李白的“神童”之路会是怎样?

在座的各位都听过“铁杵磨针”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智商受到了严重的侮辱,但在小时候,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不过现在我有一问题想替李白问一下老奶奶:你那绣花针的针鼻子最后怎么磨出来呢?


看到老奶奶拿着大铁棒磨绣花针,少年李白被深深地震撼了,从此更加刻苦读书了,“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夜宿山寺》是少年李白所作,极尽夸张和想象,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却形象逼真,“手可摘星辰”可谓童稚之语。如此脑洞,非寻常人所有,作诗真的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天赋的,不服不行。


十五岁这年,李白还受人推荐,至昌明县衙做了一名小吏,不过志存高远的李白没干多长时间就辞职了,隐居大匡山继续读书,这一读就是十年。


李白除了读书,对剑术、仙游、学道、干谒还特别感兴趣,用现在的话讲,李白不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还很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拜访高官贤达、寻仙访道。“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


“十五观奇书”的李白,已不满足于诸子经典等常规书籍,他听说长平山有隐士高人赵蕤著有奇书《长短经》,立即前往拜师,向他学习纵横之术、王霸之学。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尤其是奇书《长短经》对李白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功名情结盖出于此,根深蒂固,贯其一生。


当然老师赵蕤的“以傲为礼”也在李白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后师徒二人被人称作“蜀中二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学有所成的李白,也像唐朝大多数士子那样走上了干谒之路,用他的话讲“遍干诸侯”。

弱冠之年,李白拜访了益州长史苏颋。苏颋是当时著名的辞章家,他和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名倾一时。


苏颋看过李白的大赋后,大加赞赏:“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相如比肩也。”

初出茅庐,就得到长史大人如此盛赞,快要赶上司马相如了,李白的自信心一下子就膨胀了。尽管被长史大人“十动然拒”,年轻气盛的李白并不在意,又带着自己的诗作,兴冲冲地去拜访渝州刺史李邕。


李邕极负盛名,是文坛大V,且身居要职,性情异端。这次见面,孤傲不群的李白受到了冷遇,被同样孤傲的李邕三言两语就打发了。

李白吃瘪,心中愤愤不平,直呼其名,留下《上李邕》飘然而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年少成名,饱读诗书、寻仙访道、遍干诸侯、结交豪雄,让李白在蜀地声名鹊起,但也仅此而已。

李白是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的,他的理想是要做高级公务员的,是要济苍生、安社稷的,要做翱翔九天大鹏鸟的,而不是作诗著文。诗行文字包括修道,不过是他攀登高峰的阶梯、手段。


和他同龄的王维此时已状元及第,在长安风光无限,心高气傲的李白不可能不受刺激。

文章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有一个疑问,既然李白这么牛,为什么不直接去参加科考,非要求人求仙问道的,绕这么多弯弯道呢?


对此,后人主要有两种猜测,一是因李白扑朔迷离的身世,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二是以大鹏自喻、心高气傲的李白,不屑与那些“鸡鸭”争食,他认为自己有实力一飞冲天、直达天听。



四川盆地虽大,也大不过李白的四方之志,这只大鹏鸟羽翼已成,就要展翅高飞了。

开元十三年(725年),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从峨眉乘舟东下,他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路游山玩水的李白,饱览了长江三峡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后,过了荆门,算是离开了巴蜀之地。

别了,我心爱的故乡!李白回首凝望,泪水已湿润了双眼,不知他是否预感到了,此次一别,是初别也是永别,他一生再也没有回来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诗中有画,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画卷,倾刻展现眼前,生动逼真,壮美瑰丽。李白的小迷弟杜甫晚年写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句,显然从此化用而来。


出三峡入楚的李白,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市)结识了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是道教上清派第十代宗师,声名赫赫,他以隐逸致通达,深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代皇帝恩宠。


好寻仙访道的李白对司马承祯早有崇敬之心,此番相逢,欣喜之情不胜言表,二人很快结成了忘年交,李白也加入了“仙宗十友”朋友圈。

在李白的眼中,司马承祯是希有鸟,而自己是大鹏鸟,二大鸟相逢实乃幸事,于是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也就是后来定稿的《大鹏赋》。《赋》之序言中,李白傲娇地表示,司马承祯大师夸自己:“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出川后的行程是“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告别司马承祯后,李白经湖南进入江西。

李白对屈原是非常崇拜的,他的很多诗歌中也是“骚”味扑鼻,兮来兮去的,比如“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等。


屈原笔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洞庭湖又岂能错过,李白和老乡好友吴指南结伴畅游。只是不幸的是,吴指南暴亡,悲痛万分的李白只得暂且将他葬在洞庭湖畔。

数年后,已落魄的李白竟要靠讨借贷,才将吴指南剔骨迁葬武昌城东,算是给好友一个交待了,李白的侠义心肠可见一斑。


接着说李白,路过浔阳的时候,李白登临了名闻遐迩的庐山,留下了著名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可以说给庐山瀑布做了最好的广告,让其声名大振,几乎无人不知。

在李白去世几十年后,有个叫徐凝的后生,竟然在诗仙面前班门弄斧,挑战权威,也写了首《望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是中唐诗人,可能大家相对陌生,扬州朋友应该知道他,他写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在我们看来,徐凝的这首《望庐山瀑布》还是写得不错的,但和诗仙的《望庐山瀑布》没得比。


北宋时,大文豪苏东坡也来庐山打卡,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

我们知道,苏东坡是李白的铁杆粉丝,当苏东坡看见徐凝题的《望庐山瀑布》时,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对偶像的亵渎,就写了一首诗嘲讽徐凝。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庐山瀑布这么雄伟壮观,是大自然的恩赐,只有谪仙人李白配得上来吟颂它(你算哪根葱,也敢望庐山瀑布?)。

这飞流直下的水花泡沫何其多,它们都嫌弃你的诗丑,没有一朵水花愿意冲洗你的恶诗。



巨人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李白一生仰慕的人很多,管仲、乐毅、诸葛亮、鲁连仲等等,除此之外,李白还有一种魏晋情结,比如曹植、谢安、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等,既欣赏他们文学上的才华,又羡慕他们放旷不羁的生活方式。


接着,李白又漫游了金陵、扬州、吴越等地。

在金陵,不差钱的李白,斥资买下了一随身小厮,赐名“丹砂”(切,会炼丹很了不起吗?),当然还有一名叫金陵子的美妓贴身陪伴。


金陵粉黛,秦淮笙箫。

李白是携着金陵子日夜出入各种社交沙龙,后面跟着丹砂负笈荷担,所到之处,掌声潮起噼里啪啦,那场面绝对是库叉库叉的。


在东山,李白吊祭了东晋名士谢安,抚今追昔,想到前秦大兵压境,谢安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手谈间,苻坚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他感慨万千,什么时候也能像谢安那样建立一番千秋功业?

慨叹之余,李白自号李东山,写下了《东山吟》: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天马行空飘逸浪漫、想象奇幻仙气满满,豪放不羁极尽夸张,比如(本文已出现过的诗句,不再列举):


燕山雪花大如席。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且将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

这些诗好是好,不过大家都看腻了,那么李白有没有其他题材的诗呢?比如“艳诗”,有的,只能驾驭一种发型的杀马特不叫杀马特,只会写一种题材的诗人称不上诗仙。

刚到金陵的李白,不知是亲身经历还是受到了什么刺激,他“突然”写了这样一首乐府诗——《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这是以一个具有叛逆性的女子口气,叙述猎艳欢合之作。你是沉香,我是插香之炉,最后一句“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可谓画龙点晴,原本不可描述之事,硬是被诗仙描述得这么“仙意”,哈哈。

还有什么“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载妓随波任去留”、“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等等,这是课本上看不到的李白所谓“艳诗”。


诗仙是人不是仙,纵酒携妓是盛世大唐奢靡之风所致,是那个时代的风尚。李白作为时尚先锋,性格使然,自然会追逐潮流,我们不必去指摘他什么。


还有后面要讲到的,李白为了求职,很夸张地拍了一些人的马屁,这都是客观事实,无须讳言。

实事求是,不藏不掖,尽可能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多面的李白,是每个码字人的责任。“好色”的李白和憨厚型的杜甫一样值得尊重。

就像今天,但凡是个“成功”人士,身边不都有美女秘书、生活助理什么的须臾不离地陪着,他们还不会写诗呢,你们还不是照样追捧。


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李白在金陵广交朋友、遍访名流,但收效甚微,相当于玩了个寂寞。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追求功名,李白一直在路上。在扬州,李白继续自己的任侠快意,“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我不知唐朝时的三十万是个什么概念,但肯定不是个小数目,李白啪叽一下就拿出来救济穷书生了。

要知道,他自己还在苦寻仕进的路上,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但李白天生就有侠义肝肠,才不会考虑那么多呢,千金散尽还复来!


还是在扬州,从吴越漫游归来后,李白大病一场。辞亲远游离开家乡两年了,功业未成,独在异乡,身体抱恙,望着二分无赖的大月亮,缕缕乡愁频频袭来,一首留传千年的神作《静夜思》诞生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迷蒙江南,烟花杏雨,缱绻缠绵。

才情风流、侠肝义胆的李白,一面徜徉于秀美江南的湖光山色中,一面干谒结交当地的高宦名士。


伟大的灵魂总是不期而遇。

在溧阳瓦屋山,李白与漫游至此的孟浩然偶遇了,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很快就成了至交,李白当场赠诗《游溧阳北湖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游》于孟浩然。


孟浩然和李白还有两次重要交往,方便起见,在这里一并跟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

一次是公元730年3月,二人在武昌黄鹤楼又见面了,这次不是偶遇,是预约。见面的细节就不多说了,反正是白天携手而游,晚上抵足而眠。临别,李白为孟浩然赋诗一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另一次是公元739年冬,李白听说孟浩然生病了,正在南越旅游的他,急匆匆赶到襄阳探望孟浩然,临别又赠诗一首,表达自己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哈哈,这首诗把孟浩然崇上天了,诗仙李白都成了孟浩然的死忠粉,可见孟浩然在唐诗坛的地位有多高。

当然李白不是瞎吹孟浩然,孟浩然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和王维并称“王孟”,其诗冲淡秀雅,以“清绝”著称,又兼有壮逸之气,他名章隽句很多,比如《春晓》、“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等。


同样是在黄鹤楼,“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却一不小心被一个二三线的“小”诗人狠狠地“凌”了。

黄鹤楼,大唐网红景点,诗才傲娇的李白习惯性的又要题诗,一抬头才发现,一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叫崔颢的家伙已题诗在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大眼一瞄,嗯,写得不错,想了一会实在没有更好的词可以代替它,最后无奈地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作罢。


李白功业不成,在自己擅长的作诗领域还栽了个跟头,身上带的千金也快散尽了,怎么办?

李白虽然在仕途上还没扑腾出什么水花来,但此时他诗文远播,人长得也够帅够酷够仙,“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不少人对他青眼有加,其中就包括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小姐。


经媒人穿针引线,李白成功“嫁”给了许小姐,入赘豪门,成了许府的上门女婿。按当时的观点,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但天性疏狂的李白行事总是率性,才不管别人如何评说呢。

婚后,李白移居许家的白兆山桃花岩。


面对世人对自己入赘的鄙夷、指摘,李白写了首《山中问答》给予了回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婚后,李白和许氏生有一女平阳、一子伯禽。

李白现在是有家有老婆有孩子的男人了,那感觉可就不一样了,对工作的事更上心了。他给当地主要领导写自荐信,求推荐。


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是这样写的,先是狠狠地把自己表扬了一番,我从小就聪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等等。

然后又说自己有爱心,扶危济困,在扬州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万。

再然后就展示才华,“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

-----

当然为了求得长史大人推荐,李白对长史大人是“软硬兼施”,先是对长史大人拍各种“彩虹屁”,看着有点肉麻。唉,为了找工作,诗仙大人也是拼了。

自荐信的结尾,画风突转,显然是想给自己留面子:


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翻译一下:你若是在我面前耍官威,把我赶出门去,那我就到长安去,再也不见你了,黄鹄可要飞走了(到时你可别后悔呀)。你不纳贤,别的王公大人之门,我为什么就不能转投呢?

李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嗯哼。

长史大人:神经病,滚。


结了婚的李白,难得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度过了三年相妻教子的小日子,这或许是李白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了。


李白求职受挫,心中的理想遥遥无期。就如他在求职信写的那样,“西入秦海,一观国风”,他想要到长安天子居处碰碰运气,总比这偏远之处机会多吧。

那么,北上长安的李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辞亲远游,在江南优游盘桓五年之久的李白,别说当什么宰相了,连个村主任都没捞到。痛定思痛,想当宰相去长安呀。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离开安陆,前往长安。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初到长安的李白,投书干谒,苦心经营,却是四处碰壁。

人生无非这样,所有的希望都伏着绝望。

有着游侠情结的李白,还和长安恶少发生了冲突,“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李白纵然剑术高超,但终是寡不敌众,幸好友人陆调告急御史领兵前来,才救出李白。


退隐终南山的李白,看着近在咫尺的天子堂,就像隔着云端的如花美人,可望而不可即,心里真的像猫抓一样,摧心肝呀!


《长想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困守终南山的李白苦苦等待,可终南终没有捷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心灰意冷的李白,渐渐有了归去的念头。

在长安送友人入蜀后,他写下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巅峰之作——《蜀道难》。千百年来,《蜀道难》一直被公认为李白的代表作。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开元二十年(732年),李白离开了长安,顺黄河而下,到达了梁、宋之地,又游览了河南梁园。

接着,“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登上了嵩山,遍游三十六峰,访尽嵩山胜迹。


或许是长安求职受挫,到了洛阳的李白,借酒浇愁放浪形骸,“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对李白来说,热闹深处,总是伏着某种坚硬的孤单。客栈里,李白听着远处传来的笛声,黯然神伤,乡愁蓦然涌起。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带着满身的风尘和有一颗疲惫的心,李白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安陆。


白兆山桃花岩,风光依旧。淡如秋菊的妻子,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给李白莫大的精神安慰。

隐居的日子,邀风宴月、诗酒唱和是李白的日常,这或许能让他暂时忘记烦恼。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天天喝得烂醉如泥,也不行周公之礼敦伦之事,再贤惠的妻子也会埋怨。李白呢,呵呵一笑,写诗打趣:


《赠内》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太常妻来自一个典故,简单地讲,就是守活寡的意思吧。



仕途屡屡受挫,儿女情长也终没能让他放下功名之心,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在安陆桃花岩稍作休整,伤痕也渐渐平愈,李白再次踏上外出求仕的征程。


襄州刺史韩朝宗做官虽然平庸,但他有一个优点:喜欢举荐晚辈后生,以善于拔擢后进而闻名。眼下唐玄宗已下诏各地刺史推荐人才。


李白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上书《与韩荆州书》,求推荐。

求职心切的李白,对韩朝宗颇有奉承之意,“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荊州。”称赞他“有周公之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等等,因这封信,后人指责李白有失风骨。

当然,像往常一样,李白也不忘夸耀自己,“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等等。


信虽写得“有失风骨”,但一向以傲为礼、平交王侯的李白,在拜见韩朝宗时,并没有行布衣见官时的跪拜之礼,这让刺史大人大为不悦,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屡屡碰壁的李白,只能通过醉酒浪游来掩盖自己的悲愤和苦闷。他又开启了暴走模式,襄阳→江夏→太原→洛阳→嵩山-----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在嵩山,李白和道友元丹丘、岑勋欢聚。这世界是冷的,只有酒是热的,来,来,来,兄弟们走起来,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我并不在乎这个世界怎么样,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将他满腔的悲愤化作了熊熊地火,从罅隙中喷涌而出,史上最豪的劝酒诗——《将进酒》横空出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每读一次,我都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不知该用什么词来表达我的敬仰之情。还是借用一下杜甫的诗吧: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告别元丹丘,李白就像杜甫所说的那样“浮云终日游”,其间只是偶尔回安陆看看老婆孩子。

739年秋,李白在巴陵(今湖南岳阳),结识了“七绝圣手”王昌龄,分手时王昌龄写诗相送: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后来,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也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巴陵,李白送别王昌龄后,突然收到一纸信书:妻子许氏离世了。



妻子许氏的离世,李白在安陆也就呆不下去了。740年五月,李白带着平阳和伯禽,迁居东鲁。

已不惑之年的李白,尽管东奔西走,干谒求荐,但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冷遇。

或许李白应该反思一下了,自己只是个诗人,纵然有凌云之志,但无机巧之心,实在不适合搞政治。


李白:“你才是诗人呢,你们全家都是诗人。我偏要当公务员,‘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姜子牙八十多岁才当上宰相,我才四十岁呢,我早晚会当上宰相的,哼!”


当然李白也很会给自己找台阶,“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贤达如孔子,尚且得不到器重,更何况我辈寻常之人了。呵呵,李白难得谦虚了一次,以前还“凤歌笑孔丘”来的。


到了东鲁的李白也不消停,又跑到徂徕山加入“竹林六逸”,过上了隐居的日子,可李白是个彻头彻尾的假隐士,他哪里能隐得住,隐居期间三天两头朝外跑,一会跑蓬莱海上找神仙,一会又登上泰山看日出。

在泰山,他写下了《游泰山六首》,这是李白诗作中的名篇,可与《蜀道难》、《将进酒》相媲美。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人们登顶泰山后必吟的诗句。

或许是登临泰山给李白带来了好运,就在李白游泰山归来不久,喜从天降,742年八月,李白收到了唐玄宗召其入京的诏书,此时距他出蜀已整整过去了17年。


李白能收到唐玄宗的进京诏书,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诗名,他的《大鹏赋》流传甚广、每家必备,他向唐玄宗进献的《明堂赋》、《大猎赋》也在唐玄宗那里“打了卡”,当然玉真公主的推荐、贺知章等人的赞赏也起了重要作用。

贺知章比李白大四十多岁,人称“诗狂”,和李白一见如故,称李白为谪仙人,二位狂人也留下了“金龟换酒”的佳话。


收到朝廷诏书的李白,悲感交集,激动得快要疯了,挥笔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傲娇诗句。

唐玄宗对李白也表现了求贤若渴,“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初入宫禁的李白,的确受到玄宗的恩宠,被任命为翰林待诏。


李白在翰林院除了起草过《和番书》外,还做了知名度很高的一件事,就是给杨玉环写的赞美诗了。一次,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在沉香亭赏牡丹,让李白写诗助兴。


其时在长安酒家喝得大醉的李白,被人用水泼醒,用马驮到沉香亭,就像杜甫说的那样: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被马驮到现场的李白,迷迷糊糊抓起御笔,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写下了《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全诗语言浓艳华丽,戛玉锵金 ,字字流葩,人花交映,深受玄宗欣赏,贵妃喜爱。

李白获得玄宗和贵妃如此青睐,那么该升官了吧?呵呵,李白辞职了,啊?李白为什么要辞职呀?


唐玄宗给李白封的官叫翰林待诏,翰林待诏跟翰林院里给皇帝起草诏书的翰林学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跟棋待诏、画待诏差不多,说白了就是天子弄臣,陪皇帝玩儿的,比华清池给皇帝搓背擦澡的小太监强不了多少。


李白可是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来的,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么,李白这么有才,玄宗为什么不重用他、让他进入权力中枢呢?从枪林弹雨中走出的唐玄宗,明察、稳重、睿智,阅人无数,什么人没见过,他对李白的评价是:非廊庙之器。


有才能并不代表就有政治才能,而李白就是属于那种文学才能爆棚,政治才能低下的人。他纵酒轻狂,“戏万乘为僚友,视俦列为草芥。”、天马行空的性格,又如何能在机关重重的机关工作?


用李白自己的话讲:“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玄宗皇帝还是非常喜欢我的,我是遭小人嫉妒被排挤出宫的,“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744年,李白递交辞职报告,玄宗给予了礼节性的挽留,最后李白被“赐金放还”。



这世间最痛苦的事,并不是得不到什么,而是得到了又失去。

对李白来说,翰林待诏的得而复失,仿佛就像一场梦,如今梦醒了,他又该何去何从?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因为执着,所以孤独,但李白从没有向失败低头,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公元744年,在洛阳,李白和杜甫不期而遇,这两个唐代最伟大诗人的会合,以及以后他们之间结成的友谊,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迄今所发现的李白唯一手书真迹《上阳台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白和小迷弟杜甫白日携手同游,晚上盖一床被子,“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中途高适加塞,三个老男孩组成了唐朝超豪华诗人观光团,饮酒观妓,射猎论诗,“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在梁宋(今开封、商丘)大地留下了他们千年印记。


在东鲁,李白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杜甫依依惜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不曾想,此次一别,竟然是他俩最后一次见面,余生再也无缘重逢。真的,有时候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诗仙、诗圣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千年不灭的壮丽诗篇,还有一声沉重的千年叹息!

以后的日子里,痴情的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愈发严重,花样追捧百般思忆: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告别杜甫,李白又浪到了江南玩。在金陵,李白登上凤凰台,写下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大唐盛世渐行渐远,朝廷之上,奸人当道,圣上被蒙蔽,长此以往,大唐也要重蹈前朝灭亡之覆辙呀,我又何时能重回长安辅佐圣上呢?

据说李白写这首诗,是想压过崔颢的《黄鹤楼》,看来李白对当年黄鹤楼上的“失利”还是念念不忘呀。


在外漂泊久了,孤独的李白又思念起东鲁的一双儿女。


《寄东鲁二稚子》(节选)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江南风起,把我的归心吹到东鲁家的酒楼前。楼东的桃树是我亲手种下的,已经三年了,现在应该长得和楼一样高了吧。


女儿平阳手里拿着折花,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却等不到我,一定会泪如流泉。小儿子伯禽现在和姐姐一样高了吧,他俩手搀手并行在桃树下,或许会相互安慰:不哭,不哭,爸爸会回来的。

母亲去世了,我还在江南,谁能抚背爱怜一下他们呢?


从世俗的观点看,李白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是一个好爸爸。他执着地要当公务员,让他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李白:“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你们这些俗人呀,只能老死家里,凭什么能芬芳其名呢?


从江南回到东鲁家中的李白,住了一段时间,为了“扬清芬”,又出发了。我多么希望他能永远地留守在家中,而不是“草掷二孩”。


751年春,李白重游梁园,在这里,他迎娶了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小姐,并留下了“千金买壁”的传奇典故。

在这之前,李白还有过两个未领证的女朋友,刘氏、鲁一妇人。哈哈,单身狗们怕是要眼红了。



李白被赐金放返后,只能借游山玩水、寻仙访道来稀释内心的痛苦,当然其中总是夹带着寻求政治机遇的愿望,李白从来就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寻仙访道和隐居。


751年,李白受友人邀请,决定北上幽州,入幕边军,建功立业。

幽州可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地盘,此时的安禄山兵强马壮,磨刀霍霍,可随时对唐王朝发动致命一击。


诗人天生的敏感告诉李白,安禄山有谋逆之心。李白不由为大唐王朝的前途命运担忧起来,“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只是苦于没有进谏圣上的机会,“我纵言之将何补?”


李白知道幽州非久留之地,投笔从戎,却来错了地方,一腔热血,不得施展,跑到黄金台上哭了一通后,李白决定南下宣城。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仅有的一朵孤云也悠然飘走。只剩下敬亭山和我相互对视,敬亭山你不会也讨厌我吧?

莽莽苍山,鸟尽云去,一人独坐,这该是怎样的孤独和悲凉呀。还有他夜不能寐,无人倾诉的时候,只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孤独!


人生而孤独,但对于天才来说,他们的孤独也是天才的,李白的孤独只有山月才懂。

据赵谦先生研究,李白存世的931首诗中,悲怆诗474首,豪放诗57首,比例是8:1,结论是,李白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诗人,这是我们不愿意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急急流年,滔滔逝水。豪迈如李白,也会感叹“昨日之日不可留”。他更有理由感叹“今日之日多烦忧”,罢了罢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如一头披发,一叶扁舟,将自己流放。


被粉丝汪伦“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到泾县桃花潭的李白,得知真相后,哈哈一笑。一首《赠汪伦》让汪伦和大诗人李白“同框”,够汪伦吹一辈子了。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相继陷落,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杨贵妃被缢马嵬坡。

李白先前的担忧“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变成了现实。


貌似强大的大唐帝国轰然坍塌,曾经的盛世芳华,徒留一片废墟瓦砾。

叛军烧杀抢掠,民众四散而逃。此时正在南方漫游的李白,不再是诗人,而是丈夫父亲,他火速北上,历尽艰险,抵达梁园,接到了宗夫人。而彼时洛阳已失陷,道路被阻,李白无法前往东鲁接子女。


李白带着宗夫人,几经辗转,最后定居庐山屏风叠。

假如李白真的能像他所说的那样“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和宗夫人藏隐庐山,望庐山瀑布,听松涛阵阵;或者“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在庐山呆够了,就和宗夫人骑着白鹿到别的名山玩玩。

啧啧,这样的生活,不就是我们这些俗人所苦苦追求的吗?


只是李白不是俗人,他是诗仙,一个有着伟大理想的诗仙。我们能记住李白,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还因他心系天下苍生的慈悲胸怀。

757年初,李白下庐山加入永王李璘幕府。与妻子分别,李白写下了《别内赴征三首•其一》: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分别时,宗夫人拉扯着李白的紫袍子,泪眼婆娑道:我说老李呀,你不知道我爷爷是怎么死的吗?你非要蹚那浑水吗?我们留在庐山一起过小日子不好吗?

李白:妇道人家懂什么,我这是去辅佐永王,“为君谈笑静胡沙”,是为了“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没有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哪有后方百姓的安居乐业?你就在家等着我衣锦归来吧。


可李白毕竟只是个天真的诗人,在政治上无疑是个“小白”。不到两个月,永王李璘军队就被朝廷剿灭,李璘身死,李白也因附逆之罪锒铛入狱。而打败永王军队的,其中之一就是淮南节度使高适。


年近花甲的李白身陷囹圄,“世人皆欲杀”,命悬一线。他写信给高适,回忆当年在梁宋诗酒流连的日子,期待能唤醒老友的美好回忆,拉自己一把。只是李白是谋逆重罪,高适左思右想,最终选择了沉默。


狱外的宗夫人为了营救夫君也是四方奔走求告,寻求解救李白之法。

好在李白一生行侠仗义,还是有不少知心朋友的。最终在已故好友宋之悌(诗人宋之问之弟)之子、御史中丞宋若思等人的营救下出狱,命总算保住了。


758年二月,李白被判处“加役刑”,流放夜郎,真的“随风直至夜郎西”了。好在吉人自有天相,759年春,关中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李白获赦。

幸福突然来临,欣喜若狂的李白写下著名的《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虽然没能兑现“归时倘配黄金印”的诺言,还坐了大牢险些丧命,但李白的人生已足够精彩,经此劫难,59岁的李白也该躺平了吧?

李白:我也想躺平呢,关键是才华不允许呀。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761年春,李白把宗夫人送上庐山修道,而他毅然独自离开,选择继续漂泊,我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他听闻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光弼,举兵百万,南下扫除史朝义叛军。李白再次振奋,前往请缨,他要一刷前耻。

英雄见白头。

走到半道,李白病倒了。我仿佛看到,暮色中,一白发三千丈的老者匍匐在地,近乎哀号:快扶我起来,我还能打,我还能打呀-----


看到杜鹃花,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愁:我的故乡也有杜鹃花的,还有子规鸟呢,故乡?故乡在哪呢?李白低着头看着酒杯,喃喃自语。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晚年的李白是落魄悲怆的: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


年老体衰、“叹我万里游,飘摇三十春”的李白,终于浪不动了,不得不投靠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

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逝于当涂,享年六十二岁。临终写有《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从未放下求取功名之心,那是他毕生的志向,虽然屡屡受挫,但他自信的光芒从未熄灭,他也从未真正被击倒过。

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李白做到了。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写道:“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馀风激兮万世”!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李白没能实现“终与安社稷”之人生宏愿,但他的不朽诗章、他的永不言败精神、他的襟怀天下情怀,必将垂辉映千古!


<终>

参考资料:

1、《天生我材•李白传》 韩作荣 著

2、《一声狂笑,半个盛唐•李白传》 随园散人 著

3、《唐代大诗人故事集•李白》 武汉大学出版社

4、《唐宋诗人故事》张学淳 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